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初夏,周璇的最后一面。

文摘   2024-12-13 23:50   北京  


1957年初夏,正是花开飘香时节。那时,我作为南京《新华日报》的记者,正路经上海,《文汇报》记者姚芳藻、邵嘉陵告诉我:“周璇的病好了,金嗓子重新歌唱了。“现在上海同行约我一起造访周璇,机会难得,我欣然同意与他们一起前往。
5月18日上午,我和《解放日报》记者汪文郁及新华社上海分社摄影记者杨溥涛等一行,前往虹桥上海精神病疗养医院,看望病愈的周璇。

那天上午,我们来到疗养医院,其时,周璇正和院长苏复、护士胖阿姨在阳光明媚的草坪上散步,她一张秀气而红润的脸上,精神焕发,穿着打扮潇洒、朴素大方。她那滴溜有神的眼睛大老远就见到我们分别从轿车里出来,先是表现出漠然,而后见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轿车内走出的记者李介夫及录音工作人员才热情起来。

周璇一眼就认出了李介夫,连忙向苏院长和护士说了句什么,便加快脚步跑上前来,与李介夫热情握手。他们是老相识,20多年前她曾在李介夫的婚礼上做傧相。周璇清楚记得往事,如她说叶浅予是画家,和电影明星王人美大姐结婚很合适,是幸福的一对。
那天,她上身穿着墨绿色的绒线衫,外套一件她自己刚亲手编织成的提花背心,乌黑的头发剪得刚掩住两耳。记者们各自介绍,轮到我时,我笑着对她说:“我是《新华日报》记者,特地从南京过来看望您的!”她笑容可掬地叫唤起来“啊哈!”然后笑着说:“我很喜欢南京的,过去我常去南京拍电影啊!”接着,她拉着我的手,兴高采烈地把我们引领到疗养院的会客室。

应广播电台李介夫先生的要求,周璇随后便拉开“金嗓子”唱了电影《马路天使》中的《四季歌》《天涯歌女》以及她刚学会的新歌《美丽的姑娘》,激情洋溢,酣畅而甜润的歌声录进了唱片磁盘中……
昔日,周璇扮演银幕上那个天真活泼、稚气十足的歌女小红时刚满14岁,1957年5月接受我们釆访时,她37岁。那天,大家见到病愈的周璇都非常高兴,她已一切正常,神采飞扬。

周璇弹琴唱歌

周璇说到命运,“我是一个凄零的女子,我不知道自己的诞生之地,不知道我的父母,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姓氏。有的说我出生在江苏常熟,六岁被一户上海周姓的广东籍人家收养,十岁就跟着养父拉琴学唱歌,十三岁加入黎锦晖的歌舞剧社,十四五岁就正式参拍第一部影片《风云儿女》,从此之后,主演的影片有《马路天使》《红楼梦》《天涯歌女》等数十部。”
当她向记者谈完她一生的遭遇后,感激地说:“敬爱的周总理日理万机,还念念不忘我这个来自旧社会的、普普通通的演员。前天,他老人家得知我的毛病好了,就委托夏衍同志打电报来向我祝贺。”说到这里,她激动得热泪盈眶,一边从口袋里掏出夏衍给她的电报给大家看,一边以清亮的声音读给我们听。

1957年13期《大众电影》刊登周璇照片

她还告诉我们:“等毛病完全好了,我要去北京,要到周总理、邓大姐家里做客呢!”正在我们饶有兴味地访谈之际,接到郑君里的夫人黄晨打来电话,要来接她外出去逛街。听说能出去玩,周璇开心得像小孩子那样跳起来。从5月3日起,她就经常被接去老朋友家玩,先后到过黄宗英、白杨、陈歌辛、郑君里、白沉家里吃饭、练歌和弹钢琴。朋友们见到她身体健康,心情愉悦,都为她高兴。

周璇与吴茵看《大众电影》

不久前的一天,黄晨和王薇陪伴周璇在作曲家陈歌辛家里玩,她见到久违的钢琴,就像儿童见到心爱的玩具一样,无比高兴,还马上弹奏了戈赛克作的《加伏特》舞曲。陈歌辛在旁边听了,欣喜万分,说要作一首《枯木逢春》的曲子给她演唱;老搭档赵丹和导演白沉,表示要为周璇编写电影剧本和导演影片,好让这位暌违银幕七八年的著名演员重新和观众见面。当时,周璇对坐在她两旁的黄晨和王薇说:“我的病好了,和你俩一起演戏、拍电影。我还要和吴茵大姐、白杨、上官云珠、黄宗英姐姐们拍电影哩!”

黄宗英、医生、周璇、吴茵、黄晨

现在,要去市区逛街游玩,她兴致格外高昂,这也是她从香港回来后,第一次去观光游览解放后的上海市容。我和摄影记者杨溥涛商量后,决定全程陪同采访。于是,周璇赶忙开始化妆,梳头时还要个镜子,正好我袋子里有个小镜子,就连忙递给了她,她笑容满面地看着我说,“你这个记者真帅!”
据说,她得病住院后六七年来,第一次自觉地愿意化妆。她一边化妆、一边笑着对记者们说:“好几年没有化妆了,化妆起来会难看吗?”大家异口同声地说:“不会,不会的!”鼓励她。于是,她一边擦“蜜丝佛陀”口红,一边接着说:“今天黄晨姐姐接我出去玩,我特别高兴,我的毛病的确好啦!”经过化妆,她显得神采奕奕,更是漂亮了。站在旁边的摄影记者杨溥涛连忙拍下了多张照片。

这时候,黄晨和王薇的车子到了,一见面,她们三人就开心得连连拍手,禁不住哈哈大笑,随后又亲热地拥在一起。看着她们那般欢乐,大家也被感染了,高兴地笑起来。
那天,我们陪着周璇在南京路上买皮鞋,在淮海路“紫罗兰”理发店烫发,在南京西路来喜饭店吃西餐……
饭后,应我的要求,她给《新华日报》的读者写了一封热情简短的公开信:
南京新华日报请转
亲爱的观众:我的病已经好了,快要出院了,就快要工作了。我一定在党的培养下好好的拍电影,来感谢观众们对我的热爱与关怀。
周璇 1957.5.18

下午,离开南京路后,周璇又分别到黄晨家和黄宗英家做客叙旧。她还在黄宗英家琴房里弹了一个新曲,琴声悠扬,手指依旧灵活熟练。那天她还请郑君里将来为她导演、由她主演自己一生遭遇的影片,暂定名为《枯木逢春》。
叙旧期间,大家还谈起了1936年2月,上海艺华影业公司拍摄的故事片《三星伴月》,导演方沛霖请音乐家刘雪庵作了一首插曲,并请编剧黄嘉谟填词。经黄编剧的妙笔生辉,“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这首闻名中外的《何日君再来》诞生,加上“金嗓子”周璇主唱,一时轰动上海。当年夏天,上海百代公司的法国人戴高乐·德果瞄上了这首歌的市场效应,旋即与刘雪庵、周璇签订合同,把歌曲灌成唱片发行,很快就唱出了上海。次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们还将赚来的钱全数捐出用于抗战宣传。

傍晚,到了我们和周璇分别的时候,她亲切地与我们握手,连连说道:“你们辛苦了!谢谢,谢谢!”并说,等她出院回家后,邀请我们到她家里做客。她还希望出演《枯木逢春》时,我们能再去看望她、采访她。
当年,我所写的《周璇好了》散文通讯,附照片和周璇写给《新华日报》读者的公开信,一同发表于《新华日报》。我写作的人物特写《周璇恢复健康了》则发表在《大众电影》。不久,这些采访报道被香港《大公报》《文汇报》转载,引起了国内外观众的关切,纷纷投书:祝贺周璇,慰问周璇,祝福周璇。我对读者寄来的信都一一作了回复,并根据读者要求,详细介绍了在上海采访周璇的全过程。

1957年深秋,周璇完全康复后,正要出院回家之际,从报纸上看到她的好朋友、电影界同事石挥、陈歌辛、吴茵、白沉等人的不幸遭遇,精神受到刺激,突发脑溢血,经全力抢救无效,于9月22日离开了人世。惊闻消息,离采访结束才短短数月,我感到无比可惜,呜呼哀哉!

周璇生前最后一张照片

据现有资料统计:周璇一生共参演拍摄电影43部,演唱歌曲300余首,其中电影插曲114首,对于年纪轻轻,只有20多年演艺生涯的她来说,这是一组惊人而辉煌的数字!据业内人士评说,至今几十年过去了,再未出现像周璇那样的“金嗓子”歌唱家,此话一点不假。
原载:《同舟共进》2015年第12期
作者:祖丁远

森森老电影画刊
最精美的老电影图片,最高清的老电影视频,欢迎进入森森的老电影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