回顾 | 中国海洋保护社会组织网络和能力建设活动(五)——“减少濒危海洋动物的渔业兼捕”线上研讨会
民生
社会
2024-09-27 17:15
山东
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负责管理的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 GEF SGP)的支持下,海研会和质兰基金会于今年7月联合开展中国海洋保护社会组织网络和能力建设项目第五场活动——“减少濒危海洋动物的渔业兼捕”线上研讨会。活动邀请了4位行业内的伙伴和专家,分享她们对这个主题的见解和经验,并与参会嘉宾进行互动问答。让我们一起来回顾精彩内容吧~
研讨会的开始,海研会可持续渔业研究员房璐,首先带来了《渔业兼捕的生态影响、管理及减少兼捕的案例》的报告。房璐首先介绍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关于兼捕的概念:渔民有时会捕获并丢弃他们不想要、无法出售或不允许保留的物种,这统称为“兼捕副渔获物”。副渔获物可以是鱼类,也包括其他动物,如海豚、鲸鱼、海龟和海鸟等。接着,她提到了兼捕可能对生态造成的三大影响,分别是生物 (物种)多样性受损、渔业资源下降以及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威胁。对于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兼捕对濒危受保护物种造成的影响,例如鲸豚类,拖网、围网、刺网等等多种网具都可能对鲸豚类造成缠绕。对于濒危程度比较高的物种和类群,兼捕威胁可能会进一步加大这些物种的生存压力。同时,近海渔业大量捕捞低值幼杂鱼也对我国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稳定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上岸的幼杂鱼渔获物主要包含两类:一类是本身个体比较小、经济和食用价值也比较低的一些物种,另外一类就是一些经济物种的幼体。2016年的一份报告显示,我国近海的捕捞渔获物中至少有30%由幼杂鱼组成,在一些拖网渔船的渔获物中,幼杂鱼比例甚至高达50%。房璐强调近海渔业大量捕捞低值幼杂鱼,不仅会导致部分经济物种资源难以恢复,同时也会动摇海洋生态系统的基石,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整体稳定性。接着,房璐介绍了我国渔业管理体系中与兼捕有关的管理政策。值得一提的是两部重要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特别是《渔业法》明确提出了关于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以及关于渔具网目尺寸以及幼鱼比例等方面的一些规定。关于我国海洋哺乳动物的保护,农业农村部2021年发布的《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海洋哺乳动物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到对于海洋哺乳动物的兼捕或误捕的信息收集以及释放相关的一些管理规定,鼓励科研单位开展降低兼捕的减缓措施和相关科研的项目。针对海龟等一些重点保护的物种,农业农村部也针对性地制定了保护方案,如《海龟保护行动计划(2019-2033年)》。关于幼杂鱼兼捕的问题,我国在2018年就出台了《农业部关于实施带鱼等15种重要经济鱼类最小可捕标准及幼鱼比例管理规定的通告》,在2019年发布的《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实施配合饲料替代冰鲜杂鱼的行动,严格限制冰鲜杂鱼直接投喂。同时,我国渔业管理体系也开始有一些财政政策来引导渔业生产的转型,例如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出台的关于海洋渔业资源养护补贴的政策,其中海洋哺乳动物保护和幼鱼比例这两个指标都成为了补贴发放的重要参考指标。最后房璐分享了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选择性捕捞的案例。在日本和山东青岛等地都有使用选择性更高的星鳗管筒诱捕星康吉鳗替代底拖网等捕捞方式的实践,促进星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也能保护海草床和海藻丛林等关键栖息地。接着,美境自然技术支持和评估委员会专家组组长唐晓云老师,从项目的实践经验出发分享了《北部湾鲎兼捕状况初探》的报告。唐老师首先介绍鲎属节肢动物门肢口纲剑尾目,是一种身披几丁质外壳,触感较坚硬的底栖动物。目前为止,我国境内发现两种鲎,分别是中国鲎和圆尾蝎鲎,都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鲎的一生涉及到三个重要生境。成年鲎生活在水深40米左右的近海海域,它并不是迁徙性生物,运动和活动能力不那么强,因此它的活动范围比较固定。每年4-8月,成年鲎会在大潮时随着大潮顺着潮沟,来到潮间带高潮区进行产卵。鲎卵孵化成幼鲎之后,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红树林、海草床等潮间带区域活动。在10-12年之间,幼鲎会经历20多次的蜕壳,长成75公分如锅盖大小的成年鲎,然后会再回到近海40米水深左右的区域开始它新一代的繁衍、育幼的生命轮回。唐老师特别提到由于鲎血制造的鲎试剂的大量应用,是影响鲎种群的最大因素。在以前,鲎的家园——北部湾滨海湿地曾有过万鲎上滩产卵的盛况,十几年后的今天,已经很难再见到中国鲎上岸产卵,现在较容易见到的是圆尾蝎鲎的繁殖活动。鲎血的应用主要来自中国鲎,因此中国鲎的回归和种群恢复之路依然是漫长而艰难的。针对鲎的保护所开展的工作,美境自然目前已经识别了9个鲎的关键栖息地,通过调研发现,鲎种群消失受到多重威胁,非法渔具和非法渔业是栖息地受到的普遍威胁之一。唐老师接着介绍广西北部湾渔业主要有工业化捕捞、生计渔业、休闲渔业三种类型。鉴于滨海湿地的特性,当地不少生计渔民同时从事滩涂采集(例如挖沙虫、蛤等)和养殖渔业。关于近海兼捕对于鲎的影响,她指出商业底拖作业破坏成年鲎近海栖息地并兼捕肩负种群繁殖功能的成年及亚成体鲎;而小型渔业渔获选择性较高但仍然无法避免对潮下带亚成体和成体的兼捕,且兼捕上岸后丢弃造成大量鲎死亡。好在现在渔民的保护意识有所提高,兼捕到的鲎也会进行放归。然而,一些滩涂上使用的非法渔具(占地网、鱼箔等)阻断了成年鲎上岸产卵之路并造成兼捕、误捕增加其死亡率;同时对滩涂幼鲎造成兼捕,进一步降低幼鲎成活率。尤其是由尼龙制成的鱼箔,在架设之后,无论是不是捕鱼期都会持续伤害幼鱼和鲎。唐老师还提到滨海湿地如今面临着游客无序赶海、引发次生威胁、滩涂渔业管理空缺等新威胁。她最后详细介绍了关键栖息地威胁监测类型与应对趋势,以及美境自然正在开展的三项工作——协力建立在地保护的多方合作机制、厘清支撑滨海湿地保护的基本概念、公众参与的多元化。第三位分享嘉宾是海研会的海洋生态研究员刘乐彬,她分享了《近海小型渔业兼捕概况》的主题报告。刘乐彬首先介绍了小型渔业。她提到小型渔业是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在我国还没有通用的定义。小型渔业通常对应的是非商业捕捞的渔业作业,功率、船只大小都有限(船只功率44.1 千瓦以下,长度小于12米),有些甚至是非机动的渔船,多数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计作业。小型渔业有传统作业渔场,基本为近岸捕捞,单次出海时间短,船东即是船长。她接着介绍了三种在青岛相对较常见的捕捞方式。第一种是在青岛或北方近海比较常见的单船底拖网。这是一种主动作业的作业类型,通过渔船拖曳网具前进捕捞,网具通常在海底底床移动,捕捞底层生物。拖网会对在底层生活、游泳或活动能力较弱的一些生物造成兼捕,例如海马和青岛文昌鱼,同时也会兼捕到较多的幼杂鱼。另一个比较常见的捕捞方式是刺网,主要有漂流刺网和定置刺网两种,在海中设置后,刺网通过鱼在海里游动前进的过程中扎到渔网的网片上进行被动捕捞。刺网的使用比较灵活,渔民会根据捕捞对象的洄游特征、行为特点、生理结构去调整网目尺寸和网具放置的水层,捕捞不同水层的生物,然后再细分为不同类型的刺网(对虾网、鲅鱼网等)。她提到流刺网容易造成对海洋哺乳动物如东亚江豚的兼捕。东亚江豚一旦跟随着鱼群,有可能在水下被流刺网缠绕,影响其活动能力,对其造成窒息死亡的威胁。还有一种容易对海洋哺乳动物造成兼捕威胁的网具是小型定置张网,在青岛、日照、烟台也叫做坛子网。它设置在离岸较近的区域,网非常长,在前端张开一个网口,网越深就越狭窄,主要捕捞跟着水流游进网囊的一些鱼虾蟹类。渔民设置后每次取网囊中渔获物返航,当日来回,可以单人操作。这种网具进口大、末端窄的特性,会导致江豚一旦追着食物鱼群进入网囊,就很难返回或逃离网具,一旦兼捕发生,致死率高。此外,刘乐彬还提到在渤海海域和一些近岸河口中,地笼网也容易造成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松江鲈的兼捕。她最后强调这四种不同的捕捞方式所产生的兼捕问题,因网具本身的选择性和使用方式,对存在相似捕捞方式的其他区域,也可能会造成对一些濒危物种(如鲸豚类和海马类)的兼捕威胁。
在最后的讨论与答疑环节,我们邀请到了业内伙伴黄珊,进行了主题为《关于减少兼捕的国际案例整理与有效实践》的分享。分享内容主要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区域性渔业组织以及国家三方面,分别讲述其对减少兼捕作出的努力及推行的措施。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分享中,黄珊主要介绍了粮农组织在相关准则、报告发布,三次全球兼捕渔获物丢弃评估以及全球建立减少兼捕的实践上的工作。并同时为大家提供了其他相关国际行动计划和准则作为参考。对于区域性渔业组织的相关工作,主要从现行的相关养护和管理措施(CMMs),减少兼捕与安全释放相关技术,以及各区域性渔业组织对兼捕数据的收集及评估上进行了介绍,并从中穿插了一些实践技术的简介。此部分分享也同时包含学界对区域性渔业组织在减少兼捕方面的有效性评价,并将综合评价最佳的两个区域性渔业组织:中西部太平洋渔业委员会(WCPFC)与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CCAMLR)的相关有效管理措施,以及区域性渔业组织有待加强的管理建议进行了梳理。最后,黄珊分别对美国的“国家减少兼捕策略”与英国的“海洋野生动植物兼捕减少倡议”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值得注意的是,兼捕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为相关政策与管理措施的制定与评估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因此在国际、区域以及国家的实践与机制中都有所体现,并在分享中被反复提及。会议的最后,线上参会伙伴也积极参与讨论互动,一起探讨鲎的救助工作、生态赶海指南的应用、渔民口述史的工作、海洋友好餐饮挂牌活动、自然教育等等相关话题。我们希望这一场关于减少濒危海洋动物的渔业兼捕的研讨会能够让各位公益伙伴获得相关实践经验、法律、工具包等相关知识,促进中国本土的海洋公益组织能够在未来更好地应对这个问题。鉴于目前海洋生态环境状况的衰退和海洋面临一些严重的威胁,以及相关公益从业人员(多数为女性)在专业知识与经验方面有待提升,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负责管理的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UNDP GEF SGP)的资助下,青岛市海洋生态研究会(海研会)于2022年启动了“中国海洋保护社会组织网络和能力建设”项目,除了承办第四届海洋公益论坛,还计划在这两年中联合一些国内专业的生态保护机构,通过借助合作机构的培训平台和国内外的专家网络资源,以组织开展线上或者线下网络研讨会的形式,为中国本土海洋保护公益组织提供6场针对多个海洋议题的能力建设活动。
第四届海洋公益论坛由自然保护公益伙伴计划秘书处作为指导单位,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UNDP-GEF-GSP)联合主办,青岛市海洋生态研究会承办,世界经济论坛海洋行动之友、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深圳市大鹏新区珊瑚保育志愿联合会、海知趣、昆山杜克大学蓝色先锋项目等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