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我望着医院走廊上那个佝偻的身影,心里翻涌着复杂的情绪。五年了,从我嫁进李家的那天起,就注定要面对这场漫长的拉锯战。
记忆像放映机般倒带,回到那个闷热的夏天。婆婆坐在真皮沙发上,手里把玩着一串佛珠,眼神却锐利得像把刀。
“小芸啊,你和小军结婚两年了,也该要个孩子了。”她的语气看似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命令感,“我们李家三代单传,必须要个男孩来继承香火。”
我低着头,手指不自觉地绞着衣角。结婚前,老公就告诉过我他妈妈的“传统观念”。可真当这一刻来临,我还是感到一阵窒息。
“妈,这种事也不是我们能决定的...”我小声辩解。
“那就生到男孩为止!”婆婆的声音陡然提高,“要是生不出男孩,我们李家的香火可怎么办?”
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未来无休止的生育压力,看到了自己被异化成一台“生育机器”的残酷现实。
第一胎生下女儿小满时,婆婆连医院都没来。老公打电话告诉她是个女孩,电话那头沉默了许久,最后只说了句:“继续生。”
小满两岁时,我又怀孕了。婆婆破天荒地张罗着要给我补身体,可当B超显示又是个女孩时,她的态度瞬间转变。
“你是不是故意的?”她质问我,“现在的科技这么发达,你要是想,肯定有办法生男孩。”
我忍不住反驳:“妈,这是违法的!再说,女儿怎么了?女儿也一样能...”
“住口!”她打断我,“你要是生不出儿子,就别叫我妈!我们李家不需要你这样的儿媳!”
老公在一旁低着头,既不敢看我,也不敢看他妈。他的懦弱像一把锋利的刀,慢慢割裂着我们的感情。
那天晚上,我抱着隆起的肚子,看着熟睡的小满,泪水止不住地流。我多希望能给孩子们一个完整温暖的家,可现实为什么总是这样残酷?
第二个女儿出生后,婆婆彻底把我们这一家三口排除在外。逢年过节,她都只给其他亲戚家的孩子发红包,独独漏掉我的两个女儿。
“这是缘分未到。”她毫不掩饰地说,“等你生个儿子,我自然会认这两个姐姐。”
日子就这样在明争暗斗中过去。直到去年年底,婆婆突发脑梗,生活不能自理。小叔子和小姑子都推说工作忙,最后的重担落在了我身上。
“小芸,妈现在这样,你就别记恨了。”老公央求我,“她毕竟是我妈啊。”
我冷笑一声:“是啊,她是你妈,可我的两个女儿呢?这些年她怎么对待她的孙女?”
站在医院走廊上,看着那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婆婆,此刻却像个无助的孩子。这些年的委屈、愤怒、不甘,在这一刻竟让我感到一丝悲哀。不是对她,而是对这个还在被封建思想束缚的社会。
“妈,您好好休养。”我轻声说完,转身离开。我知道,这个决定可能会招来非议,但我必须给我的女儿们做个榜样。
尊重,是相互的。我不能教导女儿们在面对不公时选择隐忍,更不能让她们认为自己的性别是原罪。也许有人会说我不懂得感恩,不明白“百善孝为先”。但在我看来,真正的孝道应该建立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
回家的路上,夕阳将我的影子拉得很长。我想起女儿们前几天画的全家福,画中的每个人都带着灿烂的笑容。这让我更加坚定:我要守护这个不完美却充满爱的小家,守护我的女儿们能够昂首挺胸地成长。
天边的晚霞格外绚丽,像是在印证着一个真理:天生我材必有用,不分男女。这个世界终将被新的观念改变,而改变,往往始于一个勇敢的“不”字。
老公在微信上发来消息:“媳妇,对不起。”
我回复:“与其说对不起,不如我们一起努力,给孩子们创造一个没有性别歧视的未来。”
生活不会因为我们的反抗就立刻变得美好,但至少,我们的下一代不用再承受这样的枷锁。这,就是身为母亲最大的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