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论坛1回顾 | 滨海湿地保护修复与社会公益参与

民生   2022-11-14 12:11  




中国海洋公益论坛创办于2015年12月,经过海南海口、广东深圳、海南三亚三届的品牌耕耘和传播,已成为热心海洋公益事业人士两年一度的嘉年华,成为展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绝佳平台。


10月29日“滨海湿地保护修复与社会公益参与”分论坛在第四届海洋公益论坛上举办。2022年6月8日,滨海湿地保护修复公益项目——“蔚海行动”在第14个“世界海洋日”的自然保护公益沙龙上发布,还同时发布了首批“蔚海行动”项目和首批参加单位。“蔚海行动”旨在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意见》有关部署和要求,由政府部门、科研院所、爱心企业、公益平台等共同参与、构建社会公益资金参与滨海湿地保护修复的平台,以鼓励和支持社会公益组织科学有序地参与滨海湿地保护修复工作。


为了更好推动社会公益参与滨海湿地保护与修复,在自然保护公益伙伴计划秘书处的指导下,阿拉巴巴公益的爱心支持下,SEE基金会主办了“滨海湿地保护与社会公益力量参与”的分论坛,一方面邀请相关的政府、科研院所、公益组织等多利益相关方讨论如何更好地推动社会公益来服务滨海湿地保护修复;另一方面,对“蔚海行动”进行阶段总结和交流,以推动该项目更好服务滨海湿地保护工作。



“滨海湿地保护修复与社会公益参与”分论坛现场


10月29日分论坛主题为“滨海湿地保护修复与社会公益参与”让我们一起回顾下分论坛的精彩瞬间吧!



开幕致辞









林存炎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 处长

很高兴与大家一起交流海洋生态系统,特别是滨海湿地保护修复相关工作情况。海洋与森林、湿地是地球上的三大生态系统,健康的海洋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一些地区生态系统受损退化问题突出、历史欠账较多,生态修复资金任务量大面广,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为进一步促进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建设,去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意见》,围绕党中央、国务院明确的改革方向,提出社会资本通过自主投资、与政府合作、公益参与等模式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在重点领域,也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去年,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SEE基金会完成了广东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碳汇交易,成为我国首个“蓝碳”交易项目,围绕公益组织参与滨海湿地保护修复进行了有益探索。下一步,希望基金会与有关单位继续抓好抓实相关公益项目实施,确保取得预期成果,为公益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积累更多宝贵经验。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是“蔚海行动”项目的技术支持单位,SEE基金会是“蔚海行动”项目的管理单位。为了推动“蔚海行动”的有效管理和促进项目未来的科学发展,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和SEE基金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和SEE基金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会上,由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刘建辉,宣读“蔚海行动”专家委员会成立。


“蔚海行动”专家委员会成立现场


“蔚海行动”专家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指导“蔚海行动”科学发展,为“蔚海行动”项目提供相关的项目指导和评审支持。


“蔚海行动”专家委员会由科研院所、高校、公益组织中有关滨海湿地保护修复的相关专家组成,研究背景主要为包括红树林、海草、盐沼等在内的滨海湿地。


“蔚海行动”专家委员会名单

“蔚海行动”项目目前已经完成了管理制度的起草工作,后续经专家委员会审定,“蔚海行动”项目管理制度将正式发布,敬请期待。


主旨报告





中国滨海湿地保护与修复现状


陈光程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研究员

滨海湿地位处陆海交接带,发挥着多种重要的生态功能。我国海岸线漫长,分布有多样化的滨海湿地类型,也是少有的同时拥有红树林、海草床和盐沼滨海湿地的国家之一,生物多样性丰富。受海岸带地区开发活动的影响,我国的滨海湿地资源丧失和退化严重,当前这些滨海湿地仍面临着海岸侵蚀、海洋污染、外来生物入侵、病虫害爆发等因素的威胁,导致局部地区滨海湿地的退化。我国历来重视滨海湿地的保护和修复,先后颁布一系列法律和政策,约束滨海湿地的保护修复工作。本世纪以来,相继出台强化滨海湿地保护、财政支持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等激励机制,为滨海湿地保护修复的稳步推进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近年来,我国加大了推进滨海湿地保护修复工作的力度,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修复项目,同时也通过加强滨海湿地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编制生态修复指导性文件等形式指导生态修复的科学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实施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时,应尊重自然、因地制宜,根据滨海湿地退化原因和程度科学系统地选择修复方式和修复措施,加强生态监测和效果评估,实行适宜性管理。未来,在滨海湿地的保护修复方面,可探索滨海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及保护管理新模式,提升滨海湿地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





互花米草防治与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技术与示范


谢宝华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所

副研究员

我们的工作主要是在黄河三角洲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而滨海湿地退化是黄河三角洲面临的重要生态问题。互花米草入侵严重威胁潮间带生态系统,导致滨海湿地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因而互花米草防治和退化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工作至关重要。基于多年的互花米草防治技术攻关,我们建立了适宜不同盐沼生境的互花米草治理技术体系,推广应用于超过10万亩的互花米草治理。我们目前已经制定了一套互花米草治理技术地方标准,申请了6项专利。针对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的退化,我们研发了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关键技术,包括滨海湿地水文连通网络恢复及构建技术、基于微地形营造和水位调控的多生境恢复技术和植被多样性恢复技术,该技术被应用于退化湿地修复1.5万亩,并获得了2020年度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社会公益贡献滨海湿地保护与修复


王静

SEE基金会

海洋项目总监

SEE基金会将滨海湿地保护修复工作纳入到海洋保护“关键生态系统”保护策略。目前我们主要通过推动“蔚海行动”来推动社会公益参与滨海湿地保护修复。

社会公益参与滨海湿地保护修复主要有科学实践、政策倡导和公众参与几种方式。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联合相关的科研机构开展科学为先的规划,为保护行动提供科学指引;通过野外实践,为政策倡导提供基础案例支撑;通过联动公益伙伴开展多样的环保宣传,让更多的公众了解滨海湿地,了解我们保护修复工作的必要性,并支持相关工作的开展。此外,我们还探索一些蓝色金融的模式,比如“蓝碳”项目,探索通过“蓝碳”交易来支持保护修复后续的管护工作。





东楮岛海草生态系统修复与社会公益参与


胡红智

威海市海洋发展局

高级工程师

海洋是威海最大的特色、优势和潜力,近年来威海以海洋生态修复和保护为重点,加快构建海洋生态经济体系。一是营造一个生态宝库,持续强化岸线修复、渔业瘦身和污染源头管控,近5年累计修复岸线超100公里,近海捕捞强度降低15%以上,全市海洋生态资源得到有效修复和保护。二是打造一个研究高地,通过外引内联、深化合作,成立了唐启升、焦念志院士工作站,建成了占地300多亩的盐生植物种植繁育基地,加速科研人员、技术团队在威海聚集。三是实施三项试点示范,以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运营、海洋碳汇交易平台打造、海洋生态园区建设为抓手,提速关键要素集聚,加快海洋生态经济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四是挖掘三大产业潜力,大力发展碳汇渔业和环保减排产业,不断提升蓝碳生产能力,减少海上污染物排放,实现海洋废弃物高值化利用。加强产业上下游链条延展,向上拓展海洋生态探测装备产业,向下延伸滨海旅游业,带动摄影、绘画、科普等产业发展,提升海洋生态产品价值。下一步,威海将全面落实《威海市蓝碳经济发展行动方案》,从科技研发、创新示范、产业培育等入手,加快打造海洋生态产业化、海洋产业生态化样板。





湛江红树林保护与社会公益参与



陈延丰

湛江保护区管理局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宣教中心讲解员

近年来,湛江红树林保护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积极推动红树林生态修复工作。在加强红树林保护管理的基础上,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科学营造人工林,促进红树林资源加快恢复。“十三五”期间,开展入侵物种互花米草清理工作,有效改善红树林生长环境。目前,红树林成活率高,长势良好,造林复绿成效显著,有力促进了区域内红树林资源的恢复,区内鸟类及底栖生物的种群和数量逐年增加,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

2021年4月,“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与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成功达成交易,成为我国首个蓝碳交易项目案例。“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是推进蓝碳交易工作的一次成功探索,为红树林价值实现途径提供了示范,在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红树林保护、助推未来碳中和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局积极与保护国际基金会、国际湿地、深圳红树林基金会、北京市企业家基金会、湛江爱鸟协会等多家社会公益组织开展合作,共同推动红树林湿地的保护与恢复。保护区充分利用红树林湿地生态资源优势,建立了红树林宣教中心以及高桥、九龙山两个红树林野外自然教育基地,积极开展红树林自然教育和科普导赏等活动,并与湛江市先后建立十二所红树林环境教育试点学校、五所湿地实验学校,开展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培训课程,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社会公益参与滨海湿地保护与修复”圆桌对话


本次圆桌对话,由SEE基金会海洋项目经理张晶主持,邀请了科学家代表、公益组织代表、社区代表、企业代表、社会化参与平台代表,围绕“社会公益参与滨海湿地保护与修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


张晶
SEE基金会

海洋项目经理

滨海湿地保护修复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科学的指导,社会公益组织的参与,需要社区的合作,也需要社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爱心企业和社会化参与的平台,为滨海湿地保护修复提供了很好的社会资金补充,也提供了很好的公众宣传渠道。


科学家代表:

王文卿

厦门大学 教授

跟陆地生态系统相比,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更加复杂,需要的时间更长,涉及的领域更多,对科学技术的要求更高。我国沿海地区高人口密度、频发的海洋灾害使我国的海洋生态修复不能照搬国外经验。就红树林保护修复项目而言,我们虽然已经很熟悉红树林,但是在开展项目的过程中还是提心吊胆、战战兢兢。每个海洋生态修复工程都离不开非常强的理论背景、扎实的实践经验、详细的实地调研监测以及各方配合协调。“一定要尊重科学,落实责任,把红树林保护好。”政府主导的大型海洋生态修复工程为我国海洋生态修复奠定了基础,成效显著。但受财政资金使用的限制,对工程规模、修复时间和资金使用都有非常明确的要求。公益组织、社会资金参与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可以发挥其灵活性,实现精准修复、灵活修复。

红树林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红树林保护修复可以给社区带来非常好的作用,提升当地环境质量,提高滩涂养殖业产量,如果在红树林保护修复工程项目设计的时候就将提高当地社区收入纳入保护修复目标,将有利于当地滩涂养殖业和旅游业发展,红树林和滩涂养殖相互配合将更有利于遏制互花米草等外来物种的入侵,达到居民增收与生态环境双赢的效果。


公益组织代表:

刘毅

莆田绿萌滨海湿地研究中心 总干事

滨海湿地保护离不开相关职能部门及科研机构支持,也离不开社会公益机构的支持和公众参与。我们一直非常重视公众参与,每年直接参与红树林生态修复的社会公众大概有500人左右,去年在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的支持下,在海洋三所的指导下,我们在福建浮宫开展了“蓝海行动”,推动一系列的红树林保护修复公众参与活动。从公众教育的层面,我们一直在推进普惠型滨海湿地教育工作,是我们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我们开发了一系列项目,比如八套滨海湿地校本教材,已经投入大量的学校,供师生免费使用,此外还有一些很有意义的科普活动,比如“红树慢漫画”,把红树林画进日历,“红树苗认养计划”等,其中“红树苗认养计划”被编入了深圳市七年级的劳动实践指导手册。


社区代表:

高亚平

中国水产研究院黄海研究所 研究员

村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海边,滨海湿地包括海草床的重要意义在当地深入人心,村民有很强的保护意识,滨海湿地受到严格管理和限制。引入科研力量,我们从06年开始与科研机构合作,不论有没有资金支持,当地都非常配合实验开展研究,认为科学管理模式对当地海草床生态发展非常重要。去年,我们和SEE基金会开展了非常好的合作,引入了海草修复项目,有了很强的资金支持,社区也进入了一个更良性的循环,海参的产量比往年增加了两到三倍,带动了周围的旅游业发展,使当地村民受益良多,这也给当地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企业代表:

李欣潼

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企业传讯与可持续发展部助理总裁

我们今年与SEE基金会合作了“种·未来——恒生中国红树林保护修复项目”。其实恒生中国一直致力于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积极践行ESG理念,制定了一套“未来”系列社会责任框架。红树林项目重点是“三分种,七分管”,清除一亩互花米草的成本大约在三五千元,种植一亩红树林的成本在五千多元,再加上后续管护的费用,对当地财政来说是非常大的压力,作为一家金融机构,恒生中国提供了一些资金力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财政压力。“种·未来”项目构建了“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良好生态治理格局,也得到了当地林业局的支持和厦门大学教授在技术层面的指导,形成了由企业、公益组织、科研机构、当地政府、当地村民组成的多方力量,这对于生态环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企业,希望通过我们的影响力,呼吁更多的社会组织能够参与到海洋生态系统的修复中,“汇聚责任力量,创变美好未来”。


社会化参与平台代表:

范敏

蚂蚁集团

可持续绿色发展部业务发展专家

今年的6·8海洋日,自然资源部联合公益组织共同发起的“自然保护公益伙伴计划”发布了“滨海湿地保护修复公益项目-蔚海行动”,蚂蚁集团也在依照国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与修复相关政策的指引下,积极参与到海洋保护的公益项目中。海草床和红树林作为重要的海洋生态系统,都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和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从固碳储碳、净化水质到防风减灾等方方面面都发挥着作用。蚂蚁也通过捐资支持了在威海开展海草床、福鼎开展红树林的修复项目,在遵循科学的基础上,与各方伙伴持续推进修复行动。

从2016年开始,蚂蚁就一直在通过捐资支持生态类公益项目,从今年的6·8开始,也将保护的脚步开始迈向海洋,并在蚂蚁森林上线了公益互动平台“神奇海洋”。我记得上线的第一天,特别是在海洋保护领域的伙伴都非常激动和开心,蚂蚁开始将保护目光延伸到海洋了。有玩“神奇海洋”的伙伴应该也可以感受到,其实从海域的选择到每一个场景、物种的设计,在运营和设计等各方面,背后是凝聚了很多蚂蚁同学的心血。我们也是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平台,来链接公众,从保护一个一个海域的方式开始,通过绿色能量申请种下每一棵海草,了解海洋相关科普,带动公众参与海洋保护。蚂蚁森林在过去6年已经带动了超过6亿公众认识、参与低碳生活,并关注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我们也希望能够持续与我们的公众一起,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海洋。


想要获得“滨海湿地保护修复与社会公益参与”分论坛完整内容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观看直播回放~





本届论坛由自然保护公益伙伴计划秘书处作为指导单位,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UNDP-GEF-GSP)联合主办,青岛市海洋生态研究会承办,世界经济论坛海洋行动之友、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深圳市大鹏新区珊瑚保育志愿联合会、海知趣、昆山杜克大学蓝色先锋项目等支持。









  


海洋公益论坛
中国海洋公益论坛秉持多元、平等、开放、专业的原则,将为中国海洋环保公益圈营造积极乐观、合作共赢的行业氛围,为这类组织长期稳定的发展夯实基础,推动中国海洋环保与可持续发展事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