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袁雨桐
校订/兰雅婷、孙宇凡
学术研究中我们往往被鼓励“打开视野”,在研究中积极吸取其他领域的成果。尤其是具有跨学科背景的同学,更希望能够利用自己的知识优势进行创新。
但“跨学科”并不容易,很容易“两边不靠”,写得不伦不类。
那么究竟要如何才能恰当地结合不同领域的文献,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提出自己的独特学术见解,来实现创新呢?
对于这一困惑,《国际管理评论(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期刊的前主编Dermot Breslin教授和Caroline Gatrell教授进行了详细的解答。这是一本专门发表文献综述的管理学SSCI一区期刊,影响因子8.1,两位教授从主编的角度为我们剖析了发表于顶刊的综述是如何巧妙地实现了跨学科创新。
两位教授为我们介绍了四种跨学科创新的方法,以“探矿”来比喻“发掘创新点”:你的研究领域已经被前人充分开采了,而你要如何迈出脚步前往其他的矿区,在新的领域探索发展的可能?
使用这四种方法,我们就可以基于你现有的“探矿”经验前往新的领域,找到甚至是前所未知的全新“金矿”,促进知识的交叉融合,做出重要理论贡献!
页底有四种跨学科创新方法的思维导图。
01.
创新方法一:跨领域理论迁移
【基本定义】第一种进行创新的方式为“跨领域理论迁移”。即,作者在不同的领域之间迁移理论,将某个领域的理论应用于另一个领域,以做出概念性的贡献。
【形象表达】如果矿工只守着一个矿井,那么无论再怎么变换方式和方位地挖掘,也可能陷入枯竭。因此这种“跨领域”的方法正如将目光从一个矿区扩展到其他矿区,用探索的眼光发觉用新的开采可能。
【研究收益】通过思想的相互融合,理论迁移将产生新的洞见,做出概念性创新,而这种理论迁移的创新成果有潜力随着时间迁移呈现出更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操作方法】使用这种方法的作者并不挑战或质疑被迁移的基础理论,而只是将既定的理论应用于新的经验环境,在应用的层面进行理论转移,把自己的发现建立在原有理论基础之上。
【研究示例】Dionysiou和Tsoukas(2013)的研究正是理论迁移的方法的一个案例。他们将米德的“符号互动论”的概念引入“惯例(routines)”的研究,来概念化“惯例”形成的过程。他们使用米德的“角色扮演(role taking)”概念来发展对“惯例的形成(routine emergence)”的解释,扩展了实践学者Feldman和Pentland(2003)在这一问题上所提出“表征-执行”概念。
【局限性】但是这种方法并非没有风险和挑战。跨界撰写的研究综述可能会受到源领域和目标领域中各自的学科思维的质疑,因此需要在对两个“矿区”都有扎实、充分的了解后再来进行“探索”,以促进知识的交叉融合。
02.
创新方法二:跨领域类比隐喻
【基本定义】第二种创新方法同样要求作者走出原本的“矿山”向外勘探,但这种方法比上述“理论迁移”更进一步,为“跨领域类比和隐喻”。尽管同样涉及从源领域到目标领域的信息传递,但它的理论迁移发生在更高的抽象层次上。
【研究收益】这种跨领域的类比隐喻所“跨”的领域越大(例如,生物学和管理学),所产生的理论贡献和突破也就可能越大。相比于上述“跨领域理论迁移”,这种方法还有着另外一种突破性:它有可能会挑战目标领域内的既定观点,而不仅仅是“迁移”。
【操作方法】作者通过“类比”或“比喻”的抽象手法来完成理论的创新,但在操作过程中,越是远距离的跨越就越考验作者的洞察力和思考能力。
【研究示例】例如,Marquis和Tilcsik(2013)就将生物学中的概念迁移到了管理学中,他们将生物学中的“印记(imprinting)”这一隐喻(指动物在出生后与见到的第一个动物形成了极其密切的联系和依赖的现象)运用于组织研究领域。作者们首先用组织学的术语重新定义了生物学中“印记”的概念,然后在个体、组织和行业层面上探索“印记”的形成过程,最终发展出了一个有关组织变革和持久性的多层次理论,为理解从“职业生涯早期”到“新企业创建”等一系列概念提供了新的视角。
【局限性】虽然这种方法可能会挑战目标领域,但“迁移”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单向的,因此那些来自源领域的理论假设并不会受到质疑。所以,这种方法的风险在于,一旦源头理论被变得不再可信或过时,那么这些使用了这一理论的”跨领域迁移“文章将同样会失去效力。
03.
创新方法三:跨领域融合发展
【基本定义】如果说上述的“跨领域”是单向的迁移,那么第三种创新方法“跨领域融合发展”则会同时发展源领域和目标领域的理论,将理论的借用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形象表达】这种“走出原本矿区、跨越多个矿山”的探索会让原本的矿区和新的矿区都能有所收益,共同发展。
【操作方法】如何实现“融合发展”呢?这需要学者将来自两个领域的两种理论框架分别提取出来,并放置到一个独立的空间来进行“混合”思考。这样可以对两个领域都产生新的洞察,进而做出理论贡献。但是这种方法的操作并不容易,由于进行理论混合的“独立空间”和每个理论各自之间都存在着概念上的距离,这种混合过程往往十分复杂,对学者来说充满挑战。
【研究示例】例如,Argote和Guo(2016)就提取了“惯例(routines)”和““交互记忆系统(transactive memory systems,TMS)”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他们研究了每个概念的发展和变化,然后思考这两个概念之间潜在的相互关系。作者们发现:一方面,“惯例”行为可以促进“交互记忆系统”的形成;而另一方面,“交互记忆系统”也能够表现为“惯例”行为。他们的梳理和分析对两个领域的文献都产生了新的见解,通过将这两类文献结合起来,他们为这两个领域的未来研究都提供了思路。
【局限性】这种方法需要谨慎选择所“混合”的理论:如果所选择的两个理论过于接近,它们的融合可能不足以展现出足够的新颖性来做出理论贡献、保证发表;而如果两个基础概念之间距离过远,或两个理论看起来不兼容,论文撰写可能会出现困难。因此,在使用这种方法时,要对两个领域内的理论本身和理论之间的兼容性都进行慎重的观察和思考。
04.
创新方法四:提出新概念
【基本定义】第四种方法是最有突破性的一种创新方法,学者们将提出新的概念。这些全新概念不一定来自其他领域,也往往没有被研究过的先例,有的学者会将其定义为“前理论”,能够为学术研究开辟新的路径。
【形象表达】“探矿者”们不受之前矿工经验的指导或局限,而是利用他们自己的直觉和创造性来确定新矿山的位置,发掘前所未知的“金矿”。
【研究收益】使用这种方法的学者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摆脱普遍的规范,使得自己的写作更具实验性、对话性和反思性。毕竟,社会科学领域的写作不仅仅需要表现问题,而要具备“想象力、原创性、特殊性、情感性和表现力”。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有创见的研究。
【操作方法一】这些可能有深远影响力的“新概念”要从何而来呢?第一种情况来源于学者们敏锐的学术直觉。
【研究示例一】例如,Rhodes和Pullen(2018)汲取了“女权主义理论“和“政治神学”的见解,基于理论直觉进行了创造性的研究:他们认为企业的商业伦理是一种对企业权力进行公开美化的手段,其基础是企业之中根深蒂固的父权制企业观念,并且这种观念其实也根植于基督教的仪式和实践中。他们制定了新的理论议程,而这种全新的议程可能会颠覆以往对“企业伦理”的美化,甚至挑战企业中的父权。他们的成果对管理学研究做出了概念性贡献。
【操作方法二】第二种情况,学者们可以从现实世界获得启发。他们可以将复杂的现实世界情况作为新的思考起点,来超越目前领域内已有的理论。
【研究示例二】例如,Aldrich and Yang (2014)就观察了企业家们的复杂生命历程,同时借鉴了“管理”、习惯和启发式方法等领域的一系列文献,论证了“企业家在其一生中是如何获得发展新企业所需知识的”。作者们发现了企业家职业路径的复杂性,他们除了通过创业过程学习,还在创业之前从家庭、学校和工作中获得知识。因此,作者们创新性地提出了一个全面的生命历程模型。这一模型有关“初创企业家”选择和学习的过程,涵盖了多个研究领域。这一研究将当前理论与实践经验相对照,并提出了新的方向。
【局限性】这种“高收益”的方法同样也是“高风险”的,失败的可能性往往大于成功的可能。甚至这些“探矿者”的新颖文章在现实中可能面临编辑和审稿人的批评,认为他们的综述并不属于任何一个领域而无法发表。而这对于学者来说是危险的:如果他们撰写的综述论文永远无法被发表,它就永远不可能促进理论。
尽管充满风险,仍然有许多学者致力于使用这种方法来完成自己的研究,乃至作为终身的追求——因为一旦取得成果,这会成为对他们自身、对学界都意义深远的珍贵“宝藏”。
文献来源:
Breslin, D., & Gatrell, C. (2023). Theorizing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s: The Miner-Prospector Continuum.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Methods, 26(1),
附:本文的思维导图
往期相关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