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偶尔看见一则广告,得知嘉定有公园在办菊花展,立即有些兴奋。小时候(七十年代)年年秋天跟父母观赏那些清新脱俗、美艳张扬的花卉的画面还历历在目。于是周末就约了侄女欣兴冲冲地赶去了汇龙潭公园。
门票很便宜,只要5元。周末遇到晴天,居然还没人排队。一边感叹着上海嘉定公益做得好,一边庆幸着游人不多,我俩走进了古色古香的园子。
眼前的花坛里,寥寥几支白色、黄色的菊花竟然都有些垂头丧气,一点精气神都没有,难道已经快谢了吗?欣说,大概是因为前两天台风时被风雨打坏了吧!我想也是,再者说可能露天花坛里的不是名贵品种,照顾不周,花棚里肯定会有漂亮的。沿着曲曲弯弯的小径,躲避着路边对着花坛打卡拍片的阿姨大姐们,一路往园子深处走,不经意间,眼前已是出口了!一朵精品菊花也未曾见着。难道没有放置精品菊花的小院子或临时搭的棚子?欣不甘心,我们另选一条小径,又把园子走一遍,仍然只有极普通的菊花以及各种颜色的小菊花搭出的造型花坛。悻悻然我俩只好打道回府。
没看见记忆中儿时的漂亮菊花,心有不甘,便上网查哪里还有菊花展,结果更失望了——从其他展览的宣传照片看,他们的菊花也没有名贵品种,照片上只突出拗造型——杂色小菊花拼接的花坛而已。不仅上海,其他城市的菊花展宣传里,精品菊花也难觅踪迹。
搜到一篇台湾的文章,尽管是针对台湾市场,但却说出了精品菊花式微的缘由:“菊花「成也祭祀、敗也祭祀」,因為祭祀需求,撐起台灣菊花的基本盤,然而也因人設被定型於祭祀市場,導致難以擴展到家居送禮市場。”
这里跳出了关键词“祭祀”。
中国大陆各地也把菊花当成办丧事的专用鲜花,因而不能作为观赏花和送礼的鲜花了,否则会带来不吉的联想。可是祭祀用菊花显然不是中国传统啊!菊花自古就是名贵的观赏花卉,还有长寿吉祥之意,何时专事丧事、祭祀了?
自古以来菊花在中国文化中有高洁清雅的寓意,无论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还是列为于“梅兰竹菊”四君子所代表的文人风骨。红楼梦里黛玉还在菊花诗里吟诵“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何等清幽高雅。被称作国色天香的牡丹芍药这类名花,被形容为雍容华贵、富丽端庄、芳香艳丽,而精品盆栽的观赏菊,除了色彩更为绚丽,花瓣独具一格,不是一片片而是如丝一般肆意伸展,无拘无束,真是花中另类姿态。这从其花名亦可见一斑——龙盘蛇舞、凤凰振羽、莺歌燕舞、一枝独秀、玉树银花、昭君出塞、月明星稀、十丈珠帘、春水绿波、桃花源里、绿柳垂荫、飞雪迎春、霞飞舞、夕阳红、懒梳妆,等等,等等。以“十丈珠帘”为例,花瓣为白色,花瓣下垂可30cm, 如山间溪流飞瀑,直流而下,晶莹雅致。可是,这清雅独特的菊花竟然退出视野了。
图片来源:新浪
菊花被人拒绝再用于观赏送礼,怕有不吉之嫌,缘于其专事丧事,这一风气似乎先在台湾形成,不知何时大陆也接受了,弄得菊花只用于丧事和扫墓。据说祭祀用菊花,由西方传来。流行的说法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国人大量使用菊花纪念故去的士兵。因为当时已经到了11月,除了菊花,百花早已凋零。
诚然在西化成为文明标志的氛围里,西方习俗很容易被我们接受,也包括用菊花吊唁逝者。中国人不敢将菊花用作观赏,更不敢用作礼品,连菊花代表长寿吉祥的寓意也被人忘记,实在令人扼腕。其实在欧洲献给逝者的菊花都是小白菊,并没有将多彩多姿的菊花从赏花市场上驱逐掉,花店里有各色菊花作为花束里的搭配。当然,名贵观赏菊在欧洲不大见得到。
编者摄
菊花在中国的栽培有着悠久历史,后来逐渐成为名贵的观赏花卉,并被广泛栽培。唐宋时菊花从中国传到日本。欧洲都说菊花是17世纪末叶由荷兰商人从日本传去。为什么不是从菊花原产国中国传去,而是从日本呢?17世纪的中国海外贸易集中在广州,而中国南方不产菊花。日本在这个时期的海外贸易只与荷兰商人打交道,因此17世纪传到欧洲的菊花从日本经荷兰而入,倒是顺理成章的。传到欧洲的菊花品种自然不如中国的名贵与多样,估计那时只有黄白二色,拉丁语以及古典希腊语菊花一词的意思都是金色的花。岂料,到了二十世纪,祭祀菊花从西方又传回到中国。而且这一回传力之猛,竟然令中国“文化的菊花”几乎消失于无形。
看到一段脱口秀,说英国人从中国人这儿学会了喝茶,但是英国人的下午茶里加了奶和糖,中国人学喝英国奶茶,加了珍珠和奶盖,如此这般的奶茶竟又传回了欧洲(仔细地说是香港人学着英国人的样喝甜的奶茶,后来传到台湾岛上又在奶茶里加了珍珠,在大陆传开后再加了奶盖)。听上去是笑话,可的确是事实。前几年柏林街上的Bubble Tea奶茶店门前排队的人几乎全是亚洲面孔,这两年排队的人倒有点像联合国开会的样子了,奶茶回传真是成功啊!
这种出口“转内销”又再出口的物品,不会只限于茶吧?菊花呢?奶茶反转了身段,第二次东物西传。菊花有没有二次西进的前景,而且要作为文化载体?
精品名贵菊花在菊花展上几乎见不到,偶尔还是能在上品的花店里觅得芳姿的。阳春白雪的菊花,能有机会展现曾经的辉煌吗?当然我们更期待有朝一日带有文化意涵的菊花再次传入西方,让西方花店里出现多彩又多姿、清高又张扬的菊花。
不过,要等到我们的菊花展上除了花坛上的拼图小花,能重新见到名贵精品才有后话呢!
往期内容
作者/吕澍 主要从事德语历史书籍的翻译
编辑/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