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李骏翼 跨界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特约研究员
AI时代,我们的学习方式正持续发生着变化。以往的学习往往依赖于传统的书籍和课堂,而如今,AI技术的应用使得学习变得更加个性化、灵活和高效。我们可以通过智能工具获取即时反馈、定制学习计划,甚至借助AI进行知识的深度挖掘和理解。
《重新学会学习:善用AI新工具10倍提效》一书为我们提供了应对这一变化的实用指南。通过掌握新技能、利用AI工具提高学习效率、构建个人知识体系,我们将能够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本书,不仅能帮助你重新审视学习的意义,更能让你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更高效、更有趣的方式。
10月13日,智酷391期线上举办“大模型热后的冷思考:如何用 AI 加速知识学习”,AI技术专家方军做主题分享,跨界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李骏翼点评,北京信息社会研究所所长王俊秀主持。
延伸阅读
以下根据李骏翼老师发言内容整理而成:
谢谢俊秀老师介绍。大家好,我叫李骏翼,是一个未来教育的跨界研究者,非常荣幸能作为嘉宾参与此次活动,去年有幸出版了《超级AI与未来教育》这本书,与今天的主题非常呼应。方军老师刚才提到了AI获得两个诺贝尔奖,使得辛顿再次成为媒体焦点,他以一种理性的态度审视AI,而今天的主题是“大模型之后的冷思考”。我认为这并不是要我们去呼应辛顿的“冷思考”,而是要跳出无谓的争论,回归现实,务实地思考如何用好AI。不参与口头辩论,专注于运用,是一种非常务实的态度。
我已经提前购买并阅读了《重新学会学习》这本书,“学会学习”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四大支柱之一。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确实需要重新思考这四大支柱,尤其是“学会学习”。方军老师的这本书非常及时地为我们提供了思考素材,我今天不是来点评的,而是来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书中提到“费曼学习法”输出倒逼输入的概念,我10分钟的输出,让自己的收获更大,这也与方军老师《重新学会学习》的理念非常契合,我想分享三个主要收获。
首先,过去我非常注重技术本身,尤其是不同AI之间的性能比较,但听方军老师的演讲,我发现他一直在强调一个观点:AI是AI的事儿,而人要找到自己的角色,如何有效利用AI才是人的事。我们不能直接将AI的输出作为最终结果,最终的结果必须由人来把握。在这一点上,我又有了新的认识。方军老师在书中提到的一个观点,今天并未在讨论中涉及,也是我阅读的收获之一。他提出了“未来学习者公式”的概念,让我眼前一亮。在公式中,他将人的特质与技术工具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用乘法来表示它们的关系。这意味着,如果人们掌握了使用AI的策略和技术,乘法的价值就会显现出来;反之,如果不会使用,乘法效果就无从谈起。过去,我们常常认为学生是一个相对弱势的角色。但在方军老师的书中,他特别强调,我们每个人都是学习者,作为学习者,我们可以非常强势,有自己的目标和穿透力。这是我的第一个收获:在人与AI的关系中,我们必须占据主导地位。
过度到我要谈的第二个词“穿透”。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注意到“穿透”这个词始终贯穿全书,尽管方军老师今天分享中没有太多提及,但这并不影响它对我产生的影响。我认为“穿透”不仅仅是一个目标,它也是一个动作,更是一种理念。在学习过程中,我还找到了几个关键的锚点,其中一个就是方军老师今天提到的“十倍”概念。此外,书中还提到了“五天”和“70%”。虽然这些数字并非精确的衡量标准,但它们为我们提供了认知锚点,帮助我们评估自己使用AI的效果。
中国有句古话:“功不十,不易器;利不百,不变法。” 如果工具本身的性能提升没有达到一个显著的阈值,我们就没有必要更换它。在AI领域,这种现象尤为明显。一个AI模型,今天拥有1700亿参数,明天就可能达到1.7万亿参数,增长非常厉害,但如果我们不知道如何有效利用这些工具,那么这些增长对我们来说毫无意义。这就像购买一辆性能卓越的汽车,它能够在5秒内完成百公里加速,但如果我们从不尝试这种加速,那么这个功能对我们来说就是多余的。真正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实际使用的部分,这才是我们应该关注和考量的重心。
所谓的“十倍提升”,并不是比较工具的性能差异,而是我们在使用时能否实现比以往更有效的识别和处理能力。这也让我产生了一些反思,我们使用AI重新学习,是为了重复已经学过的内容,还是使用AI学习得更广泛、更深入?我认为答案显然是后者。如果学习目标只是为了提高效率,提升分数,那么就太浪费AI的潜力了。
我们投入了如此多的精力来开发AI技术,当然不是为了小的提升。这也是方军老师今天演讲中提到的,但由于时间关系,没有深入展开。这一点在我阅读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仅仅有十倍提升并不意味着实现“穿透”,书中还提到“五天”的概念,以及不同角色如何扮演,学习到什么程度才算是达到了70%的效果。当大家阅读这本书时,除了学习技术本身,如果能够将“穿透”概念内化于心,一定会产生强烈的共鸣。
第三个收获来自于方军老师今天的讲解。他多次强调了与AI交流的重要性,提问是核心。方军老师对此进行了深刻总结,提出了8个原则,不仅涵盖提问的过程,还包括了如何防止AI输出的内容误导我们的认知,比如避免AI的幻觉。我对这一点特别敏感,因为我在自己的《超级AI与未来教育》那本书里提出“学以致用”观念在AI时代不再够用,我们应该先提问,再学习如应用,然后继续提问。提问的重要性和优先级甚至超过了学习本身。我只是提出了观点,没有深入探讨提问的策略和方法,方军老师的讲解让我受益匪浅,他将提问转化为一种技术性活动,形成了很完整的方法论,8项原则和7种方法。提出问题,获得答案,这个答案并非来自人工智能,而是来自人类的洞察,人的作用得到了凸显,这是我的第三个思考点。
最后,我想分享一点个人感受。最近,我体验了OpenAI的o1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我不再仅仅关注给出的结果,而是开始关心o1是如何思考的,它思考过程给了我很多启发,这或许就是方军老师在分享中提到的“提升自己的鉴赏水平”吧!与AI互动,它不是我的主宰,我也不主宰它,但AI确实给了我很多启发。
这本书的最后部分,方军老师讲了大航海时代的探险家麦哲伦的故事,深深感受到了共鸣。和俊秀老师以及其他苇草智酷的老师接触时,发现每个人都像探险者,不甘于享受这个时代给予的福利,而是探索新事物并回馈社会。我觉得AI就是这个时代探索者的一个标志,对对眼神,你在用、我也用,用得都很好,那我们都是探险者。我们需要重新学会如何学习,追求更高层次的探索。特别感谢方军老师,以及俊秀老师和苇草智酷的伙伴,今天很高兴,我作为一位学习者跟大家分享我的学习心得。谢谢!
扫描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