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里的外滩27号,是我小时候的游乐园

文摘   2024-05-11 18:43   德国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从前,外滩27号叫作中山东一路27号。七十年代还是小学生的我经常去,因为妈妈在27号三楼的服装进出口公司工作。


图片来自网络


那年月,大楼外观灰扑扑的,里面也很陈旧。现在想起来像是电影《日瓦格医生》里被民众占领的那栋别墅的那种被磨损了的暗淡。只有大理石楼梯、漂亮瓷砖走廊地面和办公室里定期打蜡的窄木条地板仍显着富贵。


一到中午吃饭时间,没人坐电梯,大家都沿大理石楼梯上鱼贯而下。幼儿园年纪的我,被妈妈的同事们戏称为“上体司”(说我壮得像体委造反司令部的),走楼梯小心翼翼,眼睛盯着脚下,一步步走得好慢啊!大人们看不下去,总有叔叔阿姨一边一个抬着我胳膊飞奔下楼!我双脚离地悬空而下,至今回想起来还是既刺激又爽,有点后来坐过山车的感觉!大理石台阶越到低楼层,走的人越多,就越是磨损得厉害——中间凹下去的弧度就越大。偶尔到高楼层去,就觉得楼梯新,墙面亮,显得高级。


图片来自网络


前两天跟家母核实了一下,当年服装进出口公司在三楼,一楼是机械、四楼是五矿进出口公司,五楼是外贸局机关,二楼是纺织品进出口公司。服装是60年代中从纺织公司分出来的,后来又有丝绸、土畜产、抽纱等公司分出来,27号里容纳不下,他们就去了17号、18号。六七十年代纺织品出口之兴旺可见一斑。机械肯定只有进口,一楼除了一进大门直接走向楼梯这一段,两边通往办公室的走廊上来往人员不多,显然生意也不多;楼上的五矿很神秘,妈妈跟他们没有交集,不像与纺织、轻工业品的同事熟稔。


三楼办公室都是大开间,办公桌椅排得满满,大家忙忙碌碌,打电话声音的此起彼伏里夹杂着打字机的咔咔声。


天热午间休息时,大家都在桌椅间地上铺层席子,躺下午睡。从幼儿园起就睡不着午觉的我,躺在地上,眼睛盯着天花板上的黑色的老式吊扇忽悠忽悠地转,总怕那扇叶会飞出掉下,越看越怕,就假装上厕所溜了出去。


有段时间妈妈负责整理面料科样品,每天到27号三楼办公室点卯后,就去位于内院被称作小楼的红砖洋楼里的样品间。记得74年暑假,我每天跟妈妈上班,也算帮着整理样品。


我和妈妈的老照片


印象里样品间很大,估计有七八十平方米,里面放的几乎都是客户来样,很多A3纸大小的面料样品卡。印象最深的是有一种烂花面料,不知是不是真丝,色彩明艳、冰凉丝滑,带透明花纹(妈妈说是用特殊工艺除绒的效果),美得令人窒息。当然西装、大衣用的格子和条纹精致呢子面料,更是手感顺滑如水,以至于我至今都觉得眼下能接触到的毛料都不够上乘。此外是各种时装杂志,当年还没学外文,看不懂上面的字,应该不是来自巴黎、米兰,就是纽约的吧!里面都是照片,模特身着各式时装或内衣,表情漠然。那时我心里嘀咕,她们拍照为什么都没有表情呢?拍照不是应该笑一笑的嘛!


虽说是暑期,记忆中样品间里一点也不热。进入那栋小楼就感觉到阴凉,样品间也有那种大吊扇,悠悠地吹出些凉风,很惬意。70年代上海的夏天不像如今这样暴热,没有空调也过得去。


样品间虽然有不少好东西,时间一长免不了索然无味起来。恰在此时,走廊对面搬入一户人家,是钱经理的家眷刚从无锡调来上海,暂居于此。中午休息时,钱家的小兄弟俩会过来玩儿。有一天上午妈妈从外头进来说,“钱家那个大头的老大是个捣蛋鬼,拿着玩具蛇来吓唬我”!看来真把我妈吓得“花容失色”了!中午这个钱家大头男孩儿又晃悠着他那条蛇过来玩,我当然不怕,已经知道是个玩具了。那是一截截竹管穿起来的蛇,用线挂在竹棍上,手拿竹棍一晃一晃,蛇身就扭动起来,加上蛇头上画了一条弯曲的鲜艳红线作为蛇信子,的确活灵活现,冷不丁看见会吓人一跳。我对扭动的竹蛇淡然以对,显得很酷……


二十多年后在汉堡时曾有两年住在一栋高楼里,偶然在楼下门铃名牌上发现钱经理夫妇的名字——他们竟就住在同一栋大楼!我们因此常去拜访聊天,春天时还与钱夫人一起挖荠菜。生活中的巧合其实远比“无巧不成书”更不可思议。在汉堡遇见钱经理夫妇已是很巧,钱家那大儿子后来还曾与我夫君同事,另外,这个大头男孩儿还跟我上的同一个中学,低我两届,我们受业于同一个老师!怎么这么巧!


说回到七十年代。


那时的外贸生意很兴隆,至少在外滩27、17、18号里70年代外贸纺织品是重头,所以妈妈的同事们在这之间跑来跑去,经过一楼的机械进出口公司,就觉得好安静。1955年上海外贸局就搬进了这座原怡和洋行的大楼,外贸生意一直稳步增长,文革期间也一样。


二十多年前在汉堡认识一位商人,他说1966年去过中国。我很惊讶,文化大革命轰轰烈烈之中,一个外国年轻商人干什么去?他说,做生意啊!参加广交会去了! 广交会开始前先学习毛主席红宝书,结束后还坐火车跟着红卫兵串联。


不可思议!在那个文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外贸生意竟然没有停止;还有年轻的德国商人不但来做生意,还跟着“革命”!汉堡的大学生当年抢着当红卫兵,中国的远洋船到达时,争先恐后地去要毛主席像章、红宝书,这事儿我知道,但是商人?显然是个思想左倾的商人。但是那个时代,西方左派声势浩大,与今日之主流观念截然不同。


不管周遭怎么样,再乱的年月,生意还在做,并且越做越大。服装进出口公司处于辉煌时期,妈妈的那些老同事们都极有个性与“腔调”,与如今的白领不可同日而语。他们的故事留着下篇再说。



往期内容

能吃懂“清淡”,杭州就不是“美食荒漠”

《大唐狄公案》:只会打架,断案全靠猜的“狄公子”?

德国记者笔下的清末中国:从街头小饭铺到奢华宴席

新戏还是老戏:齐如山京剧改良之路的转折


作者/吕澍 主要从事德语历史书籍的翻译

编辑/团

方的团 团的方
个人的经历都是记忆,个人的记忆皆成历史。少儿稚语、青年轻狂、中年独白、老年沧桑,个人的足迹和回味,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