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继清:回忆我的几样音像电器——从自制耳机到智能电视机

文摘   2024-11-07 22:02   山西  



讲忻州故事.传秀容美名




高继清:回忆我的几样音像电器——从自制耳机到智能电视机

回忆我的几样音像电器  

——从自制耳机到智能电视机

高继清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应该对下图显示中的老物件比较熟悉吧?对,它就是上世纪曾经风靡一时的小广播喇叭。它的形状就像一只碗,碗的底部有一块圆形的黑色磁铁,上面绕着铜质漆包线圈。买回喇叭后,再请巧手木匠为它量身制作一个木盒子,前面面板上的音孔有做成栅栏状的、五角星的、闪电形的……,然后漆上五颜六色的油漆,等油漆晾干后,再把买来的宝贝装进去固定好。在当年,群众将这样的广播喇叭称之为“洋戏匣子”。

当年农村生活单调乏味,精神文化生活更是极度匮乏,能有一个会说话的“洋戏匣子”确实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正好这一心爱之物挂在离我家约五十来米原桥头煤厂厂部办公室的房檐下。每日傍晚,周坊邻居们便不约而同的汇集在洋戏匣子下,静静地听着那奇妙而又悦耳动听的声音,大家对那新玩意儿,感到很神奇,平时喜欢揣摩的我,常常苦思冥想,是不是匣子内藏着一个能说会唱的“小人人”呢?直到上学以后,才从老师那里和课本里找到了答案。原来这“怪物”是用漆包线、磁石、舌簧和纸盆合制而成,“洋戏匣子”有两根线,一端接在广播线路的镀锌铁丝上,另一端用一根镀锌铁丝插入地上作为回路,喇叭就能发出声音了。

所谓广播线就是在木杆上架着裸露的铁丝从县里架到公社再用同样的方法连接到各大队。县有线广播站每天早、中、晚三次播音,主要内容转播中央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各地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联播》,省、地、县要闻,之后插播歌曲、山西梆子,也播报当地的天气预报。

虽说一个“洋戏匣子”售价也就几元钱,但对于当时农民家庭的我来说,绝对算是奢侈品。心中虽有买的奢望,但基于手头拮据,长时间这一梦想难于实现。记得是1967年“文革”开始,中小学实行“停课闹革命”,由于我当时在完小读书,又处在农村,既不能进行革命大串联,又无革命可“闹”只能在家玩耍。恰好,几个在保中读书的邻居哥哥也停课回到了家中,每日除了上树掏鸟窝、下河滑冰车之外,就是玩伴之间的相互串访。一天,偶尔发现孙万福家的门头上比往日多了镀锌铁丝一直通到远处,一打问,才知道他们在学校自制了吸铁石与线圈合成的有线耳机,能代替“洋戏匣子”收听有线广播。在我的软缠硬磨下,他终于把制作耳机的“秘方”和盘托出,并给了我一块吸铁石和几十米漆包线,我如获至宝,道谢之后回到家中,翻箱倒柜的找来了大小不一的两个西药瓶盖,一个做机箱一个做机盖。可是做线圈架的和振动片用的材料铁片却无法找到,当时我“急中生智”偷着把母亲放糖的铁皮罐头桶毁坏了。连夜忙着曲线圈架、缠漆包线、剪振动片,硬是把几个散件鼓捣成了自己心爱的土耳机。第二天去供销社称了半斤细米丝把信号线引到了家中,找了一根旧火柱钉在砖地下,并浇了半盆盐水作为地线,好不容易等到中午的第二次播音开始,把耳机连好试一试,耶,成功了!但美中不足的音量不太大。随即,我请来了师傅一“诊断”,原来是振动片有点厚了,中午做饭时,我就把振动片放进炉火之中烧了一段时间,而后用铁锤反复击打,敲掉了黑色的氧化层,而后在磨刀石上把铁片两面磨光磨薄,重行进行安装,到了晚六点的第三次播音时。再次试听,耳机音量终于达到了理想的音量。就是这个小耳机,伴我度过了好几个年头,在它身上,我真正的体会到了敝帚自珍的含义。

七十年代中,我用半年装卸汽车(装煤炭,卸麻包、抱水泥)挣来的三十二元钱专程去府谷交电门市买了一台“海燕”牌便携式半导体收音机,收音效果特别好,从此我拥有了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家用电器”,记得每天晚饭后,收音机里中央台的《小喇叭》节目就开始广播了。那稚嫩的童声,好听的音乐,梦幻般的故事,曾经陪伴我们度过了无数个寒冷而又饥饿的夜晚。从此,听收音机成了我学习和生活中的必需。我曾经跟着那台收音机学唱过歌曲,了解过国家大事。……。夏天的夜晚,我怀抱着收音机,听一阵山西人民广播电台播放的晋剧《龙江颂》,收听最多的还数马季先生的相声《友谊颂》。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

八十年代未及九十年代初,老款收音机逐步退槽,取而代之的是收录机和各式各样的组合音响,单卡的,双卡的各种牌子,不同型号的录放机充满商店,摆满了柜台。城市的店铺和乡镇的街道,连同乡村的窑洞里,到处响着当年春晚的传唱曲目。“喜新厌旧”的我又积攒零钱买了上个俗称“半头砖”的单卡录音机。

随着电视进入家庭,收录机又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记得那年,因平反而恢复工作、恢复副厅级工薪待遇的堂叔家买回了我村第一部十二吋黑白电视机,晚饭之后,邻居们自带小板凳,不约而同地来到了堂叔家,电视摆放在堂屋门口的一张木桌上,院子里,整整齐齐坐了几排人,伸长了脖子等着电视机打开。电视机打开了,全是噪音和一片片的雪花。堂哥三毛叫了一个小伙去窑顶上转室外天线。天线架在一个碗口粗的木头杆上,两个小伙子慢慢转动木头,大伙注意力高度集中在电视机屏幕上,发现屏幕上一会清晰一会模糊。经过几次反复,终于听到了“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的歌声,看上了霍元甲大战日本浪人的清晰画面。

一九八三年,镇上在对面的烽火台上建起了电视差转台,黑白电视逐步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我也耐不住久而久之电视的诱惑,倾囊而出花了四百多块钱买了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虽然只能收看一个频道的节目,但我已经很开心了,感觉已经跨入了新时代。

后来,差转台迁址到村东边的烽火台边,并用两个频道同时转发,画面更加清晰,再加上市场上又流行一种叫“毛栅子”的接收天线,且能接收到府谷电视台发射的央视的三、五、六、八台和府谷自办节目的信号,村上的人家纷纷将黑白电视换成了彩色电视,我也加入了这一潮流之中,把黑白电视机换成了人们说的19吋“大背头”彩电,虽笨重占地方,但是屏幕比黑白机大,看着很过瘾。

后来的后来,又有了液晶电视,屏幕超薄,就像是贴在墙上的画,随着时代的发展,智能电视也被人们普便应运。

我与智能电视打交道上从住进县城后开始的,通过几年的使用,对它功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它除了依旧保留着传统电视机的功能和使用方式,还加入了许多新的智能功能。不但可以继续通过有线电视频道观看想看的电视节目。最大的特点就是和现行的手机一样,连接上网线或者 wifi就能通过互联网享受到网络上的各种影视资源,点播电视剧、电影、音乐mv等等,可通过u盘等外接存储设备播放视频、图片、音乐等,它还可以将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上的音乐、视频、图像等投送到大屏电视机上来。因为电视机而变得更加方便、舒适。曾经我们需要去 KTV才能与家人好友唱歌,现在在家里,你只要在智能电视机上下载相关的应用程序,就可以实现在家里与好友、与家人K歌到天亮了!曾经我们想要玩的游戏,通过智能电视机就可以畅玩一整天。真可谓“盯着银屏,其乐融融”。

从自制土耳机到智能电视机的过程是新中国科技飞跃发展的历程,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不断提升的历程。我要由衷地赞叹:厉害了,我的国!

高继清,桥头镇桥头村人,大专学历,中共党员,半生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喜好文学,酷爱音乐,平素赏文多,弄墨少;闲遐勤抚琴,懒动笔,偶有涂雅拙作见诸于本土刊物、网媒之犄角。

更多精彩请点击


高继清:从两次难忘的旅行见证祖国的腾飞

高继清//老曲新词唱家乡——《桥头 我的故园》

写在“六一”之际/高继清

高继清//我的入党故事

高继清 // 庭院菜园吟

高继清|六一佳节忆童年
高继清|怀念母亲

高继清|致敬劳动者

高继清: 观晋剧《清风亭》

10/11/12月忻州大剧院上演剧目


忻州大剧院 


更多活动,敬请期待

点击二维码购忻州大剧院演出票更优惠


v

关注“忻州故事”订阅号
获取演出更多资讯

投稿

邮 箱:512440714@qq.com  

微 信:13935024662

编 辑:梁俊杰


【免责声明】

1.凡注明来源的作品,均转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公益性分享,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分享或侵权,请及时通过微信回复,我们将及时回应或删除。

2.部分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 


忻州故事
讲好忻州故事,传递忻州声音,促进忻州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