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审美无人问津,“小市民气”引领风尚?

文摘   2024-07-05 18:00   德国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近日来马未都先生因其公司解雇80名雇员而引起法律纠纷,一时间各种评论纷纷在网上出现,有人指出古董生意热潮不再,因而马先生公司经营陷入困境。但是古董热为什么就结束了,鲜有人论及。


前些天去了柏林边上的格利尼克宫(Schloss Glienicke),很有启发——刷新了我对于比德迈尔(Biedermeier)风格的认知,也令我体悟到富裕时代的人们不再追求古典审美,是一种自然趋势


先从柏林郊区格利尼克(Glienicke)这个地方说起。格利尼克与波茨坦隔河相对,连接两处的格利尼克桥是冷战时期的“间谍桥”,以桥中间交换间谍出名。这次我们没去这座桥,而是到了离桥不远的一座小王宫。


来源:wikipedia

从两半桥身不同的绿漆可以看出出勃兰登堡和柏林之间的边界


普鲁士王家的宫殿除了柏林市中心,几乎都在波茨坦,比如有召开过波茨坦会议的乡间别墅型的塞琪琳霍夫宫(Cecilienhof),还有宏大壮美的无忧宫(Sanssouci)。而这处小小的带有意大利元素的小王宫,没啥名气,却有特点——王宫外观竭力表现意大利元素,外墙装饰着许多古代雕塑和石棺的大理石碎片,是卡尔王子从他热爱的意大利带回的古董,而里面的装修和家具却是满满的比德迈尔风格,或称市民风格,或小市民气息。


来源:spsg

(柏林-勃兰登堡普鲁士宫殿与花园基金会)



几年前我写过比德迈尔风格,从柏林的家具到维也纳莫扎特长眠的墓地(19世纪的“小确幸”和21世纪的“彼德迈尔”)。十九世纪上半期德意志文化圈里,刚刚富裕起来的人们,脱离政治,追逐财富,崇尚贵族式生活的文学艺术审美甚为普及,这类被笑称为“简化的凡尔赛风”因此很流行。比德迈尔一词源于1848年发表的两首诗和后来的一篇小说,嘲笑收入微薄的市民虽然只拥有小小的客厅、狭窄的花园,却感到生活幸福,讽刺他们思想狭隘不懂政治,因此这个词汇带有嘲笑的贬义。


文学上比德迈尔时期指的是1815年至1848年间德意志文化圈的一个时代,从拿破仑战争结束的维也纳会议开始,到1848年欧洲革命结束。在此期间,梅特涅主导下政治稳定,欧洲不再打仗,人们不关心政治。中产阶级以贵族的生活为榜样,既要体现古典的艺术审美情调,却又因囊中羞涩,无法与贵族比肩,不得不简化那些繁复的文艺复兴样式,用樱桃木、梨木取代红木,在家具和室内装饰上重视色彩对比和线条,突出享受的功能。


来源:spsg


作者摄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一可称之为“被迫”的简化,随着时间流逝,成为了审美的大趋势。1900年后比德迈尔一词就中性化了,负面含义被中性地理解为小资产阶级的家庭文化。


令我诧异的是,早在这词尚处贬义的时代,中产阶级的上层甚至大贵族也已接受了这种简约的审美。1820年代,对意大利文化推崇备至的普鲁士卡尔王子,把他的格利尼克夏宫外观拼贴上了古罗马的碎块,而室内却全盘是比德迈尔风格——从墙面色彩到沙发家具,完全市民化了。卡尔王子可算是领风气之先者。

19世纪 20 世纪之交,比德迈尔风格真正辉煌起来。它取代曾经引领风骚的历史主义奢华装饰之风,成为室内装饰和家具向现代审美过度、走向包豪斯(Bauhaus)和装饰主义的先驱。如今中国人家里的客厅也依然延续着这种布局和格调。


大众审美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化,是富裕社会的共性。十九世纪上半叶的欧洲处在工业化早期,人们神圣化了古典时代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物件和审美,连刚刚富裕起来的市民,或称中产阶级,也用他们的方式——比德迈尔风,追逐着这种审美理想。但是随着中产阶层的实力增强和人数扩大,他们脱离了原先唯贵族马首是瞻的审美习惯,不惧嘲笑,“小市民气”半个世纪后终于引领时尚。


中国社会这几十年来,从“万元户”到“百万富翁”,到一亿成为“小目标”,对古玩和古董的痴迷也退消了热度。前几年看马未都先生的视频时,看他兢兢业业地做节目推销观复的仿古茶壶,就感慨他以一人之力维持博物馆的不易。现在得知被解雇的80人是属于他旗下的拍卖公司,更了解到马先生为支撑观复还努力经营着相关产业。但是,奈何时风转换,古董及古典艺术品都不再辉煌。


虽然中国人说“盛世的古董,乱世的黄金”,我倒不觉得古董失去光环是中国盛世已去。虽然暂时的世界性经济困境加剧了经营的难度,但审美眼光变化或许更为重要。看看比德迈尔风盛行的一战前的欧洲,是工业革命带来财富聚集的黄金期,那时的审美转变可作为我们如今的参照。


再回到马未都先生遇到的困难,对于那种“卖掉一件古董就够所有花销”的说法,是有多么地不理解观复博物馆!进了博物馆的文物是人类文明的证物,不是能拿来做生意的物件。


我们是不是要迎接这个世纪的“比德迈尔风”的到来,着眼于脱离古典审美的艺术品呢?或许市场早就与时俱进地做出选择了。




往期内容

能吃懂“清淡”,杭州就不是“美食荒漠”

《大唐狄公案》:只会打架,断案全靠猜的“狄公子”?

德国记者笔下的清末中国:从街头小饭铺到奢华宴席

新戏还是老戏:齐如山京剧改良之路的转折


作者/吕澍 主要从事德语历史书籍的翻译

编辑/团



方的团 团的方
个人的经历都是记忆,个人的记忆皆成历史。少儿稚语、青年轻狂、中年独白、老年沧桑,个人的足迹和回味,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