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忙读书

文摘   2024-05-16 07:30   四川  

四月,因有世界读书日一直都在忙着“读书”,很多活动都是围绕阅读来开展的,然而实际的阅读量并没有增加,这使人怀疑这个阅读月的意义。

目前无论是读书还是写公众号都还是比较随性,有时间就读,有想法就写,当然更多的时候是有想法没时间。四月的阅读量没有太多增加,类型倒是丰富了许多。

【读童书】

(一)《兔子坡》

罗伯特·罗素  

每天课前还是坚持以读书开场,曾经自己也怀疑过,这样的安排是否合理。这学期同办公室的同事也在班级实行,班级阅读量飙升,而语文课也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耽搁。

《兔子坡》不像之前的共读童书给我带来很大的冲击,但孩子们喜欢读,因为选择的是有注音的版本,几乎都是孩子来读给同学听。当读到“康尼狄格州”时,所有孩子的眼睛都睁大了,他们是想到了《时代广场的蟋蟀》中柴斯特的家乡了。

在《阅读的七项核心技能》中有一项就是“运用背景知识”,什么是运用背景知识呢?孩子们在读过的书中习得了,虽然不曾去过美国,却通过多本书关联起来知道这里是乡下,风景不同于城市。如此就这样一本接一本读下去吧。

(二)《印第安人的麂皮靴》       

莎伦·克里奇 著

书太多,不知道从哪一本开始,就跟着阿简的网课读书。

一本好书如何解读,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巴姆雷特。从书名看,我以为的是关于印第安人的种族存灭,真正翻开书后才能找到自己要的。

《印第安人的麂皮靴》中有三个妈妈的出走,三种不同的原因。曾也萌生过这样的念头,庆幸自己没有勇气,遗憾自己没有尝试。似乎每个人都有想要逃离的时候,不必惊慌。“你不能阻止悲伤之鸟飞过头顶,但你可以不让它们在你头发里筑巢”

(三)大师绘本——威廉·史塔克

威廉·史塔克,从事多年的漫画工作,61岁开始为儿童创作。他的书幽默背后透露着深刻的道理,想想走过一生,开始创作时他已然是一位成熟的作家,这样的成熟是人生阅历的积累而非单纯地熟练写作。

书是有立场的,童书亦然。威廉·史塔克的绘本里有太多出走,与妈妈们的出走不同,但小孩子的出走也值得深思,每一场出走的最后都是爱与包容,这么温暖的绘本成年人读了也十分治愈,特别是和阿简共读《斯宾奇发脾气》之后,耐心和脾气好到极致。

【读“大人”书】

(一)《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

朱利安·巴吉尼  

第一次接触哲学书,要想解释哲学是什么?这很难!在书中那些莫须有的假设中,没有找到答案。书都读完了却又想从未读过。

刚开始读的那些天,总喜欢逢人就做做思想实验:救一伤百,还是伤百救一,永远有不同的回答,艰难的选择。慢慢地问多了,用这样不太真实的案例去探测人心,那么最后得到的是什么呢?哲学,真的是看起来最“没用”的,但看完后还想再看那本《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二)《逆行的霸主——夫差传奇》

刘勃 著

历史书也是人写的,只要是人就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所以历史书本就是主观的吧。

关于越王勾践、吴王夫差和美女西施的故事,很多就算没有读过历史书也是非常熟悉的。看完刘勃老师这本小书,才发现读考证事实不止一本书,更不止只读历史书。大家都熟知的故事在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通过地理学、社会学以及多本历史著作辨证分析,得出一个不同以往的结果。

跟着刘勃老师学习多方取证后,开始关注人类社会学。

(三)《丝路北道》

彭英之 著

从一本游记思考中西方文化和教育,从一本游记中看到社会变革后的人如何适应与成长。中亚离我们那么近,却又那么远,有些地方在英之的笔下仿佛是武陵人的世外桃源。不知今夕是何夕,与世无争,自成风景。

读完之后也想来一场中亚之旅,去疗愈自己长期内耗而疲惫的身心。不过通过读英之这个人与他的家庭教育,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了孩子的培养上。文笔轻松,有些小幽默,期待英之会有新的作品。

读《丝路北道》|我所认识的作者

(四)《自卑与超越》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著

这些年完整听完的第一本书,利用早上晨跑听完这本个体心理学经典。

每个人都有自卑,而我好像书里那种有自卑情结的人。如何利用自卑走出困境呢?道理是明白的,行动却是艰难的。要想改变一个人三十多年来形成的惯性思维不容易。

“人之所以会产生自卑的感觉,是因为不接纳自己目前的状态。”

阿德勒是自己淋过雨的人,所以也愿意为别人撑伞。阿德勒自己克服了自卑成为了著名的心理学家,他在书中写到要直面自卑才能超越自卑。我相信他的说法,因为他自己走过那段路。接纳现在的自己,找到自己的兴趣点,让自己发光放热。

(五)《乡土中国》

费孝通 著

在世界读书日赶场听了张原老师讲社会学,喜欢上了一个人——马克斯·韦伯,又因为马克斯·韦伯想要了解更多的社会学。

《乡土中国》是通过手机电子阅读,读完后才买了纸质书。好书就是这样,不仅想读还想收藏以后继续读。

费孝通老师这本书写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对今天的中国却依然实用。乡土中国是“熟人”的社会,法外有人情的社会,理解了这一点,也就更理解一切都是“关系学”。这是我们这个礼俗社会的法则与传统,先理解后接纳才能有效运用。

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讲到乡下孩子和教授孩子一起学习和一起抓蚂蚱,不能说谁更聪明,只是每个孩子所拥有的家庭成长环境本就不同,强行干预只能是把孩子从原生家庭中剥离出来吧。抓住儿童的共性去实施教育,也要考虑到儿童的异性去创设情境。

和朋友一起读写:四月在读

一亩方塘
愿做一棵开花的树,坚守一方土地,时有云雨时有风,细听深情轻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