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 中国海洋保护社会组织网络和能力建设活动(四)——“可持续海鲜消费倡导”线上研讨会

民生   社会   2024-09-29 23:58   山东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负责管理的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 GEF SGP)的支持下,今年4月中国海洋保护社会组织网络和能力建设项目开展了第四场活动——“可持续海鲜消费倡导”线上研讨会。我们邀请了4位行业内的伙伴和专家对这一主题展开了相关分享,一起来看看精彩内容回顾吧~



研讨会的开始,海研会可持续渔业研究员房璐,首先带来了《海鲜明鉴-可持续水产消费指南》的介绍。房璐首先通过上世纪70年代对大黄鱼资源不可持续的捕捞导致资源崩溃的案例,指出过度捕捞、非法捕捞会造成野生渔业资源持续衰退;同时,她还提到不负责任的养殖行为也会破坏水生生态环境、对其他生物造成影响、危害野生渔业资源、损害消费者健康等,从而引出可持续水产品——通过对环境友好,对社会负责的捕捞或养殖方式生产的水产品这一概念。消费者在购买和消费可持续水产品的同时,也推动环境、经济、社会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她介绍可持续水产品运动在上世纪末开始在北美、西欧地区发起,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陆续出现了捕捞海产品认证、养殖水产品认证、水产品评级体系以及渔业和养殖业改进项目等工具和方法。目前全球越来越多零售企业、餐饮企业、商超加入到可持续水产品运动当中,承诺出售或采购负责任方式生产的水产品,倡导可持续水产品消费。

海研会基于北美、西欧、日本等这些地区和国家开展可持续水产品运动的经验,结合对中国水产品生产状况和中国消费者消费习惯的理解和思考,开发了中国本土水产品评级工具——海鲜明鉴。通过对我国市场上常见水产品的环境负责任表现进行评估,海鲜明鉴为消费者提供科学、客观的信息,帮助消费者做出更环保的选择。通过消费者对可持续水产品的关注,将这种消费需求通过供应链向上传递,最终影响到生产端——渔民和养殖户的生产活动。同时,海鲜明鉴将调研和访谈获取的信息分享给政府决策部门,以支持和指导水产行业、科研单位以及渔民和养殖户,共同探索渔业和养殖业可持续改进的有效途径和解决方案。房璐还详细地介绍了海鲜明鉴的工作方法、评估标准、推荐级别等内容。

来源:海研会QMCS

接着,我们邀请了香港环保海鲜联盟技术顾问Jacqui Dixon女士,做了《How a coalition of industry members is driving responsible seafood sourcing in Hong Kong and Macau and the important role of NGOs》(行业成员联盟如何在香港和澳门推动负责任的海鲜采购,以及公益组织的重要作用)的主旨报告Dixon女士首先介绍了香港环保海鲜联盟(Hong Kong Sustainable Seafood Coalition - HKSSC)。这是一个由海鲜供应商、采购商、餐馆和酒店组成的行业联盟,推动负责任的采购和消费。由于区域和全球海产品过度开发,非法、无法追溯和不可持续的海产品普遍,监管海产品进口的法律法规有限,同时,香港和澳门是亚洲第二大和第三大人均海鲜消费地区,HKSSC的愿景是希望所有进口海产品是合法的、可追溯的、并是生态可持续的。Dixon女士展示了联盟的17 家会员单位(其中大约三分之二的公司来自大型酒店,其他成员是海鲜供应商),并介绍了管理架构。她特别指出HKSSC在香港面对的一些挑战,包括整个行业缺乏知识和获取信息的途径,阻碍了交流;消费者对可持续海产品及其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在选择和供应的可用性有限;缺乏共同语言,“可持续海产品”术语混乱。

之后,Dixon女士说明了HKSSC的自愿行为准则。负责任采购方面,HKSSC定制了鱼类和海产品采购的普遍良好实践和政策以及采购要求的详细说明,其重点关注海产品的合法性、可追溯性和可持续性,涵盖针对野生捕捞和养殖产品的风险评估方法,并帮助企业收集必要信息以评估每种产品。就如何实施这些准则,HKSSC鼓励会员采取充分措施追踪鱼类来源、持续保持开放态度和充分传播、基于风险评估或审计结果制定采购决策、与供应商沟通和/或监督改进情况、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和审查。同时HKSSC提供技术支持并就最佳做法和准则的实施为会员提供建议,例如帮助进行供应商问卷调查,让会员可以更简单地收集数据;提供工具以衡量产品的风险,并指导供应商参与;设立技术顾问工作小组和提供一对一的支持。最后关于促使行业联盟在香港发挥作用的因素,Dixon女士指出,从买方角度包括企业总部制定可持续海产品目标、本地的可持续发展团队、大使员工(高端餐厅的厨师)以及MSC 和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早期工作;对于供应商来说,他们希望在可持续海产品市场上建立声誉以及来自买家的提供信息/可持续发展证据的要求(但这还不够多);其他对行业有利之处,包括帮助行业了解可持续海产品贸易的复杂性(网络研讨会、会员会议、工作组、一对一支持);提供安全空间,讨论具有挑战性的话题,以及创建有价值的网络和开放源数据。



第三位分享嘉宾是海研会的海洋生态研究员刘乐彬,她与我们分享了《候鸟友好水产养殖案例》。第一个案例是关于河北滦南盐田虾养殖。她介绍河北省滦南县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上的重要“驿站”,27种水鸟的数量超过了其全球种群或东亚-澳大利西亚迁路线种群总数的1%,达到了国际重要湿地的标准。盐田虾养殖区域是盐场的初级盐池(蓄纳海水),海水直接进入初级盐池,投放虾苗前有水质检验。单个养殖盐池面积约800亩。虾池水深平均1.5米,最深处从1米到2米不等。养殖对象为南美白对虾,每亩投放12000尾虾苗(普通虾类养殖池每亩投放50000尾),养殖密度低。饵料初期为盐池内天然生长的多毛类环节动物和卤虫,7月份开始补充人工饲料(投放量仅为同类池塘养殖的50%)。化学品使用较少,无抗生素使用,气温高时偶尔使用水质改良剂。养虾尾水基本没有外排,水晒完盐以后存在卤井里,用于出售。同时,面积较大的蓄纳池和制卤池会吸引更多水鸟栖息,非常适宜作为水鸟的栖息和觅食地。盐场内水体和土壤盐度高,植被生长受限导致覆盖率低,也因此为水鸟提供了更加开阔的视野。蓄纳池和制卤池周边堤岸主要为泥质,堤岸中的缓坡也有利于水鸟栖息和觅食。此外,水鸟也会捕食盐场养殖对虾中虚弱和不健康的个体,这也有益于养殖活动。

第二个案例是上海崇明稻虾鳖生态循环养殖。稻虾鳖共生养殖特指水稻与水产种养结合模式之一,即在水稻田中开挖生态沟,养殖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 (小龙虾)和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甲鱼)。养殖活动中利用克氏原螯虾、鱼类等摄食昆虫和杂草的特性,控制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和杂草的生长;通过秸秆还田和种植绿肥,减少水稻生产过程中化肥使用量;水稻在全生育期不使用化学农药,化肥用量明显减少,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使产出的大米以及收获的甲鱼、小龙虾的品质都得到了提升;园区内还有中华绒螯蟹的稻田养殖,稻蟹共养区域种植空心莲子草等水草,一定程度上净化了水质;甲鱼会投喂来自江苏的海产幼杂鱼,这是需要重点改进的问题。刘乐彬还提到经过调研发现,养殖园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因此养殖区域整体的生态环境表现会更可持续。

来源:海研会QMCS


最后,斯坦福大学博士候选人方定熙,与我们分享《环境和社会友好的负责任海鲜》的主题报告。方定熙首先阐明了海鲜重要的原因,她介绍海鲜是特别有营养的动物蛋白,世界上17%的人依赖于海鲜作为主要动物蛋白的来源;同时海鲜也提供很多其他重要的微量元素。海鲜产业也非常重要,支持着很多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亚洲。相比其他蛋白质来源的食物,水产养殖和捕捞水产品的碳排放更加低。她接着介绍了环境友好的海鲜的评价标准(包括水产养殖和渔业两大类的海鲜)。

接着,方定熙重点与我们分享了海鲜观察(Seafood Watch)的案例。在1997-1999期间美国蒙特雷水族馆做了渔业解决方案的科普展览,并制作了内部使用的水产品建议清单。作为该展览的一部分,餐厅提供了建议可持续水产品的卡片。展览结束后,公众想要更多的可持续海鲜的推荐。于是在1999年,海鲜观察项目正式成立。她还提到海鲜观察不仅对渔业的环境影响进行调查和评估,给出三个绿(推荐)、黄(慎选)、红(避免)的评级,同时这个工具在评估后会及时通过袖珍指南、手机应用程序、网站与公众分享海鲜推荐结果。海鲜观察除了注重科学评估和宣传以外,还积极与企业建立合作。一开始有不少蒙特雷本地的小型餐馆主动成为海鲜观察的商业伙伴,之后海鲜观察主动与供应商、生产商、大型商超等等大型企业寻求合作。她还详细介绍了企业如何成为海鲜观察的商业伙伴的具体步骤,包括提交申请、完成海鲜评估、签署协议、提交年度费用、使用品牌和媒体工具,并分享了一家本地寿司小店作为海鲜观察合作的小型企业的案例,以及Whole Foods Market作为大型企业合作的案例。最后的部分,她介绍了社会负责的海鲜的相关内容,指出三个重要框架——保护人权和尊严并尊重获取资源的机会、确保平等和公平的受益机会、粮食和生计安全,以及相应的改进方案和措施例如政府加强进口渔获的管理、技术帮助跟踪船舶去向、可持续海鲜指南指导消费者等。

来源:方定熙

四位嘉宾精彩的分享结束后,线上参会伙伴也积极参与讨论与专家互动,包括海鲜的可追溯性的定义和实现方式、如何针对本土的海产品进行可持续消费倡导、可持续海鲜评估数据的来源和透明度等等问题。

我们希望这一场关于可持续海鲜消费倡导的研讨会,能够与各位公益伙伴分享相关的知识概念、行业联盟的作用、评估工具和实践案例。我们期待在未来多利益相关方包括渔民、生产商、行业联盟、政府、公益组织、消费者、科研单位能够建立更多的合作模式,一起推动中国水产品的可持续消费。



          项目背景      

鉴于目前海洋生态环境状况的衰退和海洋面临一些严重的威胁,以及相关公益从业人员(多数为女性)在专业知识与经验方面有待提升,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负责管理的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UNDP GEF SGP)的资助下,青岛市海洋生态研究会(海研会)于2022年启动了“中国海洋保护社会组织网络和能力建设”项目,除了承办第四届海洋公益论坛,还计划在这两年中联合一些国内专业的生态保护机构,通过借助合作机构的培训平台和国内外的专家网络资源,以组织开展线上或者线下网络研讨会的形式,为中国本土海洋保护公益组织提供6场针对多个海洋议题的能力建设活动




第四届海洋公益论坛成功举办



第四届海洋公益论坛由自然保护公益伙伴计划秘书处作为指导单位,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UNDP-GEF-GSP)联合主办,青岛市海洋生态研究会承办,世界经济论坛海洋行动之友、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深圳市大鹏新区珊瑚保育志愿联合会、海知趣、昆山杜克大学蓝色先锋项目等支持。




海洋公益论坛
中国海洋公益论坛秉持多元、平等、开放、专业的原则,将为中国海洋环保公益圈营造积极乐观、合作共赢的行业氛围,为这类组织长期稳定的发展夯实基础,推动中国海洋环保与可持续发展事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