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海上多面手”——“狄多”级小传

百科   2024-07-15 10:14   广东  

(正文约6600字,配图10副,原创不易,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1942年12月1日,为了向已经进入突尼斯的德国非洲军团输送补给,四支意大利运输船队从西西里岛启航了。然而,就在当天下午,这些船队的行踪便全部被驻扎在马耳他的英军搜素飞机摸的一清二楚。于是,由塞西尔·哈考特少将指挥的英军Q舰队(包括3艘轻巡洋舰和2艘驱逐舰)立即从邦角出击,准备拦截意船队。2日晚23时许,英军舰队也被轴心国方面的巡逻飞机发现。面对这样的局面,三支意大利船队选择返航,但由阿尔多·科奇亚上校指挥的另一支运输船队(包括4艘运输船、3艘驱逐舰和2艘鱼雷艇)选择继续前进并最终在3日凌晨与英方舰队遭遇,一场惨烈的海上激战就此爆发。

面对数量占优的意大利船队,英方各舰冷静迎敌,在雷达的引导下,以猛烈的炮火覆盖意军舰队。待意方队形混乱后,以2艘驱逐舰追击四散溃逃的运输船,同时以巡洋舰编队猛烈射击意军驱逐舰并迅速粉碎了意方的反击。经过1个多小时的激战,英方最终取得了击沉意军1艘驱逐舰,全歼4艘运输船,重创1艘驱逐舰的重大战果,本方则无一损失,这就是于地中海战役期间发生的斯科雷湾海战。

在本次海战中作为英方绝对主力并为胜利立下功勋的“亚尔古水手”号及“天狼星”号均属于本文要介绍的“狄多”级轻巡洋舰。

迫切需求

众所周知,独立于欧洲大陆之外的英国是一个典型的海洋国家,其国运的兴衰与遍及世界的海外殖民地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连接英伦三岛和海外殖民地的海上交通线就像血管之于人体一样成为了大英帝国的命脉。为了保证海上交通线的畅通,巡洋舰对于皇家海军而言具有特殊的意义。随着1922年《华盛顿海军条约》的签订,条约体系正式确立,世界各国由此进入了条约时代。在这一时代,各海上列强兴起了一股建造万吨级巡洋舰的高潮,对巡洋舰有着特殊需要的英国海军也不例外,先后建造了“郡”级重巡和“城”级轻巡。但是,按照当时英国方面的设想,要想有效维护英国的利益,至少需要70艘巡洋舰,其中的45艘要用于确保海上交通线的畅通。因此,“郡”级重巡和“城”级轻巡虽然总体性能更加均衡,但过于耗费吨位指标,加上海外殖民地的船舶维护设施远不及本土,很多地方对于保障大舰显得力不从心。这样一来,就必须建造一批吨位较小的巡洋舰来承担诸如担任驱逐舰分队领舰、为主力舰队提供外围屏护、航线巡逻、殖民地巡访等次要任务。

(战前英国海外殖民地(红色区域)分布示意图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国海军作战部门于1933年8月向各舰队司令发去了对新建4000吨级小型巡洋舰的需求征集并收收到了积极的回复。一年后,皇家海军造舰局正式提出了建造一级较此前的“林仙”级更小更实惠的新式巡洋舰来替代老旧的“C”级和“D”级巡洋舰,同时能够兼顾对抗当时其他海上列强建造的大型驱逐舰的动议。为此,还提出了代号分别为P、Q、R、S、T、U的6份设计方案。这六份设计方案的排水量从4000至5000吨不等,航速基本超过30节,装备有152毫米火炮。但是,经过后续的研究,皇家海军认为吨位较小的U方案(排水量3500吨,也是海军方面最中意的方案)所要求的性能指标完全可以通过建造强力驱逐舰来实现,这在经济上也更加实惠。因此,1934年10月基于U方案修正而来的V方案被提出并获得了通过,最终诞生了一代名舰——“部族”级驱逐舰。

“部族”级“哥萨克人”号

不过无论如何,巡洋舰还是要建造的,于是,造舰局又开始对此前提出的6个设计方案进行修改。恰在此时,时任英国地中海舰队司令的威廉·费舍尔(William Fisher)上将提出了一个“小型舰队巡洋舰”计划,这种舰艇将主要为担当舰队防空职责。虽然该案由于过度特殊化最终被驳回,但英国海军对于敌方航空力量的威胁已经有了深入的认识也是不争的事实。自1935年起,英国海军将2艘“C”级巡洋舰改装为以高射炮为主要武器的防空巡洋舰,在世界范围内创造了一个新舰种。这也对计划中的小型巡洋舰产生了影响,其定位开始从担负辅助任务的巡洋舰转为以担负防空任务为主的新式多用途小型巡洋舰。同年4月,造舰局又提出了采用单装152毫米炮的A方案和使用新式双联装高平两用炮的B方案,其中前者被拒,后者则持续被细化直到1936年下半年最终定稿完成。由此诞生出一级排水量超过5000吨,装备有5座双联装炮塔(使用高平两用炮,担负防空任务的同时可以有效压制敌方的大型驱逐舰)的新式巡洋舰,这就是后来的“狄多”级巡洋舰。

改装完成后的“C”级巡洋舰

1936年12月,“狄多”级的设计方案被正式通过。最初决定建造16艘,分别列入1936、1937、1938及1939财年计划,建造数量分别为5艘、2艘、3艘、6艘。但在后续的建造过程中,有5艘舰被重新设计成了“司战女神”级,因此,最终完工的“狄多”级巡洋舰的数量为11艘。包括著名的坎贝尔·莱德造船厂在内的7家厂商承接了建造工作。

精干实用的舰型

建造完成时的“狄多”级全长156.05米,宽15.39米,吃水4.27米,标准排水量5600吨,满载排水量6850吨(部分本级舰为6900吨)。舰型则采用艏楼船型,在确保结构强度的同时减少了建造成本。全舰采用高干舷设计,船体前部有明显的舷弧,同时借鉴了拖网渔船的舰艏形状,可以有效遏制甲板上浪,这对于需要在浪涛汹涌的北大西洋作战的舰艇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长宽比较大,削弱了阻力的影响,因此本舰可以轻松达到相对较高的航速。随着后续舰体结构的持续增强和舰员们远航经验的逐步积累,“狄多”级已经可以称得上是适航性能非常出色的舰级了。

(“狄多“级二视图)

本级舰从外观上看最显著的特点便是5座沿舰体中心线配置的高平两用炮炮塔(前3后2,均为背负式配置),这种主火力配置方式在传统的巡洋舰设计中非常罕见。在前部火力群的后部是高耸的舰桥,其后是简单的三脚桅杆,之后布置有二座倾斜烟囱(主要是为了避免排出的烟气对防空作战造成干扰),后部舰体甲板上则依次设有:一座三角桅杆、后部射击控制装置及后部主火力群(2座133毫米炮塔)。虽然整艘军舰的武器配置非常精干到位,但也由此带来了改装余裕不足的问题。舱面甲板以下至船底被三层甲板分为四个区域(舰体前部),主要是功能性舱室和舰员生活区域,舰体中部则主要配置有动力舱段,至舰体后部减为二层甲板(三个区域),主要配置有舵机室、功能性舱室和少部分生活区域。布置在艏楼甲板后半段的舰桥由下至上共有5层,顶层为开放式防空指挥所,内部配有指挥防空作战所需的观瞄设备。

(“狄多”级内部构造图)

“狄多”级在完工时的定员为480人。

动力系统

动力方面,“狄多”级配置了一整套可靠高效的动力系统。锅炉方面选用的是4座新型海军部式三鼓水管锅炉(蒸汽温度371度,蒸汽压力28.1千克/平方厘米),分布于二个锅炉舱中(前部烟囱负责排放前2个锅炉产生的废气,后部烟囱则专门负责后2个锅炉产生的废气)。轮机方面则选用了4台帕森斯式蒸汽轮机,机组能够为4具螺旋桨(4轴推进,单舵控制航向)提供62000马力的出力。如前所述,由于长宽比较大,削弱了阻力的影响,军舰的最高航速达到了32.25节。全舰共搭载重油1100吨,续航力为5560海里/15节。值得一提的是,本级舰采用了轮机舱与锅炉舱交错布置技术,进而提高了全舰动力系统的战时生存性。


“狄多”级动力舱段配置示意图,红色三角形表示轮机舱,黑色菱形表示锅炉舱

除主动力系统外,“狄多”级还配置了4座300千瓦(220伏)发电机用于为全舰设备提供电力。

火力系统

为了综合考察,我们把全舰火力系统分为主炮系统、鱼雷武器系统及防空火力系统三个部分,以求能作出全面的评估。

“狄多”级的武器系统主要围绕着防空战斗进行配置,同时兼顾了对海打击的需要。原始设计的武器配置为:10门Mark I型133毫米50倍径高平两用炮(主火力,兼顾对空和对海打击);8门Mark VIII型2磅砰砰炮(40毫米39倍径);8挺Mark III型12.7毫米62倍径高射机枪及2座三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但由于Mark I型高平两用炮要优先供应给“乔治五世”级战列舰(作为副炮使用),因此,包括“狄多”号在内的第一批次3舰及以“六头女妖”号为代表的第三批次2舰都没有按原始设计配置主火力。其中,第一批次3舰只装备了8门MarkI型高平两用炮(另配有1门Mark V型高射炮),而第三批次2舰则配备有8门Mark I型114毫米45倍径高射炮。

“狄多”级装备的Mark I型133毫米50倍径高平两用炮全部分装在Mark II型双联装全封闭炮塔内,沿舰体中心线呈背负式配置(前3后2)。1935年开始设计,1940年投入使用的此炮是英国海军装备的新式高平两用炮。单炮(不含炮塔)重1.81吨,身管长6.67米,膛压3230公斤/平方厘米,膛线36条,初速792米/秒,单炮战斗射速8发/分,最大射程21397米,最大射高14170米。仰角度-5度到+70度,俯仰速度10度/秒。每门炮设计携弹量为340发,全舰总携弹量为3400发,拥有较强的持续作战能力。配用的弹种有穿甲弹(弹重36.3千克)、高爆弹(弹重36.3千克)。1944年后,又新增了配备近炸无线电引信的新式高射弹,防空效率大幅度提高。

前部高平两用炮炮群的射击控制由分设的低角度射击指挥仪和高角度射击指挥仪(位于舰桥上)负责,而后部炮群则由一部综合射击指挥仪进行引导。夜间战斗时,舰上配备的4座112厘米探照灯可以用于照射目标。

相较于同时期美国海军装备的Mk12型127毫米38倍径高平两用炮(“亚特兰大”级的主炮)而言,英国产品在威力(8700米距离上可击穿76毫米厚的装甲板而美国货需要抵近到6770米距离上才能击穿)、射程、射高和弹道表现上都要好一些,但在射速、俯仰速率和炮塔转速上则存在明显劣势(这是因为英国人试图兼顾对海及对空性能而美国方面则更侧重于防空性能)。同时,由于弹重较大,133毫米火炮炮组的负担较重,连续射击时可能会出现射速下降的情况,

为应对日益增大的空中威胁,“狄多”级还在后部烟囱附近设置了2座2磅砰砰炮。该炮是英国海军于大战中前期的标准近程防空武器,单炮(不含炮塔)重0.252吨,身管长1.575米,初速585米/秒,最大射速100发/分,最大射程3475米,最大射高3960米。俯仰角-10度到+80度,俯仰速度15度/秒。单看理论数据,性能尚可。但是在实战中,此炮配用的炮弹杀伤力不足且容易卡壳导致火力不连贯而被证明为不能够应对高强度的空袭。“狄多”级巡洋舰上的2磅砰砰炮安装在四联装Mark VII型炮座上,没有配备专门的射控装置,需要依靠人工进行瞄准射击。作为2磅砰砰炮的补充,“狄多”级还配备有2座四联装MarkIII型12.7毫米62倍径高射机枪,尽管这款高射机枪的有效射程仅有730米,但每分钟高达700发的射速还是可以勉强织起一张弹幕,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鼓舞舰上官兵的士气。

鱼雷武器方面配置有2座三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用于发射1.7吨重的Mark IX型鱼雷(雷长7.3米,战斗部装340千克TNT炸药,雷速30节时最大射程12350米)执行对舰攻击任务。从数量上看,“狄多”级单侧的鱼雷发射管数量只有3具,雷击能力并不强,主要用于防卫反击。值得一提的是,本级舰的鱼雷发射管位于后部上层建筑两侧的舱面甲板上,因此降低了鱼雷管被击中后殉爆而带来的连带伤害。

总体上看,“狄多”级巡洋舰的火力配置做到了以防空为主兼顾对海打击,满足了初始设计方案的要求。

“狄多”级装备的部分主战装备:1号武器为133毫米高平两用炮、2号武器为12.7毫米高射机枪、3号武器为533毫米鱼雷发射管、4号武器为2磅砰砰炮、5号武器为40毫米防空机关炮、6号武器为20毫米防空机关炮

装甲防护

由于主要执行维护海上交通线及防空等辅助任务,小型化的“狄多”级并没有被当成主战水面舰艇来进行防御规划,而是采取了轻量化的防护策略。从总体上看其防护能力处于超过驱逐舰但低于中型及大型化轻巡洋舰的水平。垂直防护方面,主装甲带厚度为76毫米(动力舱段部分),前后由25毫米厚的横向装甲隔壁连接,构成了一个封闭的防御区划。由于在设计时将弹药库设置于水线以下位置的特殊设计,因此弹药库的侧面无需施加装甲进行防护,这也是本级舰在防护设计上的一大特色。水平防护方面,主水平装甲厚度为25毫米,至弹药库区域则加厚至51毫米。主炮塔正面装甲厚度为38毫米,侧面为13毫米。舰桥部位的前后也增加了防破片装甲,舵机室的侧面及顶部则由25毫米厚的装甲板进行保护。

“狄多”级舷侧主装甲带位置,位于图中的黄色框中

雷达系统

由于需要承担防空任务,因此,设计师们在设计之初就考虑过安装雷达的问题。当然,对空警戒雷达是具有最高优先级的装备,1940年最先完工的4艘“狄多”级中除了“狄多”号装备了281型对空警戒雷达外,其余3艘都于桅杆顶部装备有279型对空警戒雷达。事实上,这二款雷达也是皇家海军于战争初期使用的主力型号,其中,279型雷达功率70千瓦,对5000米高度空中目标最大作用距离175公里;281型雷达功率350千瓦,对5000米高度空中目标最大作用距离213公里。随后于1941年至1942年上半年完工的各舰除了继续装备279型或281型对空警戒雷达外,又加装了负责引导2磅砰砰炮射击的282型火控雷达(功率25千瓦,对水面目标最大作用距离6千米)及用于引导主炮对空射击的285型火控雷达(功率25千瓦,对4600米高度空中目标最大作用距离16千米)。当“狄多”级中完工时间最晚的“天狼星”号建成时,其终于配备了完善的雷达系统,具体包括,272型水面搜索雷达、281型对空警戒雷达、284型火控雷达、285型火控雷达及282型火控雷达。先期建成且仍在服役的各舰于1942至1943年度通过升级也基本达到了“天狼星”号的水平,部分舰只还换装了更先进的277型对海搜索雷达(雷达功率500千瓦,对水面目标最大作用距离40千米)及293型火控雷达(雷达功率500千瓦,对3000米高度空中目标最大作用距离30千米)

防空武器系统改装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实战经历告诉世人这样一个道理,军舰的防空作战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除了要配备精良的远程防空武器外,中近程防空武器系统效能的发挥也会对防空作战能否成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事实上,“狄多”级的中近程防空武器系统于战时也确实处于持续强化的过程中。首先是在1941至1942年间,多数本级舰将Mark III型高射机枪换装为原产于瑞士的厄利孔20毫米防空机关炮,换装数量在5-6门之间,基本上换装的都是单装型号。厄利孔20毫米70倍径防空机关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同盟国海军舰艇大量装备的一种近程防空兵器,其具有射速快(最大射速可达450发/分),配置灵活,简便易用等突出特点。其次是1942至1943年间,部分本级舰将单装厄利孔防空机关炮更换成了双联装型号,进一步提高了防空效能,同时,原产于瑞典的博福斯40毫米56倍径防空机关炮被加装至部分舰艇上(部分用于替换2磅砰砰炮),数量在3-12门之间,型号包括单装和四联装。该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综合性能最优异的中程防空机关炮,同样被同盟国海军舰艇大量装备。具有射速快(最大射速可达160发/分)、射程与射高较大(最大射程10180米,最大射高6950米)、弹丸威力可观等突出特点,是舰艇中程防空的利器。最后,是在1944至1945年间,部分本级舰零星加装了一些厄利孔20毫米防空机关炮和博福斯40毫米防空机关炮,同时持续将单装厄利孔20毫米防空机关炮换装为双联装型号。

战时征程

多数本级舰在建成服役后都被派往了地中海战区,在那里轴心国的空中威胁非常严重。同时,能否截断敌方的运输线并保证本方运输线畅通对于北非战场而言意义十分重大,同盟国与轴心国之间任意一方运输线的崩溃都将直接帮助对方取得战场优势。因此,地中海战区客观上成为了“狄多”级进行战场表演的最佳舞台。事实上,本级舰也确实于该战区参加了一系列战斗,较为著名的战斗包括:马塔潘角夜战、第二次锡尔特湾海战、斯科雷湾海战、支座行动、火炬行动等,同时,还于大西洋战区参加了著名的诺曼底登陆,于太平洋战区参加了冲绳之战。四处征战,屡立战功的同时,“狄多”级也付出了战沉4艘的高昂代价(战损率接近40%)。其中,3艘被潜艇击沉,1艘被鱼雷艇击沉(但没有1艘因高强度空袭沉没,从这个角度上看,以防空为主要任务的“狄多”级的战时表现是完全合格的)。

(1941年于地中海战区奋战的“狄多”级巡洋舰“水中仙女”号)

对胜利的贡献

作为英国于二战期间战斗在地中海一线的巡洋舰,以其不到6000吨的吨位而言,“狄多”级的表现毫无疑问是合格的。无论是抗击敌方空袭还是保卫本方运输线,抑或是打击敌方的运输船队,“狄多”级都干得不错,完全实现了军舰的初始设计意图。从横向对比的角度来看,其较日本海军装备的一众5500吨级轻巡洋舰都要强。而相较于美国海军的“亚特兰大”级,虽然在防空能力方面不及对方,但若论多用性却要超越前者。实际上,如果没有“狄多”级这样的军舰默默承担起屏护主力舰队和保护交通线这样的次要任务,想要在地中海战区取得全面胜利只能是天方夜谭因此,当我们将目光集中于战列舰或航空母舰这样的大型舰艇的同时,也不应忘记“狄多”级这样默默奉献的平凡英雄,正是依靠各舰种的密切配合,盟国海军才能最终取得制海权进而获得海上战争的全面胜利。


反映“水中仙女”号于地中海奋战情景的艺术画

【END】

点击这里留言哦!




舰载机的整备间
本公众号介绍各类陆海空兵器与战史,欢迎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