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奖丨马普所项飙项目组招博士!三年给你80万!

文摘   2024-09-14 19:16   英国  

编辑/孙宇凡、子晨



有机会到项飙老师的项目组读博士啦!


马普所社会人类学所的“全球多样性:服务当下的社会人类学”(Global Multiplicity: A Social Anthropology for the Now)开放招收2名全奖博士生3年全奖给你80万+人民币!


该项目由3个研究小组组成,其中“经济重组”(Economic Re-ordering)组由项飙老师担任教职以及Vice Spokesperson!更棒的是,项目组中已有两位华人博士生,相信你也有机会成为其中的一员!



接下来我会先为大家介绍项目详情,再结合项飙老师及项目组其他老师的研究背景,提供我的解读和申请建议。



项目简介


“全球多样性:服务于当下的社会人类学”项目,是马普所和德国莱比锡大学等校的合作研究。


“全球多样性:服务于当下的社会人类学”项目认为,我们的社会世界总是通过多种社会现实、生活世界、世界观、未来创造方法和知识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的。当今世界面临的所有重大问题都具有多个维度,与其他问题相交,必须通过多方面的措施来解决,因此需要开发适当的概念工具。


“全球多样性:服务当下的社会人类学项目,致力于培训有助于研究该多样性议题的新一代学者,尤其注重采用人类学方法。


* 该项目组网站


 职位介绍


  • 招募人数:2位

  • 博士期限:三年

  • 预计薪酬:TVL-E13级别,每月4500欧元起,此职位按65%计算,三年折合人民币80万左右。

  • 开课日期:2025 年 1 月


 读博待遇


  1. 培训:我们为博士研究人员提供由经验丰富的教授指导的优质培训。

  2. 方法:预计会进行长时间的民族志田野调查或档案研究,并将得到充足资金的支持。

  3. 场所:提供现代化的工作场所和有吸引力的工作条件,包括远程办公的灵活选项。

  4. 工时:工作时间灵活,平衡工作与生活。

  5. 额外:提供养老金和本地公共交通折扣等福利。


 申请资格


  • 学位:项目相关领域(社会人类学或密切相关的学科)的硕士或同等学位;

  • 兴趣:对社会人类学理论和方法的实证研究有真正的兴趣;

  • 语言:精通英语,并且会说或愿意学习研究项目所需的语言;

  • 合作:在国际和跨学科研究联盟中成为积极主动的团队成员;

  • 优先:如果符合同等条件,将优先考虑严重的身体障碍人士。


 申请材料和流程


请在2024年10月1日之前通过电子邮件将您的申请作为单个PDF文件提交,并引用参考编号188/2024 至:莱比锡全球动力学研究中心的 Matthias Middell 教授


* 全球史/跨国史学家Matthias Middell


  • 动机信:需签名,说明您的兴趣和匹配;

  • 额外陈述:如果您之前没有接受过人类学培训,请提交一份额外的陈述(最多 500 字),说明您的兴趣;

  • 简历:包括出版物清单;

  • 研究计划:3页,包括有关准备状态、方法和可能的时间表的详细信息;

  • 写作样本:硕士论文中的出版物或章节;

  • 成绩单和证书:学士和硕士阶段的所有相关学位证书和成绩单复印件;

  • 推荐信:提供两位推荐人姓名和联系方式。




项目解读和申请建议


正如该项目组“全球多样性:服务当下的社会人类学”这个名称所示,它聚焦全球层次,关注当代时代特征,运用人类学的第一人称视角。项目组成员包括历史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等,像著名的全球史/跨国史学者Matthias Middell也是成员之一。


根据我对项飙老师研究的理解,以及对该项目组其他学者研究方向的了解,如果你有意申请,可以参考以下三个视角:空间取向、物质取向和生活取向。


* 项老师的论文


空间取向:跨区域与全球史研究。如果你的研究像传统人类学那样,只专注于地方性的研究,比如费孝通的《江村经济》,那可能并不完全适合这个项目。项目特别强调的是如何将不同区域、全球与地方进行动态联系。这种联系需要打破传统的静态思维方式,提出一些问题:领土真的固定不变吗?空间分配的背后是否有协商的过程?全球化是否呈现出一个“平的”空间?如此等等


那么,如何实现这些动态联系呢?你可以参考两个原则:如何让整合与分裂共存,以及让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共存。你的具体研究问题可以是:一个地方的变化是如何与其他地方联系起来的?为什么某些地方的问题在另一些地方显得不重要呢?


就像项飙老师的研究一样,近年他关注东北人出国打工的现象,并在近期的文章中探讨中国人的移民倾向。这种跨国流动本质上是流出地与流入地之间的互动与联系,而像东北这样的区域具有独特的边界性。在全球或跨区域研究中,边界区域常常成为研究的重点。正如该项目组的Behrends教授所研究的,她探讨了中国在非洲的能源开发问题(即跨区域联系),以及非洲一些边境居民如何成为难民的复杂问题。不过,边界区域并不一定意味着偏远地区,自由贸易港、离岸港口等也属于边界区域,它们与全球资本主义的运作密不可分。


因此,像东北移民这样的中国特色议题,尽管看似中国本土化议题,但其实有很大的国际对话潜力。如何将这些本土问题提升到国际理论层面,也是申请者在留学申请和研究计划书中必须面对的挑战。毕竟,一个马普所,可不止项飙一个老师呀!还有很多国际学者!


我在9月15日开讲的《研究计划写作八讲》,第一讲就是帮你解决这个问题——如何把中国本土故事上升到国际的理论对话层次!我会教你非常好用方法和套路,让你上手就能模仿。同时,我也邀请了来自兰卡斯特大学胡扬教授、利兹大学的孙丽副教授来做分享演讲,从他们在海外的教学与研究经验出发,来和我们学员分享如何做好研究计划的选题!



我在9月15日开讲的《研究计划写作八讲》,会带你精读拆解研究计划获奖范本,提升中国研究的国际化对话思路,给你直接上手就能用的对话方法。
>> 想写出让导师心动的研究计划?可以点击了解👇 

《研究计划写作八讲》:选题到成稿、申奖全过程指导!

今年最后1期,招满即止!

* 报名后提供研究计划优秀范本和评分标准。


物质取向:基础设施与城市研究。该项目组的另一个特点是与近年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物质转向”相呼应,尤其集中于城市人类学和基础设施的研究。你可以想象,一个国家或城市需要水、土等基础设施来维持其运作。他们很多博士生正是围绕这些主题开展研究。由于水与土等物质具有流动性,城市为了管理这些资源会建立基础设施,而这些基础设施又不得不顺应或改变这些物质本身。一旦“基础设施”失败,就可能导致人类生活系统的断裂。因此,近年来“失败基础设施”和“协商基础设施”成为学术讨论的热门议题。


当然,基础设施的概念可以进一步扩展,变得更加隐喻化——全球流动也需要某种形式的“基础设施”,以资源和通道的形式来支撑全球迁移。这正是项老师关注的研究角度,他特别研究全球移民过程中像中介这样的组织,如何充当“流动性基础设施”。同时,在口罩背景下,项老师还进一步探讨了“非流动的基础设施”及其影响。


生活取向:自下而上视角看全球与物质。人类学的精髓在于它不追随宏大叙事,而是从地方性、日常生活出发,去解读全球或物质现象。正如詹姆斯·斯科特在《国家的视角》中批判国家主导的大规模工程那样,全球和物质研究也需要通过自下而上的视角进行理解。尤其是在人类学研究中,往往聚焦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的生活实践与全球的制度逻辑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比如,虽然基础设施是科学技术领域的产物,但地方文化和生活实践对水与土等物质有着独特的理解。因此,环境不公正往往也是知识不公正,最终引发日常生活中的政治。


正如项老师的研究给我们的感受:表面上,他研究中国经济结构,探讨“陀螺经济”这种高度依赖流动的人流与物流,但是他并不是经济学家,而是人类学家,所以更关注的是人类在这种流动中的“悬浮”状态,以及对“附近”的需求。


申请链接:

https://recruitingapp-5034.de.umantis.com/Vacancies/503/Description/2



相关课程


>> 想写出让导师心动的研究计划/开题报告?点击了解👇🏻

《研究计划写作八讲》:选题到成稿、申奖全过程指导!


>>也可以直接扫码海报报名

9月15日开课,还有最后1天报名!

扫码立即报名👇🏻

* 报名后提供研究计划优秀范本和评分标准。


这是社科传送门第213期推送


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跳转至源网站,查看详细信息。

↓↓↓

社科传送门
世界社会科学,一门全开启:海外奖学金、书单、征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