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贵州竹子币之甲秀楼
民国三十八年贵州省造壹圆,又被称之为“贵州竹子币”。
相对于那些使用龙图或者旗帜、人像作为主题的中国近代机制币而言,贵州竹子币可以说是我国机制币史上的一朵奇葩。使用了贵州贵阳独具特色的建筑——甲秀楼。
甲秀楼,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翠微巷8号,地处南明河上,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以河中一块巨石为基设楼宇,历代屡加修葺,现存建筑为清宣统元年(1909年)重建遗存。
甲秀楼分上下三层,均以白石为栏,层层收进,由桥面至楼顶高约20米;南明河从楼前流过,汇为涵碧潭;楼侧由石拱“浮玉桥”连接两岸,桥上有小亭名“涵碧亭”;整体朱梁碧瓦,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甲秀楼是贵阳历史的见证,文化发展史上的标志。
并且该币雕工精美,细节拉满的同时,在设计上也独具匠心。币面甲秀楼中间隐藏一“谷”字,据传是时任“贵州省政府主席”谷正伦,楼柱上的“TLK”则意指造币厂长谢杰民,可以看作是防伪的暗记,又或者是两位的一点“小心思”,细细评来别有一番滋味。
二、徐世昌纪念币之中南海怀仁堂
民国十年徐世昌像“仁寿同登”纪念币作为唯一在币的背面采用建筑图案作为题材的中国近代军阀币,因其设计之独特、精美,深受广大收藏爱好者喜爱。而我个人也认为,民国之军阀币章,论设计之独特,雕工之精美,意义之非凡,三者皆备者,必然首推“民国十年徐世昌像仁寿同登纪念币”。
民国十年徐世昌像“仁寿同登”纪念币,于民国十年(1921年)9月适逢徐世昌执政三周年和67岁寿辰纪念,天津造币总厂为纪念与祝贺而铸造的特殊纪念币。该银币正面镌徐世昌七分面肖像,徐世昌身着西装佩戴勋章;背面中央珠圈内镌中南海怀仁堂外景,图景左下侧镌“仁寿同登”4字;珠圈外上镌“中华民国十年九月”8字,下镌“纪念币”3字,左右两端下侧各镌一个五角花星。右下角有一组贺寿人像,人物进出有序,形象生动传神。像“仁寿同登”纪念币。背面的建筑,是现今位于中南海的怀仁堂,将其刻在背面,肯定也看上了这一“仁”字。
怀仁堂,是中南海内主要建筑之一,原为仪銮殿旧址,仪銮殿于光绪时用三年的时间建成,慈禧太后迁入居住并在此殿召见大臣并处理政务。
戊戌政变之后,慈禧太后把从事过变法维新的光绪皇帝囚禁于瀛台,自己就在仪銮殿亲自训政,使得仪銮殿取代了紫禁城成为实际意义上的政治中心。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仪銮殿被火灾焚毁,重建的宫殿名为佛照楼。
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后,袁世凯将此楼改名为怀仁堂,并在此接见外宾、接受元旦朝贺。北洋政府结束后,怀仁堂长期闲置,成为当时北平市政府举办集体婚礼的场所。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怀仁堂召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怀仁堂成为中央政府的礼堂,经常举行各种政治会议和文艺晚会。
三、民国黄花岗纪念币之黄花岗
广州黄花岗起义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前的一次演习,辛亥革命胜利后,民国政府重修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孙中山先生亲自题写“浩气长存”4字镌于墓坊,为纪念黄花岗起义、缅怀烈士功业,国民党福建省政府从民国十七年(1928年)起的几年中铸造发行了黄花岗纪念币。
现存世常见的黄花岗纪念币有民国十七年(1928年)、民国二十年(1931年)和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3个年份版别,各有一角、二角两种币值。1928年和1931年的黄花岗纪念币,正面版式设计相同。正面主图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银元,上缘标有“黄花岗纪念币”。1931年版有所出入。
另有民国十七年的无面值一角型样币存世,目前所见仅3枚。
四、民国三十八年云南省造贰角银币之抗战胜利纪念堂
1948年G·M·D政府开始发行金圆券后,因其发行数额巨大,又无现金储备,致使币值猛跌,物价暴涨。在此背景下,云南省政府于1949年4月1日实行币值改革,恢复本地金银货币流通,成立云南铸币所,这就是“胜利堂”贰角银币的来历。
民国三十八年云南省造贰角这个品种被泉友们亲切地成为“小房子”,确实,在辅币上的胜利堂虽不甚精致,却依然显得玲珑可爱。并且因为在当时流通广泛,即使铸量较多,要找一枚好品相也不算容易。
抗战胜利纪念堂,位于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光华街北,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落成。
抗战胜利纪念堂原为清代云贵总督署所在地,是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结构严谨,正中会堂平面为战机造型,与南门外跨光华街的云瑞公园和云瑞东西路两侧的环形建筑平面组合形成金樽美酒及花环的造型,显示抗战胜利的喜悦心情,是云南标志性历史纪念建筑。
五、民国三十八年绥远省造“白塔”一分、五分铜元之云南“白塔”
绥远省,作为我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行政区划,其管辖区域大致对应于现今内蒙古自治区的南部地区。绥远省的省会城市归绥,即是现今的呼和浩特,这座城市在历史的长河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随着1949年我国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绥远省,位于边陲之地,面临着严峻的经济挑战,尤其是通货膨胀问题严重,导致纸币的信誉大幅下降。为了应对这一局面,绥远省政府决定发行辅币,以满足市场找零和小额税收的需要。这些辅币包括一分和五分两种面额,均采用黄铜材质精心打造。辅币的一面刻有民国政府辅币的布图,另一面则铭刻着“中华民国三十八年”的字样,以及席力图召喇嘛庙内的覆钵式汉白玉喇嘛塔图案,俗称“白塔”。
席力图召,作为呼和浩特市现存规模最大的喇嘛庙,坐落于呼和浩特旧城玉泉区石头巷北端。在蒙古语中,“席力图”意为“首席”或“法座”,而“召”即指寺庙。该庙宇因第一世席力图活佛长期主持而得名,始建于明朝隆庆和万历年间。席力图召不仅是呼和浩特市的重要文化遗产,也是研究藏传佛教历史的宝贵资料。
寺内的大殿东侧,鼓楼、广场东面的汉白玉石塔,是内蒙古地区覆钵式喇嘛塔中最完整的一座。这座塔全用白石雕刻垒砌而成,通高约15米,其上纹饰色调对比鲜明,是中国北方建筑艺术的珍贵实物,也是清代覆钵式塔建筑的杰出代表。
绥远白塔铜元于1949年8月11日开始铸造,直至9月19日绥远守军起义,绥远和平解放,铸造工作仅持续了38天,总量不过八千余枚。由于铸造工艺的限制,品相良好的铜元较为罕见,尤其是五分面额的铜元比一分面额的更为稀少。绥远白塔铜元不仅是中国大陆铸造发行的最后一个辅币种类,也是流通时间最短的货币品种之一,因此有人将其誉为“铜元的绝唱”,这一称谓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六、民国二十七年联合银行铝制辅币之天坛祈年殿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北京创办了中国联合准备银行,于民国三十年、三十一年和三十二年发行了壹分、伍分和壹角的铝制辅币,均采用了天坛的祈年殿作为图案。
祈年殿前身“大祀殿”,是北京天坛的主体建筑,又称祈谷殿,是明清两代皇帝孟春祈谷之所,是古代明堂式建筑仅存的一例。祈年殿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天坛东路。
祈年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9月18日,祈年殿焚毁于雷火,次年开始重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完工,用时6年。1970年10月至1971年9月,祈年殿按雷火焚毁前重新修建。祈年殿大殿面积460平方米,是一座鎏金宝顶、蓝瓦红柱、金碧辉煌的彩绘三层重檐圆形大殿。祈年殿采用的是上殿下屋的构造形式。按照“敬天礼神”的思想设计的,殿为圆形,象征天圆;瓦为蓝色,象征蓝天。这种设计受到了“天蓝地黄”传统观念的影响。
七、伪冀东银行民国二十六年镍币之北京天宁寺舍利塔
伪冀东政府于1936年11月成立了伪冀东银行,开始发行货币,仅发行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一年。其中的壹角和贰角镍币上,采用了北京天宁寺舍利塔的图案(注:经指正,该图案有通州燃灯塔、天宫寺塔等说法,塔形制相似,故介绍其一)。
北京天宁寺舍利塔
天宁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延兴年间(公元471—476年),初名光林寺。相传隋文帝未称帝时,一印度高僧送他一袋舍利,他登基在将舍利分送中原三十州各建一塔秘藏,天宁寺舍利塔就是其中之一。
通州燃灯塔
通州燃灯塔,又称燃灯佛舍利塔,位于北京市通州区大城街1号,始建于北周年间,唐贞观七年(633年)重修,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塔身,与临清舍利宝塔、杭州六合塔、扬州文峰塔并称“运河四大名塔” 。
天宫寺塔
天宫寺塔,位于丰润区城区西南1.5千米处原天宫寺旧址内,始建于辽清宁八年(1062年),占地面积50.9平方米。 为十三层叠涩檐实心塔,天宫寺塔中发现的文物——辽代经卷,对研究辽代历史、宗教、纸张生产、雕版印刷以及当时燕京的历史文化等有重大意义。
大家觉得更像哪座宝塔呢?欢迎给出自己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