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常遇春全身溃烂后随即暴亡,朱元璋:逮捕常茂、处死常升

美食   2024-12-20 08:23   广西  

当李文忠看到朱元璋时,他敏锐地察觉到,这位刚刚一统天下的皇帝过得并不好,他的龙袍干净整洁,神情却极为哀伤。

朱元璋似乎也了解李文忠的来意,他悲痛万分地走上前。抚摸着帐中灵柩,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号啕大哭道:

“朕有千行生铁汁,平生不为儿女泣。忽闻昨日常公薨,泪洒乾坤草木湿。”

数日后,朱元璋下旨以宋太宗丧韩王赵普之礼仪归葬常遇春于钟山原,追封开平王,谥“忠武”,配享太庙。然而,仅仅二十年的时间,常遇春的子孙后代就相继遭到了朱元璋父子的屠戮。长子常茂被逼自尽,次子常升无端被杀,外孙朱允熥更是在囚禁生涯中暴死狱中。就如朱元璋所说:

“为将不妄杀人,岂惟国家之利,尔子孙实受其福。”

显而易见,常遇春的后嗣并未因他的无上殊荣而躲过人生劫难。



常遇春的忠心

常遇春是安徽人,与脸谱化的武夫形象不同,长相奇伟的他阴鸷果敢,奉命惟谨。25岁时,常遇春脱离山匪刘聚的队伍,只身前往滁洲,加入了朱元璋的红巾军。

常遇春之所以将朱元璋选择为人生下一站,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仔细思量的。当时的朱元璋手握六万兵马,军纪严格,在长江以北的红巾军中声名显赫。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厌恶打家劫舍的常遇春来说,志在成就一番大事的朱元璋,正是他常年渴望归附的最佳对象。

数日后,不受朱元璋待见的常遇春就迎来了人生首战。当时朱元璋围攻采石矶受阻,水军大将廖永安、俞通海、廖永忠难以突破长江天堑。反观常遇春,他驾驶一艘小船后来居上,在元军防线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杀得元兵四散溃逃,为朱元璋夺取渡江作战的胜利,立了头功。

朱元璋攻下太平镇后,常遇春与徐达一起,成为他最重要的左膀右臂。跟随朱元璋,常遇春东征西讨,冲锋陷阵,所向披靡,夺取了很多战功。从采石矶到集庆,常遇春的功劳甚至远高于徐达。

然而,常遇春性格内向,秉性深沉。他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谨守忠贞礼节。常遇春比徐达略长两岁,却甘愿听他驱使,对徐达极为尊敬。朱元璋非常信赖的宠臣邵荣心怀不轨时,朱元璋有意饶过他的性命,可在得到麾下将领的赞扬时,常遇春却直言不讳的斥道:

“身为人臣,既然想谋反了,那还有什么值得宽宥的。既然你不想让他死,那我绝不与他共生于世。”

迫不得已,朱元璋含泪处死了邵荣。可对于常遇春,朱元璋的宠信,更胜以往。



两极化的常遇春

1360年,朱元璋攻占应天后不久,陈友谅率军来袭。当时,朱元璋采纳刘伯温的建议,以常遇春、冯胜为龙湾主将,沿途设伏。依仗着坚船利箭,陈友谅志得意满,不把朱元璋放在眼里。但在常遇春的攻击下,陈友谅大军惶惶如丧家之犬,狼狈逃窜。不仅如此,常遇春还率军追击,收复了重镇太平,并攻入陈友谅的老巢江州。

至此以后,常遇春与陈友谅结下了“不解之缘”。安丰前线,张士诚麾下大将吕珍击杀刘福通,连续击退朱元璋的进攻,将红巾军死死地拖在后方,为陈友谅进攻洪都创造了绝佳条件。可在常遇春抵达后,三战三破,大败吕珍,俘获兵马无数,避免了朱元璋遭到张士诚和陈友谅的两面夹击。

在康郎山下,敌强我弱之际,常遇春仍旧无所畏惧,他振臂一呼,率先冲锋,朝着汉军猛扑而去。原本心怀忐忑的将领受到常遇春的感染,也纷纷举刀向前,以一当百,重创陈友谅大军。而在张定边偷袭朱元璋时,杀入敌阵的常遇春又能及时回援,吓退汉军,保全朱元璋的性命。



不久后,朱元璋与陈友谅的决战来临之际,常遇春还力排众议,领军溯江而上,挡住了陈友谅的突围,将他彻底按在了鄱阳湖中,最终取得了鄱阳湖之战的完全胜利。

可以说,在徐达缺阵鄱阳湖之战时,常遇春既充当了元帅的身份,又兼具着前锋和护卫的职责,是朱元璋最为依赖的心腹。

平定陈友谅父子后,常遇春又掉转枪头,将目标对准了张士诚。张士诚坐拥苏杭富饶之地,兵精粮足,能征善战。李文忠、邓愈坐镇浙东多年,与吴军打得有来有回,却始终未能再进一步。

然而,常遇春跟随徐达东进不久,先败张士诚于太湖,又在平望以奇兵击溃吴军大将徐义,而后转进乌镇、湖州,七战七捷,彻底包围了平江城。不甘心坐以待毙的张士诚组织全城精锐,奋力突围。可在舟门又遭遇了常遇春的疯狂扼杀,连张士诚本人都差点成为常遇春的俘虏。

张士诚兵败自尽后,阻碍朱元璋统一天下的两股强大势力,先后倒在了常遇春的屠刀之下。在论功行赏时,朱元璋毫不吝啬对常遇春的赞美之词:

“当百万之众,摧锋陷阵,所向披靡,莫如常遇春。”



值得一提的是,与邓愈一样,常遇春也是明初少有的军政双优将领。邓愈为人敦厚稳重,善抚士民,常常坐镇大军身后,源源不断的提供粮草、供给,保障后方安全。而常遇春则不同,他严于律法,以重法治理地方,对于那些民风彪悍的城镇,常遇春的到来,就像是悬在他们头顶的一把“利剑”。

然而,常遇春为将的缺点也极为突出。自加入红巾军后,常遇春就屡屡杀俘、屠城,令朱元璋头疼不已。龙湾之战时,常遇春不顾手下劝阻,俘杀吴军五千人。赣州包围熊天瑞后,常遇春多次攻城不下,萌生屠城念想,若非朱元璋多番严令,赣州百姓定然难逃一死。可以说,常遇春是一个极端两极化的将领。

对于朱元璋,他忠心耿耿,将一生都奉献在朱元璋的统一大业中。相比于李善长、徐达、傅友德等人,常遇春的忠心更加稳固。他严格执行朱元璋的每一条命令,从不质疑他的决定,是朱元璋开创大明的最好帮手。

可对于敌人和普通百姓,常遇春就像是“魔鬼”。在常遇春出没的地方,汉军、吴军和元军,无一能够保全,而当地百姓,也必然生存于水深火热之中。



暴亡柳河川

1367年,徐达、常遇春率军北伐。尽管常遇春作为副将军,位列徐达之下。可在攻克山东、河南、河北的战役中,他却尽显“常十万”的风采。洛水之畔,常遇春纵马驰骋,单骑向前,大战二十余人而不落下风。太原城下,常遇春力主劫营,击溃元朝大将扩廓帖木儿,奠定明军全取西北的胜利。

而在元朝的三大都城,常遇春也如快刀斩乱麻一般,迅速扫荡了元大都和上都,迫使元帝北走塞外,终结了蒙古人对中原王朝的统治。因此,后世有人说,朱元璋的天下有一半都是常遇春打下来的,此语虽狂,却毫不夸张。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常遇春、李文忠班师回朝,抵达柳河川时,40岁的常遇春却突然在军中暴亡了。当时正值夏季,天气炎热,一直身穿盔甲的常遇春放纵贪凉,竟不做任何防御措施,脱掉了盔甲,以致罹患“卸甲风”,引发全身疮口溃烂,血流不止。



在朱元璋得到李文忠的加急奏疏时,他曾急令常遇春回京医治。可惜天不假年,功勋卓著的常遇春,未能等到再见朱元璋的那一刻。

常遇春死后,朱元璋悲痛万分。在常遇春的遗体抵达龙江时,朱元璋罕见的出城迎接、祭奠,甚至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抚摸着常遇春的灵柩,号啕大哭。数日后,朱元璋下旨追封常遇春为“开平王”,谥“忠武”,配享太庙。在明朝276年的功臣榜中,常遇春的地位,也仅仅次于徐达一人。

然而,常遇春的福祉并未延续到他的子孙身上。长子常茂虽然继承了常遇春的国公身份,可他能力低微,又喜好惹是生非,北征蒙元时,与岳父冯胜互相攻讦,南下龙州后,又沾惹桃花,祸乱地方,最终被朱元璋下令逮捕,逼得自尽身亡。而常遇春的次子常升,也因蓝玉案受到牵连,死于连坐之下。

历史浩瀚长河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历史分享公众平台。为您献上古今中外历史、民间野史等。如诗: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