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是周恩来一生的愧疚

美食   2024-12-07 22:22   广西  

《1039听天下》从2024年起改名为

《动听天下》

为防止您看不到我们的推送

可以在主页点击右上角的“…”

把“动听天下”设为星标

以下文字内容为音频的缩略版,

更多完整内容

请点击音频收听!


播讲人:田洋

节目编辑:秦雅楠、程涵

监制:朱凌翔

小剧场配音:韩建强


话说在1976年5月,周恩来总理逝世四个多月后的一天,他的大侄女周秉德到中南海西花厅陪伴悲痛中的邓颖超。那天,周秉德地一进屋,就看见邓颖超拿着一只陈旧的黑色皮夹陷入沉思。


据邓颖超说,这个皮夹是周总理的贴身之物,他从抗战时期就一直带着。当着大侄女的面,邓颖超打开皮夹,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发黄的老照片。照片中是一位身着长衫、头发花白的老者,一见到这个人,周秉德就忍不住一惊。他名叫周贻能,是周秉德的爷爷、也就是周总理的父亲。


周恩来的小皮夹中,一直装着他父亲的照片。


周秉德在照片背面,看见了熟悉的、属于周恩来的字迹,只有四个字:爹爹遗像。很多人都不知道: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隐含着周总理深藏在心里难以遣怀的痛苦。


世族没落,长子过继他人


相信不少朋友都知道,周恩来出生在江苏淮安,算起来,周恩来和鲁迅真是同族,双方共同的祖先就是那位写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大才子周敦颐。只是周恩来祖父那一辈前往江苏淮安做了师爷,周恩来这一支族人便在淮安扎下了根。


作为喝了几百年墨水的家族,他们家婚配的自然也是当时大户人家的闺女。


周恩来的母亲叫万冬儿,家里是淮阴县的大族,生活富裕。她的父亲万青选做过淮阴县知事,生育了18个儿女,这么一大群儿子闺女中,万老爹最喜欢的就是排行12的万冬儿,别人也管他们家这个闺女叫作“万十二姑”,每次万青选出门办理政务、走亲访友的时候,他的官轿后面总是跟着一顶小花轿子,几乎都是当地一景了!熟悉的人一瞅,就知道万青选又带着女儿出门办事了。


周恩来生母万冬儿画像


因为不像那个年代很多迂腐人家一样让女儿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万冬儿在待人接物上很有一套,没出嫁前,她就掌管家里的事,将偌大一个家族打点得井井有条。


后来万冬儿嫁给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亲戚、邻居家有了婚丧嫁娶的大事,也会上门请“万十二姑”主持,每次她都能把事儿办得规规矩矩、礼数周全,受到周围人的一致好评。


唯一可惜的是,即便万冬儿能力如此出众,在娘家也备受宠爱,但受限于那个年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束缚,万家人并未教她读书识字。


万冬儿是周恩来的“生母”,但周恩来还有一个嗣母。这个就得从周恩来不满周岁的时候说起了。


当时,周恩来的叔父周贻淦得了肺结核,生命垂危。于是按照当时人的迷信想法,要做点什么进行“冲喜”,于是,万冬儿将儿子周恩来过继给了周贻淦。


“冲喜”没什么作用,周贻淦的病情恶化,撒手人寰。周贻淦新婚不久的妻子陈氏则成了周恩来名义上的母亲。


 周恩来嗣母陈氏


相比之下,周总理这位嗣母陈氏的运气要好一些,她在家里接受过很不错的教育,精通诗文书画。而且,陈氏的性格温和沉静,平时不太愿意出门走动,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到了对周恩来的教育上。


在她的一力督促下,周恩来4岁便开始识字,5岁就能进入私塾读书了。


半生辛苦打工,家底却一直亏空


周家虽然是个大家族,但从周恩来的祖父过世之后,家境就开始衰落。


周贻能虽然考过秀才,家里也给他“捐”了个正六品的官儿,但朝廷又不开工资。所以周贻能为了谋生,不得不背井离乡,做些幕僚、家庭教师、文书、收发一类工作,因此与家人聚少离多。


不过1906年的时候,周家倒是得了一笔“天降横财”,足足有5000大洋。


这钱是怎么挣回来的呢?


说出来挺有几分戏剧性——当时,周恩来的父母一块前往清江浦万家,去给周恩来的外婆拜寿,周恩来的父亲和舅舅看见有人在卖救灾彩票,就一起掏钱合买了一张。结果您猜怎么着,一开奖,头奖!姐夫和小舅子各分5000巨款。


然而,这对于已经显现出败落之象的一个大家族来说,就算把钱全贴进去,也如同小石子丢到水里,都听不着响。


听说周贻能中了彩票,不少债主都登门要债,万冬儿深感难以应付,最后和周贻能、嗣母陈氏一商量,干脆带着周恩来搬回了娘家——万家公馆。


搬回娘家之后,周恩来兄弟俩便在万家的私塾里就读。然而,这私塾的老师是个落地的秀才,平时心心念念就是考公,教学工作相当敷衍。这也让聪明好学的周恩来很是难受,于是他委婉提出,希望先生授课时能让他去外公书房看书,等放学时再和孩子们一块回家。教书先生一听:那感情好啊,少操一份心。



不久后,这事就被周恩来的嗣母陈氏发觉了。陈氏和万冬儿一合计,不能让孩子这么耽误了,于是,两人搬离了万家公馆,就近买了房子,虽然这时候,周家的经济状况也不是很理想,但她们还是自己掏钱请靠谱的老师授课。


然而1907年,悲剧发生了。那年,万冬儿不幸身染肺结核,因为无钱医治,不久便撒手人寰。病逝时,她年仅30岁。


万冬儿年纪轻轻便去世,对于万家和周家来说,都是不小的打击。于是吊丧时,万家的亲戚就先闹开了,他们认为,万冬儿嫁到周家之后,没过上一天舒坦日子,这事不能算完。因此,万家亲戚说了不少难听话后,对丧葬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万冬儿须得以楠木棺材下葬,棺材外要披五层麻、漆七层漆,还要做上七七四十九天道场。


周贻能也觉得自己拖累了妻子,深感愧疚,虽然万家人说话不好听,但还是一口答应下来。


为此,吊祭之后,他只能将万冬儿的棺木寄放在一个尼姑庵中,继续背井离乡凑丧葬费。


他在武汉、东北、上海到处讨生活,节衣缩食,一分一厘的积攒,直到1935年,在万冬儿离世28年后,时年已经61岁的周贻能才凑够了钱。以当时对万家人承诺的标准安葬了妻子。


半生漂泊 父子再相聚


然而,就在万冬儿去世的第二年,周恩来的嗣母陈氏也染上肺结核,最终不治身亡。


当时,周恩来只有11岁,万般无奈下,他领着两个弟弟回到老宅,投靠叔父周贻奎。但周贻奎自幼因小儿麻痹患上腿疾,无法工作,家中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好在,即便在全家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情况下,婶婶杨氏还是留下了周恩来兄弟。一家人艰难求活。


周恩来家庭合影,后排左三为周恩来八婶杨氏


后来,还是在周恩来伯父时不时寄回点银票的帮助下,一家人才没断了顿。也是这位伯父将周恩来接到天津,入读南开学校,使他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机会。这样颠沛流离的生活,让周恩来早早认识到阶级的压迫、社会的不公。


后来的事儿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听说过了,从南开学校毕业后,周恩来远赴日本留学,并在那里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回国后,他积极投身革命运动,成为五四运动时天津学生的主要领导者。


青年时期的周恩来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周贻能在报纸上看到了周恩来的悬赏通知,他十分不放心,不惜放下好不容易谋得的差事,亲自跑到上海寻找儿子。为了掩护周恩来的革命工作,这位一把年纪的“老实人”宁肯冒着被枪毙的风险,帮忙进行了大量联络。


后来,父子俩一度分别。一直到抗战打响,八路军驻汉口办事处成立,周恩来才给父亲写信,邀请他到武汉一起生活。


子欲养而亲不待,总理一生之痛


按理说,父子重逢,本是件喜事。可惜国破家亡之际,他们的颠沛流离还没有结束。


仅仅几个月后,日军逼近武汉,周贻能只能跟着办事处的工作人员一起向湖南转移,后来又辗转到了重庆红岩村。


重庆红岩,八路军办事处


在这个过程中,周贻能给八路军办事处的工作人员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们说周贻能知书达理、平易近人、讲义气,在贵阳农村暂住,还拿出自己微薄的积蓄帮助穷苦农人,从不提自己有个“大官”儿子。到了红岩村,他在八路军办事处看门、打杂。


周贻能


周恩来知道父亲寂寞,但他有太多工作需要忙碌,能够陪伴父亲的时间少之又少,很多时候,只有拜托工作人员陪老人散散步、聊聊天。


其实,就算和儿子呆在一间屋子中,周贻能也总是安静守着一个角落,不去打扰儿子工作。只有一点,周贻能爱饮酒,没事喜欢来两盅,周恩来担心父亲的身体,多次劝说他戒酒。然而,周贻能这个爱好还真是难以抛弃,有时候忍不住了,还是会偷偷喝两口。


1942年6月,周恩来身患小肠疝气,只能前往歌乐山医院进行手术。为了不让周贻能担心,最开始大伙当着他的面都瞒着这事。谁知周恩来入院没多久,周贻能就突发高烧,医生诊断之后发现是疟疾。


当时,因为手术原因,医生不许周恩来出院,邓颖超便前往医院日夜照料公公,可周贻能因为年老体衰,高热四天不退,最终于1942年7月10日病重去世。


周贻能逝世那天,邓颖超还收到周恩来从歌乐山医院寄来的信,信中周恩来写道:


我对他的病,不很放心,望你转禀他好望精养。我这里默祷他的康宁。爹爹的病状,除疟疾外,还宜注意他的年事已高,体力虽好,但他过分喜欢饮酒,难免没有内亏。所以主治他的办法,必须先清内火,消积食,安睡眠。东西愈少吃愈好,吃的东西亦须注意消化与营养,如牛乳、豆浆、米汤、饼干之类,挂面万不可吃。假使热再不退,大便又不通,则宜进行清胃灌肠,勿专当疟疾医。


这封信字里行间尽是牵挂之意,而此时,父子二人却已是天人永隔。


为了避免周恩来的病情恶化,最初工作人员将这个消息隐瞒下来。


然而三天后,细心的周恩来还是察觉了蛛丝马迹。他跌倒在地、脸色惨白、泪如雨下。两位母亲早早离世,父亲天人永诀,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楚遗憾深深伴随着他走过了接下来的人生。他将父亲的照片珍而重之的放在皮夹中,珍藏多年,却很少对人提起。


周恩来为父亲在报纸刊登了一份《讣告》,沉痛地道出了自己对父亲的深挚感情。


如果能够选择,谁不希望常伴亲人身边,承欢膝下,共享天伦呢?然而民族已到危亡之际,无数像周恩来一样的革命先辈却只能舍弃团圆欢聚的时光,以此身以鲜血挽救这个风雨飘摇的国家。他们是儿子、女儿,也是父亲、母亲。更是一个全新国家的缔造者,一个苦难民族永远不朽的丰碑。




编辑:谢佳漫

素材来源:网络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稿酬支付需求,请与本公号后台联系。



注:本文及其音频版权归属北京广播电视台,未经授权不得挪作他用


动听天下

长按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收听往期更多节目

请点击“阅读原文”

历史浩瀚长河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历史分享公众平台。为您献上古今中外历史、民间野史等。如诗: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