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林小英教授说教育——寻找教育标准化之外的时空

文摘   2024-11-03 12:18   四川  

暑假时在有杏书店看到书名《县中的孩子》,心想这不说的是我吗?在小县城中成长起来的一批人,在真正的城市中总有些迷茫。不过出走了十来年,现在内心要安定很多。

前不久节目十三邀正好对话了《县中的孩子》的作者林小英教授。被她深深吸引。成都的书店真的行动力超强,这个周末就邀请了林小英教授到成都。实在太火爆了,和几个朋友抢到名额于昨日下午如约而至。

主持人池晓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教育行业工作者。由他代表我们向林教授提问,

今天的孩子要学什么?

作为学校一线老师,亲身感受现在的孩子要学的实在不少。林教授也说现在是什么重要什么就进校园,禁毒、防火、节约用水……好似单看一项占用不了多少精力和时间,对于学生来说确有其用。

林教授有一句话特别触动我:校园是要有围墙的!在校园中养护孩子,让孩子好好当真正的孩子。保持儿童真实的样子太难了。我们不断地褒奖那些少年老成,无法建立起真正的儿童观。褒奖的对面还有贬低,那些真正的儿童难以生存。

孩子在学校里学习的就是基本文化知识,何为基本文化知识呢?就是啥都学一点,不用都学透。关于将来,未来还很长!不断接触自然就能到最后融会贯通。这也是之前跟池晓聊的通识教育的重要性。我们要孩子样样精通,本就违背了人的成长。

林教授还有一句逗笑大家的话:每次都是99,以后全是退步的空间。只有进步才会给人带来成就感,最有名的就是第十名效应。如果为了那个分数付出全部精力,也是在提前消耗。

何为基本素养?

基本的就是日常的,满足日常生活的基本能力。林教授分享了一些她调研中一些特殊个例,能上按时上学就很不错了。在我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也遇到过这样的学生,真是能上学就很不容易的。

在原生家庭问题被提出后,我们当然知道很多孩子的问题就是原生家庭的问题。作为班主任,忧心忡忡。总想去跟家长聊,改变原生家庭的问题。林教授给了我新的思考:不要去思考原生家庭的问题了,想想我可以做些什么,能做些什么。那才是我能努力的空间。

基本素养和所谓的综合素养,是无法单独看的,它始终贯穿在基础学习中。林教授的韧性和力量就是从无数的困难中习得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终身学习的,为困难做好准备,为自己建立一个安全网。

基础教育的预备性是什么?

基础教育的预备性就是升学和就业。升学不必说,就业还得知道业在哪里。面对日益更新的社会信息,林教授倒觉得教师在学校应该教永恒的知识,以不变应万变。她建议多看纪录片,扩展生活经验的边际,慢慢积累找到自己的业在哪里。当你原地不动的时候,如何让自己思绪飞扬?从眼下的困境中把自己拔出来,最重要的是我自己适合干啥。

一定要给孩子玩乐的空间,在自己的节奏里找寻平衡。有些人的节奏感不见得都一样,自己的最小基本单位时间是多久?找到自己的平衡,回归常识,做一些顺势而为的事情,升学和就业时间有时候有交错也是可以的。

学习的意义是什么?

林教授说在义务阶段就不要讨论学习的意义,有些事必须去做就别问意义。(想想我们成年人的工作大概也是一样的吧。)学校是能包容多样性的一个好的整体。学生在学校里习得的并非只有知识,人在学校接受教育是人社会化必经的过程。为什么要上幼儿园,其实也是一个人的初级社会化的过程。吸取外部的,嵌入进去。

我想我能做的完整性就是提供给孩子更多的可能性。学习是终身的事,本身应该享受过程,因为学习无处不在。再捎带手在教育教学中把孩子救出来,不把每一件事都当成不得了的事,带着慈悲心给孩子以开阔的感觉。

林教授的另一句话也让我非常认同,平时也是跟家长这样交流的。当你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最好什么都别干。承认自己无知无能,不干涉不打压,很多天才只要不压制都是不会埋没的。

昨天听完林教授的分享后,很多在场听众也提了很多问题,不过在听完林教授的话后,我倒是没有什么想问的。我知道很多事情要慢慢来,教育的变革需要时间,我能做的就是在这些新的变迁中找到自己可以做的空间。做自己能做的事!


一亩方塘
愿做一棵开花的树,坚守一方土地,时有云雨时有风,细听深情轻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