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丝路北道》|我所认识的作者
文摘
教育
2024-05-05 01:41
四川
上学时历史课上的“丝绸之路”,工作后的“一带一路”,除了学习和工作的需要,从没有真正的思考,在生活中没有建立起真正的联系,实在可惜!《丝路北道》,显然靠颜值它无法一眼就吸引我。它的书名和封面都太正了,新书发布会上看到作者居然和我差不多年纪,握着话筒修长的手指吸引了我,目不转睛,手控党新入偶像一枚。没有办法将作者彭英之和“作家”联系到一起,外观不像,言谈不像。现场听到他讲丝路之行,说话朴实无华,像个朋友坐在那里与我们聊天,在主持人的赞美中会害羞,也会有忘记的事需要摸出手机查一查。穿着打扮,言谈举止,实打实的一个理工男的样子,没有混迹文艺界的感觉。书的勒口处有一段非常简短的作者介绍,没有他英俊的照片,没有他获得的成就,唯一跟文学相关的就是翻译了《妙思统计》,看书名应该是一本数学统计相关的书籍。开始读书的每一天,跟身边每一个朋友推荐这本好书,借此也把彭英之握着话筒的手指展示给了更多人。书读完了,十分难舍,仿佛合上书就是告别。所幸,在英之的新书发布会上,狠心买了一本原价书,趁着让英之签名之机,加了微信。猜想这样一个邻家大男孩是不会拒绝一个女粉丝的,果不其然!书读完之后,借由不舍之情把英之的朋友圈一一翻阅。在微信搜索里敲下“彭英之”三个字后,看了大部分关于他的访谈视频,粗略地看了所有出现了“彭英之”三个字的文章。最后,又翻出英之的公众号,虽没有再细读,但从标题上猜想所述内容的类型,那时脑海里出现的是“徐霞客”。在种种操作之后,无法用“优秀”这个词简单评价英之这个人。还记得那天和朋友一起走出DRV书店时的对话,封建社会早已过去,而我们每个人看到的世界依然有阶级之分。我们很难在一个完全正确的标准里定义“优秀”。英之当然是我们口中优秀的,不可及的人物。1988年出生,35岁前结婚生子(哈哈哈,值得炫耀),体面的工作(每一个假期都被尊重),常常在旅行的路上,翻译书写书,话剧排练演出。没有说走就走的冲动,却有想走就走的底气。英国伦敦出生,上海生活学习多年,英国就读高中,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毕业,纽约工作两年,香港旅居,去过五十多个国家旅行。教育与生活的经历,已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我所看到的彭英。毫无疑问,家庭是英之成为英之的魔法。他的父母有英国留学经历,也就有了看世界的眼光。陆波老师(英之妈妈)会给英之写信,最后成书为《越洋家书》。人人都是望女成凤、望子成龙。同是在养育子女,什么是父母的能量,在鸡娃的路上什么是最好的工具呢?《丝路北道》,除去那些充满故事的异域之路外,它引导人思考的不仅仅经济合作。深层次投射出的是作者所接受的教育与他对世界的思考。因此,在了解到英之后,回想书中他的那些自言自语,已不能只把这本书当做简单的游记去阅读了。有太多值得我们去思考与讨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