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说一说“守边人”的故事

时事   2024-10-28 15:40   云南  



守边人的故事


在明光镇蜿蜒漫长的边境线上

山高林密、人迹罕至

这里有一群守边人

他们常年坚守在这里

不为人知,却无怨无悔


清晨,一声略带沙哑的喊声划破寂静:“起床咯,水都给你们烧好了!”这是腾冲市明光镇北6号联防所副所长孟继刚,他的声音穿过高山薄雾,唤醒了沉睡中的守边人。他拉了拉身上的大衣,肩膀微微下沉,目光坚定,仿佛要穿透眼前的浓雾。经过简单洗漱后,9 位守边人整装踏上了漫长的巡边路。孟继刚总是扛着国旗,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大家一同走过陡峭的山脊,穿越茂密的丛林,日行万步,只为守护身后的万家灯火。



孟继刚,1985年出生于明光镇自治村,傈僳族人。自幼受到明光抗英名将左孝臣的事迹熏陶,民族精神、爱国情怀早已厚植心底。2020年,他主动加入了民兵行列,肩负起守卫家乡、守卫祖国边陲的责任。同年11月,他主动请战、镇守边疆,第一次踏上边境线成为一名守边人,次日就迎来了山中入冬的第一场雪。



那是个寒冷刺骨的夜晚。山中寒风呼啸,白雪纷纷,简易的钢架房在风雪中摇曳。“第一天晚上,铺盖薄得不行,大家冻得发抖,半夜醒了无数次。”回忆起那晚,孟继刚眼中满是坚毅,“我知道,在边陲线上守边,小的方面是为了家里过更好,大的方面便是为国守边,这是任务,也是自豪。”


巡边的路并不好走

“山间本没有路,现在看到的巡边路,都是我们一点一点走出来、摔出来的。”孟继刚边巡逻边讲述,“大雪天巡逻是最辛苦的,风雪最大的时候,积雪能没过膝盖,有时,一公里的路程常常需要一个小时以上。”每天的巡逻,不仅是与风雪抗争,更是为了守护背后的家园。至今,他巡逻超过1000次,足迹遍布边境线上的每一寸土地,累计巡边11000余公里,相当于三次穿越中国南北的距离。



大雪压垮了生活用房

2022年1月13日,那天漫山大雪纷飞,山中一片白茫茫,风雪刮得连树枝都在摇晃。孟继刚和同事们依旧进行着日常的巡逻。“老孟,今天这雪比昨天更大啊。”身后的队员笑着说道,虽然疲惫写在每个人的脸上,但他们依旧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孟继刚回头笑笑,拍了拍队员的肩膀,“走吧,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巡逻快结束时,大家听到一声闷响,往住处一看,生活用房被大雪压垮了。随即,守边人们立即投入到力所能及的修复工作中去,并等待援助。同年1月,随着联防所的成立,孟继刚转岗历任,继续守卫家乡、守卫祖国边陲。



“再苦再难,我也不会退缩。”

明光镇边境巡逻点海拔均在3400米以上。夏季雨天,他们需烤火取暖,冬季温度则常在零下7摄氏度以下。为了防止中寒,他们常常需熬制驱寒的草药。山里交通不便,物资匮乏,尤其在风雪封山时,补给无法及时送达,守边人们只能靠烧炭取暖、化雪煮饭,加之海拔过高,水的沸点过低,煮出来是“硬饭”,长此以往,胃病成了大家的“常客”,遇到突发性胃痛或巡逻时踩滑摔伤等情况,送到镇级卫生院最快也需要一个半小时,遇到不利天气,时间则会更长。加之“与世隔离”,工作生活也变得单调乏味,与外界的交流机会十分有限,偶尔有人会有离开的想法。然而,这些困难并没有动摇孟继刚的决心。“镇守边关,视死如归”八个字成了这里守边人的精神寄托。


夜幕降临,山间的寒意渐浓。孟继刚站在山顶,望着远方,远处村庄的灯火映在他的眼中。语气中透着一丝柔情:“我时常想家,想我的妻子和两个孩子。有时我们也会堆一个雪人,把家人送的围巾、帽子挂在雪人上,和雪人说说话。”因为常年坚守边境,他无法时常回家陪伴家人。但孟继刚的妻子麻明艳却给予了他最大的理解和支持。从他上山守边起,家中的重担几乎全由妻子一人挑起。



“继刚回家时,我们常常会去村上的射弩场。”麻明艳回忆说,在农作的闲暇之余,她努力练习射弩,像是在以另一种方式支持和陪伴丈夫,履行着“你守边疆、我守家”的承诺。2021年麻明艳参加国家队选拔时,仅差1环便能入选。“过去,射弩是傈僳族人保家卫国的一种工具,如今,守边的责任以另外一种形式落在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肩上。”如今,孟继刚的两个孩子也开始学习射弩,每一次拉开弩弓的瞬间,仿佛都是对父亲坚守的理解和思念。


山间,风声渐止。巡边路上,巡逻的脚步依然坚定。正如孟继刚所说:“我们所守护的不仅是一条边境线,更是身后家乡人民的安宁。只要需要,我们会一直守在这里。”



文图 | 杨昆

编辑 | 董世双

责任编辑 | 陆云晓

审核 | 杨然













推荐阅读

通告!最新施工路段和时间段!

“啊秋”,腾冲美成了爆款!



腾冲融媒
发布腾冲资讯、旅游文化方面的内容,展示腾冲美好形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