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文摘   教育   2024-04-30 18:48   四川  
这是一本与心理学有关的书籍。用一个童话故事将心理学的知识包蕴其中,读来趣味盎然又发人深省。当然,涉及到的心理学知识还是需要细读,这本书并没有因为是一个童话故事而显得浅薄,不管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能在阅读中收获良多。

故事里的角色是一群动物:鼹鼠、蛤蟆、獾、河鼠、苍鹭……人物原型均出自经典儿童文学作品《柳林风声》。说是动物,其实说的都是关于人的那些故事。动物的经历投射的都是人的心理问题。

故事里的这些动物或多或少有着各种心理问题,在主要人物蛤蟆的一次次心理咨询中,将这些大多数人有共鸣的心理问题剖析出来。书里有一些心理学的看法,打破了我一贯的常识

一、关于儿童愤怒的表现形式

处于父母状态的獾,扮演的角色像一个大家长,像极了生活中的权威父母和权威长辈的形象。河鼠——能干的朋友或另一半,总是在做正确决定,却把另一个人衬托得像一个愚蠢的傻瓜。与他们朝夕相处的鼹鼠和蛤蟆则处于儿童状态”——自我评价很低,自我存在和价值感缺乏。哪怕成年后,自我仍没得到成长,始终处于儿童状态,生活和事业处于混乱的状态。

这样的例子,生活中并不少见。长期处于压抑的状态下,内心就会产生愤怒。我们惯常愤怒的释放是向外的,具有对抗性和破坏力而书中提到儿童释放的愤怒由弱到强,会依次表现为:退缩、厌烦、拖延、郁闷、任性、怄气、撒泼、叛逆。

前五种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大多不被认为是愤怒的表现,而被大人所忽视,其实也是儿童表达内心愤怒的一种方式,只是程度不强烈,而不被大人所识别。

当前社会讨论度最高的抑郁症,常被视作一种情绪上的经年累月的压抑,而父母或身边人常常在事后反应患者日常并无异样,如何准确识别儿童的愤怒信号,进行情绪疏导,是成人需要不断学习和甄别的功课。

二、儿童的自我认知与人生坐标

书里提到人生坐标,人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可以概括为这四类:我好、我不好、你不好、你好。四种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可以组合成四种结论:我好、你不好;我好、你也好;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也不好。

一旦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就会在以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从那以后,我们便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自证预言。

书中的蛤蟆就是如此,在祖父辈的成就光环下,他对自我的认知始终处于我不好,你好的状态,因此对自己始终不满,自我认可很低,看不见自身的优势,明明有着很不错的起点,却最终搞砸了自己的生活。蛤蟆的经历让我们看到,早期童年形成的这些态度和观点是如何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看待他人、自我和世界。

童年的经历,会在人的大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大脑会被这些童年经历训练成条件反射,从而牵引情绪,或愤怒,或狂喜。除非自我觉察、觉醒,再进行刻意练习,否则大概率会被这些早期形成的态度和观点牵引着走。

作为老师与家长,如何帮助孩子认知情绪,构建积极健康的对自我和他人认知,是需要不断地思考的恒久命题。


一亩方塘
愿做一棵开花的树,坚守一方土地,时有云雨时有风,细听深情轻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