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母钱小侃?

文摘   2024-12-17 00:01   江西  

首先有一点必须首先明确,那就是明代确实有母钱。

明 天启十一两 母钱

明 天启十一两 子钱

中国古代方孔钱,多为翻砂模范铸造,因而有雕母、普通母钱、样钱、子钱之分,清代尤为多。

而在翻铸大量钱币时,中央和地方财政制作的标准样板钱就是母钱。母钱可分为三种,即钱样、雕母钱和普通母钱。

在明代,母钱的形制规格较为统一。明代的铜雕母钱以前仅发现两枚,一枚是万历通宝小平雕母,另一枚是崇祯通宝小平背上星雕母。

此外,1983年在南京博物院发现的嘉靖通宝当十大钱,很可能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我国最早的铜雕母钱。

在1983年秋,古泉专家孙仲汇参观南京博物院建院五十周年展览,在江苏省通史陈列室中,一枚铜色金黄,质地细密的嘉靖通宝当十大钱引起了他的注意。 这很可能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我国最早的铜雕母钱。

据史载,明代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时曾铸过这种大钱,铸额仅三万枚,流传到今天已经非常稀少了。传世的嘉靖当十钱计有大字,小字及异书三种版别,而此枚嘉靖通宝与三种版别均不相同,其文字瘦劲,与一种名曰“斜立嘉靖”的小平钱相似,且字口如斩,精美异常。 当南京博物馆陈列部的张旭华同志将此钱取出后,经反复审视,大家一致确认其为雕母无疑。 因雕母系精铜刻成,表面光洁细腻,没有砂眼气孔,与铸钱截然不同。

这些母钱反映了明代中叶的制钱工艺,其精美的刻工甚至使清代的雕母黯然失色。因此,可以确定明代确实存在母钱,并且在货币铸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面是进一步阐述:

明代的母钱铸造工艺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步骤:

1. 制作雕母:首先,使用锡块或其他材质,由人工按预先设计好的钱币形制和书写好的钱文雕凿出钱样,即雕母,亦称祖钱。雕母是铸造母钱的直接模板,其精细程度直接影响到后续母钱和流通钱币的质量。

嘉靖通宝小平雕母

嘉靖通宝小平母钱

2. 用雕母翻铸母钱:接着,以雕母为蓝本,翻铸出母钱。这一过程大体与现代铸造工艺相近,通过将熔化的金属倒入雕母制成的模具中,冷却后形成母钱。

3. 用母钱翻铸子钱:最后,用母钱作为模具,翻砂铸造出大量的流通钱币,即子钱。具体步骤包括:

3.1将母钱放置于模型中。

3.2涂抹黑烟灰以便于脱模。

3.3夯模,即压实模具中的沙土,确保钱币的形状和细节。

3.4修整模具,确保模具的精确度。

3.5浇筑成型,将熔化的金属倒入模具中,冷却后取出母钱,得到树枝状的钱树。

3.6摘断磨锉加工,将钱树上的钱币逐一摘下,进行打磨处理,最终形成流通的钱币。

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一书中有对母钱翻砂铸钱工艺的详细介绍,提供了母钱翻砂铸币的详细流程。这种工艺不仅提高了铸钱的生产效率,还增强了货币的统一性。通过这种方式,明代能够大规模且高效地生产出统一规格的流通货币。


“永乐通宝”小平母钱

下面是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一书中关于母钱的一些描述:

书中详细描述了铸钱的模子制作和铸造过程。

模子是用四根木条构成空框,用筛选过的非常细的泥粉和炭粉混合后填实空框,面上再撒上少量的杉木或柳木炭灰,或者用燃烧松香和菜籽油的混合烟熏过。然后把成百枚用锡雕成的母钱(钱模)按有字的正面或者按无字的背面铺排在框面上。

接着,用另一个填实泥粉和炭粉的木框合盖上去,构成了钱的底、面两框模。翻转后,母钱脱落在后框上面,再合盖、翻转,反复做成十几套框模,最后把它们叠合在一起用绳索捆绑固定。木框的边缘上留有灌注铜液的口子,铸工用鹰嘴钳把熔铜坩埚从炉里提出来,另一个人用钳托着坩埚的底部,共同把熔铜液注入模子中。冷却之后,解下绳索打开框模,这时,只见密密麻麻的成百个铜钱就像累累果实结在树枝上一样。







玩钱币的小唐
致力于分享钱币收藏知识,传播钱币历史文化。我是玩钱币的小唐,点点关注不迷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