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孙宇凡、脾气不好
校订/兰雅婷
* 官网截图
项目简介
共同关切方法通过识别我们的对话者在自己的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来确定研究问题,例如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无力感、教育、工作和家庭组建方面日益增加的压力。共同关注被概念化为客观社会经济矛盾的主观体验,它使我们更深入的理论化并加强公众参与。
我们将为您提供工作空间,并允许您使用MPI的设施和图书馆。访问研究人员需要自费;但是,研究所可能会提供额外的财政支持,并将根据个人情况决定。
* 项飙老师(图源网络,侵删)
申请材料
简历,包括出版物清单 您的访问研究计划,包括拟议的关注点和支持案例材料(2 页) 最近的写作样本 您预计访问研究所的时间范围(预计到达和离开的日期) 关于您的资金安排的简要说明(自筹资金、第三方融资等等)
申请方式
夏季学期(不早于2025年4月1日开始)的申请截止日期为10月31日
如果您对申请有任何疑问或想非正式地讨论,请联系:
office.xiang@eth.mpg.de
项目解读与申请建议
* 项飙老师最近的访谈文章
* Andrew Sayer和吴飞老师的著作
项老师坦言,他人到中年,会重新思考学术的意义,感受到书斋生活带来的道德内疚。所以这些年,他更加走向公众,积极参与各种对话。因此,这个项目也要承担公共对话与活动参与的责任,也就是“共同研究”(co-research)。
除此之外,该所尽管研究中国,但依然注重国际化,所以需要提供有中国思想的国际化对话贡献,并和不同成员之间建立沟通。在研究方法上,更加注重“相互参考”(inter-reference),而不是好像自己能中立或超脱的中西比较方法。
为了写好的你的研究计划,在这方面又有哪些可以哪些借鉴和学习的呢?
从跨区域“相互参考”的角度来看,当你跳出中国,就能发现对于“中国式共同关切”议题有很多类似研究,甚至能衔接到项老师的“附近”概念。例如,在东欧转型研究中,学者也观察到类似“过日子”的现象(如obyvateli),尽管同样被批评为平庸和守旧,但俄罗斯的研究者进一步讨论了这些“过日子的普通人”是如何通过“附近”的营造成为动员的力量。
另外,说到如何跳出中西比较,转向相互参照,并结合中国思想时,对朱利安·于连(Francois Jullien)的批评是一个重要切入点。尽管他在中西哲学比较中很有影响力,但也因比较方法而备受批评。我在台湾读研时,许多来自欧洲的汉学家都对他不满,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在这方面我特别推荐我的老师宋灏(Mathias Obert)和何乏笔(Fabian Heubel)的相关著作。
最后,涉及到中国思想的启发。项老师特别谈到他对实用主义大师杜威的欣赏。实际上,如果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发现实用主义、项老师的“附近”概念与儒家思想之间有很多相互参考的地方。我之前有计划想写一篇关于实用主义与“附近”的讨论文章,但一直没有时间动笔。现在对中国传统思想的探讨,较为时兴的是从“关怀伦理学”入手,而关怀伦理学又是上述评估社会学中关切(concerns)思想的来源。关怀伦理学对“成人”和“即凡入圣”等概念非常关注,又和实用主义传统/项老师说的“附近”有很多共通之处。安乐哲和李晨阳两位学者的作品在这方面都很值得学习。
相关课程
>> 想写出让导师心动的研究计划/开题报告?点击了解👇
>> 也可以直接扫码海报报名
今年最后1期!扫码立即报名👇🏻
* 报名后提供研究计划优秀范本和评分标准。
往期相关推送
征文|英文期刊征稿!欢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学科投递!
想发论文,研究“平台经济”?推荐5本国际期刊,录用率高达70%!
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跳转至源网站,查看详细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