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联的T-34坦克上,有着一个被称呼为“米老鼠”的炮塔。这种炮塔设计是如何诞生的?它在战场上又有着怎样的优势呢?
在早期生产的T-34/76 1940和1941型坦克上,铸造炮塔的顶部有着一个巨大的一体式装甲舱门。设计这种舱门的目的,一来是为炮塔内的车长和装填手同时提供逃生通道,二来,向前开启的巨大装甲舱门也能够成为一面盾牌,不论是车长探头观察前方的情况,还是车组需要从炮塔撤离坦克时,都能抵挡敌人的轻武器射击。
采用了一体式炮塔顶部装甲舱门的T-34 1940型坦克
但是,在苏联卫国战争中,驾驶T-34的苏军车组发现,这种大型装甲舱门存在着问题:首先,它的体积太大了,车长如果要观察前方,很大一部分前方视野会被这个舱门挡住。同时,这种舱门设计还有个致命的缺陷:它太重了。
舱门承担的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就是提供逃生通道,而如果坦克被击中,侥幸存活下来的坦克兵在遭受过强烈的冲击震动,以及车内的浓烟熏过之后,已经处于失能的边缘,而负伤的坦克兵更是难以行动。当他们用剩下的一口气想打开舱门逃生时,有可能因为舱门过于沉重而无法打开,让坦克成为了真正的铁棺材。
苏联卫国战争初期被德军击毁的T-34 1940型,炮塔顶部舱门呈打开状,判断车组已经逃生撤离
对于T-34舱门的这一缺陷,苏军坦克兵们写下了大量报告进行投诉,而这些投诉也被T-34的主要设计单位:位于哈尔科夫的第183工厂所受理。设计师亚历山大·莫洛佐夫决定在后续生产的T-34坦克上采用全新的炮塔舱门设计:一体式的大型装甲舱门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2个独立的小型圆形装甲舱门。
哈尔科夫第183工厂设计的T-34 1942型,已经采用了全新的六角形炮塔,炮塔舱门也分为两个独立圆形小舱门,供车长和炮手出入
坦克工厂职工正在对即将出厂的T-34进行车内检查,工人出入的炮塔顶部舱门和车体前部舱门也是坦克车组的主要出入和逃生通道
这种新式舱门的重量大为减轻,坦克兵们不用再担心自己的逃生通道会被堵死了。同时,由于舱门依然是向前打开的,车长和装填手在打开舱门向外张望时依然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原先一体式舱门对车长视野的遮挡也大为减少。
经过改良的炮塔舱门设计被应用到了采用新式六角形炮塔的1942和43型T-34/76坦克上,受到前线苏军坦克兵们的欢迎。苏军车组们在实战中通常喜欢将两个舱门打开,一来是为了更好的通风,二来也是防止舱门在关键时刻卡住而无法逃生。
打开炮塔舱门行驶和战斗的T-34坦克车组,在便于通风的同时,一旦坦克被击中可以尽快逃生
而德军在战场上见到这种打开舱门朝着自己冲来的T-34坦克之后,因为它两个圆形舱门同时打开的样子非常像迪士尼动画深入人心的米老鼠形象,因此被德国人起了个“米老鼠”的名字。
1943年,行驶在乌克兰哈尔科夫市区的苏军T-34/76坦克,背景是哈尔科夫市的标志性建筑:建成于1928年的国家工业大楼
1943年秋天以后,苏军命令为战场上的所有T-34坦克都装备专门的指挥塔,新出厂的T-34/85型坦克更是将车长指挥塔变成了标配。而为了适应指挥塔的设计,车长舱门从圆形变成了半圆,但“米老鼠”式的舱门设计却一直延续了下去,成为了T-34坦克的一大经典外观特征。
延续了“米老鼠”式舱门设计的T-34/85坦克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舰载机的整备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