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学
想象与想象力研究专题
作者简介
吴岩,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教授,科幻创作与产业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博士生导师,博士,深圳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方科技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人文与创新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想象力、科幻小说和科幻产业研究。
摘要
系统理论和大算力思想的普及,让哲学史中多种不同的有关想象力的观点得以被综合吸纳,继而建构了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样态共同参与的想象活动图景。基于此,我们提出想象装置理论。想象装置理论认为,想象是发生在人类身体上多个不同层次且目标一致的活动,这些活动的目标就是让人类的认知超越当前的存在,让不在场变成在场,这一切都被一种虚拟的想象装置所涵盖。想象装置由资源供给器、想象发生器和想象表达器构成。资源供给器把不同层次、不同认知单元、不同样态的表征资源向想象发生器进行输送;想象发生器通过对想象规则的调用操作表征资源,生成想象的成果;想象表达器则对生成的新想象进行多模态的表达。想象装置的产生是先天的生物学基础与后天经验交互作用的结果。想象的结果跟推理结果的差异在于,想象的结果是启发性的而非结论性的。想象的过程是动态的和对外作用的。文章还给出了测度想象的三个理论公式。
【关键词】想象;想象装置理论;生成器;供给器;表达器
【基金项目】深圳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方科技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人文与创新文化研究中心研究课题“科技时代的想象力与科幻未来主义研究”(SHCC22SF001),南方科技大学未来教育中心2022年度研究课题“基础教育阶段科幻课程实践研究”(FE022Z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吴岩,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教授,科幻创作与产业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博士生导师,博士,深圳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方科技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人文与创新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想象力、科幻小说和科幻产业研究(深圳 518000);陈发祥,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科研助理,乌隆他尼皇家大学教育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想象力与科幻教育研究(深圳 518000);周融荣,国家外文局国际传播发展中心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科学传播、计算机设计、文化产业、策展策划研究(北京 100037)。
正文
一、问题的提出
想象是人类思维最美丽的花朵。没有想象,人类就没有哲学、艺术、文化和科学。想象甚至是日常生活的基础。如果有一天人类失去想象,对种群和个体都将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因为想象联系着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失去了想象,人类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也失去了发展的方向。虽然想象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而且,诸如哲学这样的学科自始至终关注着想象,但奇怪的是,人类对想象的理解,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发展而发生显著的变化。想象至今仍然是一个未解的谜团,对它的理解和深度剖析还停留在非常原始的阶段。
想象研究之所以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与各个学科对想象的认知存在差异有直接关系。以哲学为例。虽然对想象的思考贯穿整个哲学史,但哲学家们不断地改换着他们思考的重点,导致对这个问题没有成熟、一致的看法。例如,柏拉图把想象看成是感性直观中在场东西的影像,是认识四阶段中的最低阶段。亚里士多德把想象看成是沟通感觉和判断的心理能力。他认为想象不能离开感觉,甚至认为“想象就是萎褪了的感觉”。亚里士多德认为想象跟判断也不同,想象可以随心所欲,但判断不行;想象是判断的基础,没有想象,判断不可能存在。笛卡尔指出,想象和感觉、理智一样,都是一种思维方式。他进一步指出,想象和感觉一样,但想象的内容是不可靠的,具有欺骗性;想象与思维也是不同的,想象并不是思维的本质规定,甚至是可有可无的。康德把想象分成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两类。再造想象遵循经验规律(联想律),即回忆和联想;创造想象遵循知性规律,沟通直观和概念、感性和知性,突出审美判断不受目的概念制约的自由本质。胡塞尔把想象分为自然想象和纯粹想象。自然想象指各种各样的想象,没有共同的本性或结构。纯粹想象是胡塞尔运用现象学的方法从自然想象中纯化出的新的想象概念。胡塞尔把纯粹想象当成某种先验还原,认为纯粹想象是自由地产生和创造直观性的意识形式,是任意变换原始实例而得来的“纯粹可能性”,是主体主动的作为,一种纯粹脱离实在设定的主动创制或产生。海德格尔认为,万物互联互作,在场内涵寓于无穷无尽的不在场中。张世英解释说:“由于它所寓于其中的东西是不在场的,因此,它的内涵和意蕴也可以说是隐蔽的(遮蔽的)。每一存在物都隐蔽、躲藏在不可穷尽性之中,而要领悟这隐蔽的不可穷尽性或事物的意蕴,就要靠想象。”海德格尔认为想象是构成存在者之所以存在的前提。凭借想象,存在者能超越在场的东西,使不在场的事物得以呈现、澄明,因而想象构成存在者的存在意义和精神价值。通过想象以超越在场的东西,进入无穷无尽的东西的整体境遇,这种与“隐蔽”紧密相连的“去蔽”活动是一切具体事物如其所是地发生,或者说,使它们在敞亮中发生。想象打破“混沌”,开拓了言语、行为、思维的各种通道。
考察林林总总的想象哲学观可以发现,哲学家们对想象在认知世界中的核心地位有着一定的共识,内外两个世界常常会通过想象得到融通。同时也会发现,哲学家事实上已经把人类最低级和最高级的思想活动都纳入了想象,内容也被泛化到不同的认知过程或认知阶段。由于哲学家各自强调自己的观点,整体上看,“想象是什么”的问题又回到了初始的原点,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
当代聚焦想象研究最多的有两个领域:一是追求人类心灵过程的心理学领域,另一个是追求揭示审美体验的文学之文艺理论领域。这两个领域或学科都没有揭示出问题的本质。心理学用表象加工来解释想象。这一点恰好跟文艺创作者想法一致。大脑中的旧有表象在新的状况下发生改变,就是想象过程的实质,而这恰好也是创作与创造的过程。心理学和文艺理论学科领域对想象问题的任性简化,导致曾经被古代哲学家思索或认知过的一些重要内容又被遮蔽起来。不仅如此,这种简化也不能涵盖心理学的所有流派对想象的解读。例如,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认为成年人的想象是对童年游戏的替代,在想象中实现未能满足的愿望是成年人进行想象的原因。维果茨基也有一个想象来自儿童期游戏内化的观点,这种观点也不是以表象加工为核心内容的。从今天的角度看,想象在人类心灵中的存在远远比心理学家和艺术创作者看到的要复杂。如果想要在这个问题上获得进展,就要突破外在遮蔽即外在世界,进入复杂世界。
本文试图借助认知心理学和大算力时代的一些思维方式,在更高的层次上将想象在诸多领域中的问题予以整合。历史上哲学家、心理学家、文艺理论家对想象的认识,主要来自他们各自都看到的想象的不同侧面。这些侧面的厘清和提纯是研究走向深入的基础。在算力不足的时代,这个问题的解决难度较大;但在大算力时代,完全可以把所有的既有观点统统纳入想象研究之中。也就是说,我们将兼收并蓄地接纳所有观点,并通过某种中间假设,把这些观点统合起来,站在更高的层面建构新的想象理论。我们把这个理论称为想象装置理论。
二、想象装置理论
在提出想象装置理论之前,我们要对想象的定义进行厘清。从以往的哲学、心理学、文学尤其是文艺理论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人们对想象的看法并不相同。最常见的一种观点认为,想象是一种表象加工的过程。所谓表象,就是外部事物在头脑中产生的形象。对表象的加工,就是形象的改造或创新。另一个有代表性的观点则认为,想象其实必须从“在场”与“不在场”角度来认知。大脑处理各种事物与观念的缺席、让缺席走向在场的过程,才是想象的真正过程,换言之,想象就是无中生有。我们更倾向于后者对想象的认知,后一种对想象的认知是包含前一种对想象的认知的。也就是说,表象改造的过程,完全可以包含于缺席在场的范式,即认为改造或产生全新表象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不在场变成在场的过程。
如果把想象定义为观念或事物从不在场变成在场的心理过程,那么必须搞清楚想象到底发生在认知过程的哪一个阶段。康德认为想象基于知觉,当代心理学等认为想象发生于思维甚至记忆改造过程,据此我们认为,想象可能是分布在认知过程的多个环节,正如人类学家伊瑟尔指出的,想象应该是一种合成力。借助系统理论和大算力、大数据操作的基本思维方式,我们把想象从单一层次单一认知能力的认识转向多层次的合成能力。这就构成了一种新想象观。在这样的基本理念引导下,我们提出想象装置理论。该理论有八大要点。
1. 想象装置是所有执行想象功能的认知组件的有机整合
想象是多个认知过程中存在的目标一致的功能组件,这些组件的功能性整合,构成想象装置。用想象装置统领个体所有的想象过程是想象装置理论的基础。通过这样的整合,人类第一次得以把所有关于想象的思考都纳入想象装置之内,这就提供了从宏观角度对想象过程进行测度的基础。
2. 想象装置由资源供给器、想象发生器和想象表达器构成
想象装置可以分为资源供给器、想象发生器、想象表达器三部分。资源供给器提供想象的素材资源,想象发生器进行想象操作,想象表达器对发生器产生的成果进行编码和表达。通过想象装置,人类的想象可以形成一个贯穿认知过程各环节的想象心理机制。想象跟认知表征过程有别,认知表征过程是对外部世界的重建,想象是对外部世界图景的离去或主动歪曲。只有抛弃表征的目标,想象才能独立自主地形成自己的认知目标。这种认知模式的价值与意义,在于建构起新的观念、情境或事物,为人类应对未知和未来做好准备。
3. 想象装置是先天后天共同作用的结果
想象装置具有自主动力性,其功能关涉预测、创造及与心理抚慰相关的活动。想象须建立在神经活动构成的心理基础之上。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研究了心理图式,这种图式的形成就是建立在特定的神经生理学基础上的。近年来,随着对前额叶、颞顶联合区、海马等大脑组织研究的不断深入,让我们对想象装置赖以存在和运行的生理基础的认知也更加深入。与此同时,对后天经验参与想象装置运行的研究也积累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例如,弗洛伊德认为想象是对童年游戏的替代。维果斯基认为想象是对童年游戏的内化。想象装置理论认为,想象并不是开始于游戏,而是开始于更早期经验的内化。在这个方向上,我们认可皮亚杰对想象的看法,皮亚杰认为这一过程需要更多地依赖生物性的自然发展。我们认为,生物性发展从一开始就是敞开大门接受经验的。这种在经验作用下超越经验、超越当前的观点,恰是皮亚杰想象理论的过人之处。一旦想象装置形成,就会在交互过程中不断调整。随着主体的感知觉、记忆、语言和思维的成熟,想象装置会趋于成熟,但这不代表想象装置发展的终止。交互式想象理论认为,发展具有动态的平衡性,会伴随着主体在交互中获得的经验不断平衡性增长。例如,当一位科幻作家想写一部外星人主题的科幻小说时,可能会找来大量的外星人主题的小说和电影进行阅读和观摩学习。在这个阅读和观摩的过程中,他的神经机制会形成很多新的联结以保存最新获得的信息,也会在大脑中不断构建外星人的形象,并与科幻作品进行比较,不断修正自己的创造。同时他也会习得各种各样的想象规则。这其实就是想象装置在交互中不断调整、完善的过程。
4. 想象装置中处理的资源跟认知表征资源一致
想象跟认知表征目标不同,方法不同,但所使用的资源相同。这就是许多人一直强调的,想象不可能发生在没有任何认知资源的基础之上。因为想象是在环境中建立的,没有人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想象无法发生,而这种交互作用就建立在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基础之上。由于想象不可能完全脱离之前的认知,因此记忆也是想象的重要资源。
5. 想象生成器通过调用想象规则加工资源生成想象内容
表征的缺位需要通过想象进行填补。想象发生器通过调用各种想象规则,对资源进行处理,形成想象的成果。想象的规则从简单到复杂,有许多种类。例如,分解组合就是一种规则,隐喻也是一种规则。隐喻可以把不同的语义场联系起来,只要这两个语义场之间具有某种相似性。想象规则还有精细化、极端化、视觉化等。所有这些规则,都被用于建构一个跟当前认知表征结果之间具有差异的观念或图景。
6. 想象的结果是启发性而非结论性的
想象结果即想象所产生的认知,不具有结论性意义,仅仅是对人类的启发或提示。恰因如此,想象在一些人眼中是不重要的,但从事探索或期待理解未知或未来变化的人,对想象非常看重。
7. 想象的结果必须通过想象表达器进行编码才能向外部输出
当新的想象结果被加工创制完成,想象表达器会对想象结果中所涉新的观念或事物进行编码,并以外部世界可接受的方式,将想象结果向外部输出。编码的方式,一定是他人可以理解的方式,因此,经编码输出的想象结果跟认知表征得到的结果也有类似性。
8. 想象过程是动态的和对外作用的
每一想象过程都有可能是不同的,这些过程调用哪些认知资源和遵循哪些路径也存在差异,每一个过程调用的资源和规则在质量和种类方面也可能有所差异。换一种说法,如果有一种能对想象能力进行测试的方法可对人的想象力进行量化评测,那么每一次的测量可能会因任务差异、环境差异、个体状态差异而得到不同的值。动态性使想象的过程难于控制,也证明了想象具有时空依存性。同一个体针对同一对象、事物在不同时段的想象也可能结果不同。想象装置不但能处理想象问题,还能跟身体的其他活动进行交互联系,因此是对外作用的。想象不但跟情感、意志是交互作用的,跟身体也是交互作用的。想象跟情感和意志行为的交互让想象跟身体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想象不但是一种跨越性的认知,也是体验的驱动力和来源。
三、想象测度:公理和公式
基于想象装置的概念和理论的理解,我们似乎能对以往难于进行量化研究的想象过程进行分析和测量了。这里我们提出三个公理,同时给出三个测量公式,并对这些公理进行尝试运用。这三个公理、公式分别对应于个体的想象力总值、想象装置的效力和想象结果的强度。
公理一:个体想象力总值是各阶段各层次相关心理过程的强度总和。
个体的想象力表现是动态变化的,以某一时段的均值来衡量才相对客观。某一时段个体想象力的总值,是此时段中不同层次、维度想象活动的信息总和,同时又与环境的影响、个体的经验沉淀相关。见公式(1)。
这个公式来自希尔伯特的泛函分析分支,它是我们常规三维世界距离测量方法的泛化和抽象化。其中,F(x)是某一时段描述个体想象力的总体信息含量,它反映了想象的多维叠加性、先天与后天的复合性。n代表信息维度数目,当n从1到最大值穷举时,代表在不同维度之间滑动。在这里,我们将f(x)理解为想象强度变化的函数,x为衡量函数的变量;I可理解为想象(imagination)或信息(information)的空间。在原始的泛函分析公式中,a代表积分的中心点,f(x)是一个围绕a点在多维空间中游走积分的函数;而在想象公式(1)中,a即代表个体的原生条件本身,它意味着想象的生发和衡量也是以与想象相关的个体信息为中心的,则为特定时段的个体常数,则为环境常数,P.V.(Principle Value)的含义则是柯西(Cauchy)主值。对于柯西主值,其定义也可一观:
对于发散积分
如果极限,
存在,则称为Cauchy主值,记作
希尔伯特等人定义的多维积分公式本身是欧几里得几何经过多次广义泛化的结果,它已经不具备我们所生活的四维空间的形象意义了。虽然In的原型Rn还是线性的,但它不限制f(x)是连续的,也许在n个维度中,有一些维度的积分范围是无限的——这是我们具象思维和生活经验范围以外的空间,正如想象本身。在一系列函数、空间、常数没有具体情境定义的情况下,其实并不可操作。但它仍然可阅读,并有比文字本身更为准确和广泛的表达能力。它对于“个体中心”(a)以及“中心以外的区域”(x,x不等于a)的分述,也与公理二中想象力作为先天图式和后天经验叠加的性质相呼应。
公理二:想象装置的结构是个体想象心理图式和后天经验内化在时间维度上的叠加。
想象装置的效力随时间不断演化,后天经验内化在先天条件基础上不断沉淀的经验内化。见公式(2)。
这个公式的原型是混沌理论中的单峰映射(Logistic map)。在原公式中,R是一个固定值,在R取到2.9至3.5左右时,迭代中的f值会逐渐出现较多的变化,而当R取到3.569 946附近,则出现混沌发散的情况。与公式(1)类似的是,f可理解为描述想象的信息效力,而不同的公式中f数值空间不同,在结合与比较时则需要进行一定换算。例如,在文学创作的公式中,常数R修改为随时间变动的数值Rt。想象力有着和混沌系统类似的、不可预测的性质,不过和自然研究常用的公式不同,它的发展规律本身也是充满变化的。
公式(1)中x和a的关系,已经对公理二中先天、后天信息积累的关系有了一定的反映。在设计公式(2)时,对后天经验的内化过程成为了描述的重点——对于每个时间单位t和t+1时刻的f,相对而言,都经历了经验的沉淀和内化过程。对于时间迭代的描述,亦有图论等理论可选择,但作为初步的工作,此处选择援引混沌理论,突出想象力多变的特性。
公理三:每一次想象的发生都对已有表征信息进行了新的开发,增加了信息结构的复杂性,所以反复想象所带来的新颖信息,比之初始的现实信息,有着可测量的更新。
我们定义想象生成的新观念具有全新的性质,为此我们想到了“幻想性”这一词语。幻想性就是想象成果的新颖程度。我们认为,幻想性等于想象所采纳的替代或隐喻对真实世界表征之间的差异度。见公式(3)。
这是一个视觉意义远大于文字意义的公式。G在此参考了拓扑意义上的“亏格”(genus),即一个几何体上的“孔洞”。在不同种类的曲面中,它有更详细的定义,但我们在此只参考最接近直觉的“可定向曲面”,即一般曲面。如图1所示,从左到右分别为亏格为1、2、3的情况。亏格数目越多,曲面相对越复杂。
图1 亏格从左到右分别为1、2、3的情况
Gn代表第n次想象的信息结构。那么进行一次想象活动,从Gn到Gn+1,信息结构就多了一种变化的可能性;迭代的次数越多,信息结构的差异越大,那么想象的新颖程度就成了可衡量的变量。这种新颖程度用欧拉示数、黎曼曲率等都可能表达,但亏格是最为简单直接的。
四、对想象装置理论的自我评价
想象装置理论,把想象过程视为人跟环境作用的整体,综合了以往的哲学、心理学、文学等学科对想象过程的研究成果,在系统论和大数据大算力思想充沛的时代,给这个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整合性的思路。理论统合了先天与后天、认知过程的各个阶段、想象对表征的偏离等重要的想象过程,给想象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基于想象装置理论,我们完全有可能把想象过程置于一种独立的、完成某一心理功能的自主系统之中。想象装置的三个组成部分,各自都有内在的功能,这种区分也能给未来的研究提供更好的思路。
基于对想象装置理论的认识,我们还提供了三个测度想象的基本公式,虽然这些公式在想象力的测量上还没有进行过具体的应用,但它们的启示意义是显见的,未来,当各种条件允许的时候,个体的想象力是可以被清晰测量的。
我们认为,想象装置理论最重要的前提,是确立了用缺席/在场方式定义这种心理活动,即想象装置的每一次操作,都伴随着个体中一个世界图景的崩溃。因为,想象不是对世界的简单表征,而是对世界的建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特别认同萨特对想象的看法——想象并不是意识的一种偶然性的和附带具有的能力,它是意识的整体,因为它使意识的自由得到了实现;意识在世界中的每一种具体的和现实的境况则是孕育着想象的,在这个意义上,它也就总是表现为要从现实的东西中得到超脱。
【责任编辑 李开拓】
(本文刊载于《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4期。注释从略,如需更多信息请查阅原文。)
排版:侯佳彤
初审:马颖
复审:李开拓
终审:赵文铎
扫码关注我们
投稿网址丨https://bhdx.cbpt.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