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忻州故事.传秀容美名
南高古戏台“复活”记
古戏台不仅是文物遗存,而且是历史建筑,迫切需要做好保护修复工作。忻府区南高村在乡村振兴中,顺民心得民意,借助文化部门和社会力量支持,移位重建古戏台,留住乡愁,使这一古老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后世,造福今人。
“台上一声啼,台下千人泪;台上一声笑,台下万民欢。唱不尽兴亡梦幻,道不完悲伤感叹。”南高村是闻名遐迩的温泉之村和摔跤之乡,历史上十年九旱,村中建有施云布雨迎神祭祀的龙王庙、老爷庙、观音庙多处,形成三大古戏台群落。因战火和文革毁损,位于村东的古戏台成为唯一见证乡村历史、百姓生活的“活化石”。随着乡村振兴步伐的加快,古戏台陷入民宅重重包围之中,风雨侵蚀,年久失修,亟待保护修缮。
南高古戏台坐南向北,占地129平方米。建于清同治(1864)年间,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四檩后廊式架构,斗拱为一斗二升交龙头形制。台内中部设屏风,两侧各置一小门,后墙两次间设拱券式窗,台前部两侧筑八字影壁。1985年4月,忻州市(今忻府区)政府将南高古戏台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戏台对面曾是南高学校,记得上学时我们经常爬上戏台玩耍。古戏台像书上的宫殿一样华丽多彩,伸展的挑角如雄鹰般展开翅膀,巧夺天工,庄重秀逸,不论飞禽走兽,还是山水风景,无不彰显着工匠们的匠心独运和杰出智慧。“出将”、“入相”在戏台两侧格外醒目,朱红色的柱子上镶着一副笔力遒劲的对联:文中戏,戏中文,识文者看文,不识文者看戏;音藏调,调藏音,懂音者听音,不懂音者听调。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二,是村里的龙王庙会,十里八乡的百姓都前来赶会,炮声连连,鼓乐喧天,摆摊设点的随处可见,展物之美,品食之味,叫卖声不绝于耳。白天人声鼎沸,夜晚灯火通明,除了唱大戏,还有高跷、舞狮、挠阁、旱船、社火等表演,压轴的是传统的摔跤挠羊赛,呐喊助威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在莺歌燕舞年代,南高文艺宣传队排演的《沙家浜》《风雷渡》在古戏台上演出,轰动一时。后来,南高成立了赛江湖(金山湖)宣传队,演出《明公断》巜金水桥》《三娘教子》等剧目,古戏台和古装戏重焕光彩。再后来,在村委会东侧的广场上建起了永乐舞台,古戏台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
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2017年4月,区工商局退休干部赵宝成组建了五百人的南高村人微信群,我提议将群名定为《话说南高》,意在你也说南高,我也说南高,你也写南高,我也写南高。一天,村委干部孙保和说古戏台朝不保夕,如果遇上大暴雨有坍塌之虞。事不宜迟,赵宝成等人马上找区文物管理所反映情况,寻求支持。文管所所长郜建飞说,按照有关规定,戏台只能在原址上重建,而且需要审批,并说恢复古建需要专家勘查,费用很大,他建议以村委名义打个报告,呈报上级领导批复。
《关于移位重建南高古戏台的申请报告》很快递了上去,区文化局刘局长表态,同意村委自筹资金,在不违背有关政策的情况下自行重建。村党总支、村委一班人、协建方五台山宗法师等人进行了现场选址勘查,形成共识:尽可能拉大古戏台与龙王庙(今甘露寺)之间的开阔距离,着眼于南高东山坡的综合开发和未来发展。
宗法师是吉林人,在五台山修建寺庙时,不慎被土石塌方压断了腿,曾在南高经过了三个多月的温泉康养,逐渐疏通了经络。感于此,他眷恋南高这片热土,决定在这里进行建庙投入,正好与古戏台移位重建不谋而合。从当年7月开始,孙保和、刘大年会同宗法师进行了艰苦细致的数日拆解,使多年的原木原砖活化,同时积极筹措资金50万元,用于工程建设。工程由河北省新乐市晨航园林雕塑工程有限公司承建,承建方、监工方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付出。
2018年农历三月十二,龙王庙会如期举办,古戏台顺利落成,南高人群情振奋,载歌载舞,欢庆古戏台的新生。
历尽沧桑,戏台上的时光不徐不疾。雕梁画栋,艳丽厚重的帷幕徐徐拉开。一晃六年多过去了,南高古戏台这座曾经的乡村圣殿,从重新复活的那一天那一刻起,繁华还在,筋骨犹存,隐约中,可以听到古老而深沉的戏曲声,在乡野上空久久回荡……
作
者
简
介
栗旭晨,资深媒体人,山西省百佳新闻工作者。发表文学作品400万字,著有散文集《梦里花落》《梦里花开》。
更多精彩请点击
来源:忻州记忆
忻州大剧院
更多活动,敬请期待
点击二维码购忻州大剧院演出票更优惠
v
投稿
邮 箱:512440714@qq.com
微 信:13935024662
编 辑:梁俊杰
【免责声明】
1.凡注明来源的作品,均转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公益性分享,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分享或侵权,请及时通过微信回复,我们将及时回应或删除。
2.部分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