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开往首都的香肠火车

文摘   2024-12-15 19:00   北京  
”什么东西长长的绿色咔嚓响还带香肠味?那就是从莫斯科发出的电气火车。”这是一则苏联笑话。“莫斯科不是苏联,莫斯科就是一切。”这就是是苏联时代各地人民对首都供应充足的羡慕。
《办公室故事》里说道:“在这个国家什么都缺,到处都排队,可是我们依然爱这个城市。”苏联时代莫斯科就是物资供应充足,可以买紧俏货的代名词,所以被各地人民爱戴也是理所应当。

70年代莫斯科的超市
从衣服到家电甚至香肠水果,莫斯科都比别处丰富,去莫斯科不购物简直是暴殄天物。于是莫斯科发出的火车就成了香肠火车。

有人回忆:“70 年代莫斯科开出的火车上挤满了人,每个人都拎着装满香肠、肉制品的袋子,因为他们家里买不到这些。车厢里一股浓郁的香肠腌肉味道令人陶醉,到站就有一群人围上来想买一点。”

雅罗斯拉夫人巴东斯基回忆:“那会我们城市根本买不到橙子,而莫斯科却不缺橙子,也只有莫斯科能买到香蕉。“
距离首都一夜车程的人周末这样安排:周五下班后坐火车,周六早上到莫斯科。周六白天整天排队购物,晚上坐火车周日早上到家。周日在家休息,和邻居亲友分莫斯科买来的东西。顺便提一句那会他们就是双休了。

70年代莫斯科的食品店,网兜很怀旧
离莫斯科远的城市如果企业好也有福利,工会每年可以报销一次去莫斯科的单程机票,回程要自己掏腰包。在当时也是不错的福利,一家人要为去莫斯科购物攒钱谋划,脑袋灵光的倒卖点紧俏货还能发点小财。
一个萨拉托夫女人回忆:“去首都购物要提前攒钱,我们一整年都靠我老公的工资生活,我的工资存下来。这样夏天我们就可以在莫斯科购物了。当然主要是肉制品香肠、熏鱼和一些这里买不到的好吃的。衣服和鞋子也不能少,在我们这里可买不到什么好的。其他的电器家具我们不敢奢望,反正钱也不够。那会我们管首都买回来的东西都叫进口货。”。

莫斯科箱包皮具店外排队的人群
那些可以定期前往莫斯科参加会议培训出公差的人在地方简直炙手可热,巴结他们就可以搞到首都的紧俏货。

来自乌拉尔的维利奇回忆说:“我每季度有两周的出差时期,如果是去莫斯科简直是抽中上上签。我会竭尽全力尽快解决所有公事,至少腾出几天时间来购物。一切都要提前安排周详,我提前就会做好攻略,商店位置购物清单和日程全安排得满满当当。”

“难道说这些香肠就是光荣的苏联公民人生目的吗?”报纸上开始讽刺各地去莫斯科的大购物了,首都居民也开始嫌弃这些大包小包买东西的外地人。

一个外地人库廷回忆自己在莫斯科购物被本地大妈吐槽:“我排队买东西的时候有个本地老太太排在我后面抱怨:“我们都只买一点,你却买那么多,就是因为你们这种外地人,我们才得排队买东西!”
我回答:"别担心老奶奶,反正他们还会给你们调拨更多东西的,你们什么都不会缺。反正都是从我们这些外地人这里调拨走的。”

周末莫斯科香肠列车的滚滚人流
这就是计划经济的悖论,香肠生产地的人买不到香肠,要大老远跑首都才能把自己城市生产的香肠再买回本地。至于这些外地人的需求没人关心,上面只关心报告好看首都光鲜。毕竟莫斯科是首都,是苏联的首善之地,全世界都应该来看看这里有多么好,这里是外国人了解伟大苏联的窗户。

罗斯托夫人维兹加洛娃回忆:“那会什么叫文化人呢?就是那些可以从疯狂大购物里挤出半天时间去博物馆、剧院和展览馆的人。他们在特列季亚科夫画廊留影并说:“我们到底不是土老帽,物质生活之外还有精神生活。”可是仅仅半天而已,大部分时间还是要留给香肠。”

莫斯科人帕夏莫尔多夫回忆:“我叔叔每个月来一次,每次都带个大背包离开。”

玛丽亚则说:“我舅舅经常来,他当年可是个帅小伙嘴巴又甜,售货员阿姨们都喜欢他,给他留足足的香肠。舅舅拿回去那边也有很多阿姨喜欢他!我舅舅酷吧?”

拉丽莎回忆:“七八十年代我们住在白俄罗斯不在首都,所以当我们下班回时商店已经空无一人了。街上有很多橱窗看起来不错的商店,但想排队进去根本不可能,糖果店排队的人都排大街上了。谁要非和我说那是个甜蜜幸福的时代,我要给他一个呸!”

奥列格·别连季耶夫回忆:“我和父母1983 年来到莫斯科,不是为了买香肠,而就是为了买普通黄油,我们那个鬼地方竟然连这个都买不到。我们为亲戚朋友也买了好几公斤,我仍然记得排在后面的本地人愤怒而鄙视的脸,好像我们买东西用的钱是赃款似的。”
莫斯科人科伦琴科娃回忆:“”我家住库尔斯克地铁站附近,所有来莫斯科购物的亲戚周末都在我家过夜,他们来莫斯科买香肠和其他东西。我印象特别深有一次他们的装满香肠的行李箱被偷了,他们再也不敢把行李放车站过夜。他们需要在莫斯科有个过夜放行李的地方,我家正合适。我家住在间公共公寓里,本来就很拥挤了,他们只能睡在地板上。周六我上学时得从他们身上跨过去。”

周末市民去郊外挖土豆
莫斯科人雷克斯回忆:“我不觉得那个时代有多好,物价看着不贵,但还是没钱买东西,因为工资也低。我就是那代人,我可什么都记得,听了那些吹嘘那会美好生活的童话故事就想笑。我们迎接外国人时穿着我们最好的衣服,每个孩子都想找外国人要包进口口香糖!”

弗拉迪斯拉夫回忆:“商店里买不到肉,土豆一半是烂的。家具地毯只有橱窗里有,没有像样的西服和鞋子,你想过得好要么在政府机构要么在贸易部门。”

莫斯科附近的金高斯克回忆:“我每两周去莫斯科购买香肠,凌晨 3 点起床赶火车傍晚6点从莫斯科回来,这营生除了能吃点好的还能赚点小钱。”

内斯托尔回忆:"在我们诺夫哥罗德,周末不仅有香肠火车,还有香肠巴士!在周末从公共汽车站往列宁格勒买香肠的人乌泱泱的。”

萨摩伊洛娃回忆:“1978年在顿河畔罗斯托夫一年能买到的平价肉只有1.5 公斤,好年景不过每年能买7公斤平价肉,这点肉哪里够吃?要么去黑市买,要么去莫斯科或索契买。”

长期的商品缺乏在苏联人民心里形成刻板印象,他们到了欧美看到超市都会认为是故意演给他们看的,里面的商品拿了都得还回去。后来苏联解体,超市里商品也满了,再也没有人去莫斯科买香肠也没人排队了。

苏联物质保障级别,特级物资保障为深蓝色,一级物资保障为浅蓝色,二级物资保障为浅红色,三级物资保障为深红色。最高级的莫斯科被一堆最低级的深红包围,难怪都跑到首都买东西。

森森老电影画刊
最精美的老电影图片,最高清的老电影视频,欢迎进入森森的老电影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