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机制币,融会贯通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现代铸币工艺,因为诞生于清末民国时期,清朝又是满人当家的封建王朝,王权主义深厚,故而这一个时期的近代中国机制币,包括个别民国铸币都不可避免地在币面上有满文式样。
但是,实际上有些铸币文字可不是满文,而是蒙古文!
对于钱币收藏的研究,务必做到考据,做到实事求是,而不是模棱两可,误人子弟。
蒙古文和满文具有形式上相似的特点,故而有些币子的蒙古文被认为是满文也在情理之中,接下来让我们聊聊这些容易被大家将其币面的蒙古文认为是满文的钱币吧:
一、甘肃孙像壹圆银元
甘肃孙像壹圆银元其背面下方有两个少数民族文字,大家估计普遍都认为是满文,实际上并不是,而是蒙古文“壹图格里克”,并非满文。
而格里克,英文名称为Mongolian Tugrik . MNT,简称蒙图,实际上是蒙古地区对流通货币的称呼,在后来近代外蒙古施行货币改革时,也将这一称呼沿用到货币中。
下面是例证:
孙像甘肃壹圆
蒙古一图格里克纸币(箭头指向的为“一元”)
第五套人民币一元纸币中的蒙古文“一元”
人民币纸币上的5种文字分别对应汉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壮族等5个民族,写的是“中国人民银行XX元”。
满文“一元”示例(网络资料)
二、蒙古“唐吉”银元
蒙古1925版1圆银币,这里的文字也是蒙古文而非满文,并且实际上这枚币应该叫作“壹图格里克”,这是1925年在苏联铸造,重20克,含银百分之九十,混合了苏蒙两国的风格的蒙古地区货币。
并且不论是蒙古人还是近现代中俄旅蒙商,都根本没有“唐吉”这种说法,“唐吉”仅是近年国内币商以讹传讹的称呼。
三、察哈尔口北版双枚铜元
正面上方的字为蒙古文“中华铜币”,也不是所谓的满文。
(该段资料来自泉友“车床工人”)
“双枚”铜币 资料支撑:
民国十三年、十五年察哈尔中华铜币背嘉禾双枚铜币
1923年夏,察哈尔都统张锡元拟在张家口建立口北造币厂开制铜元,同时购入日本东亚兴业株式会社设备。同年11月,该厂委托天津造币厂设计制作当十、当二十祖模,并以铜币将在口北地区与内、外蒙古大量发行为由,拟请祖模加镌蒙、汉文“中华铜币”四字,以期通行无阻,同时也表达了上至官方下至百姓对于收复外蒙古的期盼。由于当时北方各省已习用双铜元(二十文),如果生产十文铜元恐不为民众接受,难以获利。因此,口北厂以制造中华铜币双枚为主。
此系列中华铜币模具由天津造币厂技师设计,所以风格与天津厂共和纪念币颇为相似。1924年底张锡元卸任,改由西北军冯玉祥麾下张之江署理察哈尔都统。翌年春,冯玉祥在张家口任西北边防督办,后接管口北造币厂,大量生产中华铜币双枚。目前所见口北厂出品双枚铜元有十三年、十五年两种版式,前者铸造精良,数量稀少,尤以厚坯试铸样币最为珍罕。
小编有话说:
其实像孙像甘肃以及察哈尔双枚铜币这类币子使用蒙古文的理由并不难理解,像甘肃、察哈尔地区在当时存在大量的我国蒙古族人,并且大家对于当时对抗苏俄侵略,保护蒙古地区都有着强烈的愿望,因此在钱币上使用蒙古文来以此明志也无可厚非。
四、近代伪满纸币
其背面的文字也是蒙古文,而不是满文,而至于伪满洲政权为什么不在自己发行的货币上使用满文,而是蒙古文,尚无史料可寻,颇耐人寻味,如有见解,望各位同好不吝赐教。—上述资料来自于泉友车床工人
关于满文、蒙古文关系的说明:
经过查询资料:满文是根据蒙文创制而成的:
满文创制的故事大致是这样的:
16世纪末期,满洲人有语言没文字,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书信传递信息,受教育的人通识蒙古语文,因此使用蒙古语文书写信函,但如果收信人不识蒙古语文,则还需要找人翻译成满语,十分不便,因此便产生了创造自己文字的念头。
于是乎,努尔哈赤命两名大臣——噶盖和额尔德尼,根据蒙古文创制了满文。
满语和蒙古语很多词发音相似,当然写法也很相似。
满族和蒙古族是同属阿尔泰语系的兄弟民族。
但是蒙古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满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虽然这两个语种是亲属语种,但两者的亲属关系很疏远。
两者语法上有一定程度的相近之处(最基础的语法都是“主-宾-谓”结构),但不完全相同;语音方面,蒙古语有七个单元音,而满语只有六个单元音,二者的辅音系统存在较大差异。
蒙满文仅字母相似,组合起来的单词,部分名词的确有相同的,但是在货币币值表述方面,是不一样。
蒙古文“一、二、三、四”
满文“一、二、三、四”
图片引用自泉友“车床工人”整理
并且满语绝不会用蒙古语计数,满语计数仅用固有词。
最直观的,蒙文右侧毫无圈点,满文词汇右侧有圈点。
大家还知道哪些中国近代机制币使用的是蒙古文而非满文的吗?欢迎留言,一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