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古典还是现代,艺术的标准是什么?

文摘   2024-09-16 18:01   瑞士  

前些天看圆桌派第七季《匠心》一集。几个老男人在聊对艺术的理解。建筑师嘉宾与主持人提到“匠心”和“匠艺”,说得断断续续,似乎欲言又止。我应该是听懂了他们的意思,总结下来,是艺术应当包含“技艺”亦即“手艺”。不过他们很快就补充道,醉醺醺的挥洒也是艺术的另一种,这是说也有某些艺术不含“技艺”的成分。


从他们似乎随意的闲聊里,隐约能听出他们把“艺”与“匠”放在对等位置。那么,是否可说匠人等于艺术家?艺术家首先应当是匠人?这把我们认知里艺术家浪漫、飘逸甚至深刻的形象不就太拉低了吗?


头两年我曾经梳理过的中文“艺术”和“美术”两个词语的来源。(见本公众号文章:当美不再是标准:“美术”与“艺术”二词的意义与变化)概括来说,汉字“艺”本来指的就是工艺。其实,不止汉字如此,英文 art和德文的Kunst,即我们翻译为“艺术”的西文原词,本来也指工艺,或可以称为“手艺”。循此逻辑,日本做武士刀的老匠人,其作品可以成为艺术品,德国明星理发师被当成艺术家受人尊敬与追捧,皆为此理。一百多年前日文借用了汉字的“艺”,造出了“艺术”一词来翻译art或Kunst,又被中文拿来为己所用,形成了现代汉语“艺术”概念。所以说“艺术”一词作为英文art的对应翻译,很准确。


人不论东西、地不分南北,最初的工匠之“艺”,或是在珍贵材料上用繁复工艺精心制作器物,或是千锤百炼的技术加以上品的审美所作书画,显然是古典意义上的艺术。嘉宾提到的人们联想中醉意朦胧里一挥而就,我们自然而然将之归于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我们普通人认识的现代艺术,往往是评论家说得玄而又玄、寓意深刻,观众却似懂非懂,一头雾水。然而主持人此时却突然说,到了想要掏出真金白银买的时候,他是不愿意买那些没有技术难度者的。用他的原话说:“创意虽重要,但技术……要有点技巧……”


这就有些意思了。技巧,不就是“艺”嘛!


看来他们仍青睐古典的艺术。既然“艺术“回归到本意就是匠艺、手艺,人们喜欢凝结了高超手艺的作品,那就太自然不过了。顺着这条思路,是不是现代艺术就不是艺术了?这当然有悖于我们的认知,因为我们的普遍认为现代艺术是品味高级,不赞美一下现代流派,显得自己没文化。



那么我们就有了艺术品的两种标准。一是凝结了工匠“技艺”的作品;二是不知道标准在哪里的现代作品。


不过,“技艺”或“匠艺”似乎也不应该是标准吧?我们评论某件作品时表达微词的一种说法就是“匠气过重”,甚至于把带有“匠气”的作品根本不当作艺术品对待。那么,使“匠气”与“匠艺”有天壤之别的区分点在哪里呢?用惯常的形容词来说,就是“匠”的技术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可是什么是“出神入化”?不就是看了令人愉悦令人舒畅,让人享受“美”的感觉吗?前提自然是那个匠人必须有对美的强烈感知力。


也就是说,第一种凝聚“匠艺”的艺术,姑且称之为古典艺术,必须是美的。那么第二种艺术,也就是我们一般认为的现代艺术呢?假设现代艺术家都有超凡脱俗的对美的感知力,然而没有“技术”,是不是就做不出“艺术”作品?基于此论,我们是否应该怀疑现代派艺术家们的作品不够艺术?圆桌派的几位不否认“肆意挥洒“是艺术,那么现代艺术的标准是什么?


此时脑子里又浮现出格利尼克宫内装修的色彩——大块视觉冲击感强烈的深蓝墙面、橘黄色沙发,没有繁复精致的小雕刻和花纹装饰这些“匠艺”,的确超出古典的格局,然而又是好看的。



对,好看,或者说“美”,是标准!艺术无论是古典的还是现代的,就是要给予人美的快感,让人得到愉悦的心情。


以上的“艺术”在德语中称作Bildende Kunst,指美术、绘画雕塑等。那么音乐呢?美是不是其艺术标准?上周末在波兰听了一场音乐会。一共四首室内乐,前三首都是现代音乐,是那种令人连瞌睡都不成的嘈杂,当最后一首舒曼的五重奏响起时,清爽愉悦感随之而来。根据本人的经验,似乎包含有现代作品的音乐会,最后一曲总是回归古典音乐。应该是如此才符合观众听众的需求吧!看来再凸显现代,音乐也不得不回到优美的旋律。


西方古典哲学家们对美的定义,都无外乎是超越功利、愉悦感官。而现今哲学意义上的对“美”的所谓“美的意向”的讨论,又纠缠于词语概念,并不牵涉日常审美。而对于普通人而言,无论古今,艺术就是视觉听觉感官上要给人以快感,反之则不美,换言之就不能称之为艺术了。


两位图宾根大学的小友来柏林,参观Neues Museum(博物馆岛上的新博物馆)时拍了一张照片发来,上面是卡尔 瓦伦丁(Karl Vatentin)的名言:Kunst ist schön. Macht aber viel Arbeit——可以译为“艺术是美的,但饱含艰辛的工作”,不就恰巧是此处讨论的“匠艺”加“美”的标准吗?



回归本心欣赏艺术,获得美带来的愉悦。看圆桌派上的几位,想否认某些艺术是真正的“艺术”,却欲言又止,倒是言在意外了。




往期内容

能吃懂“清淡”,杭州就不是“美食荒漠”

《大唐狄公案》:只会打架,断案全靠猜的“狄公子”?

德国记者笔下的清末中国:从街头小饭铺到奢华宴席

新戏还是老戏:齐如山京剧改良之路的转折


作者/吕澍 主要从事德语历史书籍的翻译

编辑/团


方的团 团的方
个人的经历都是记忆,个人的记忆皆成历史。少儿稚语、青年轻狂、中年独白、老年沧桑,个人的足迹和回味,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