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仍是收费长文美国唯一成功的野战防空武器——美国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型号简史的配套免费阅读内容。
关于阿富汗战争,有一个被反复提及的军事神话就是:
美国在战争期间向阿富汗反苏游击队输送了大量“毒刺”肩扛式防空导弹,对苏军直升机、强击机和运输机构成巨大威胁,游击队发射的“毒刺”导弹平均每天都能击落1-2架苏联飞机。整个战争期间阿富汗游击队共发射了340枚“毒刺”,击落苏军战机269架,命中率接近80%,而苏军在阿富汗战争期间一共损失战机451架,基本一半以上都是被“毒刺”击落的。苏军几乎被“毒刺”打到崩溃,难以承受在阿富汗战场的惨重损失,最终只能撤军。而苏军在阿富汗的失败又加剧了苏联政权动荡,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小小的“毒刺”导弹撬动了历史。
“毒刺”在阿富汗的神话故事可谓家喻户晓
但很遗憾,这个故事中相当多内容都是夸大其词的,阿富汗游击队的确使用了“毒刺”单兵肩扛式导弹,给苏军造成了不小麻烦,但远远谈不上改变战争进程,更谈不上“撬动历史”。
早期援助
苏军入侵阿富汗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向阿富汗游击队提供各种武器装备,其中也包括单兵肩扛式防空导弹。但在一开始,西方国家提供的单兵防空导弹并不包括“毒刺”,主要是上一代的“红眼”,“箭-2M”和英国的“吹管”,提供这些型号较老的武器,特别是原亲苏国家武器库中采购的“箭-2M”主要是为了掩盖武器来源,至少到此时美国还不想公开承认在支持阿富汗游击队。
在介绍美国肩扛式防空导弹发展史中提到,FIM-43C“红眼”属第一代肩扛式防空导弹,采用硫化铅寻标器,只能跟踪目标机喷气式发动机喷出的高温热气,所以只能尾追攻击,无全向攻击能力;“红眼”标称斜距4500m,但实战中因为背景辐射干扰等因素,往往只能在1500m距离对未装排气口抑制器的苏制直升机进行攻击,如果装了排气口抑制器要跌到1000m;“红眼”也不能识别真目标和红外诱饵弹,如果敌机使用红外诱饵弹,则命中率无限趋向于0……所以阿富汗游击队评价极差。
战争早期提供给阿富汗游击队的第二种肩扛式防空导弹是苏制9K32M“箭-2M”及其仿制产品。这些导弹主要来自原先亲苏,后来改变立场的国家,比如埃及,还包括当时被称为“第十六个北约成员国”的中国提供的红缨-5。“箭-2M”及其仿制品也属于第一代肩扛式防空导弹,性能只能说凑合用,但据实战反馈,“箭-2M”的性能略好于“红眼”。
阿富汗游击队使用的“箭-2M”肩扛式防空导弹
至于战争早期提供的第三种肩扛式防空导弹——英国的“吹管”则属于典型的英国式精神病产品,这货又大又重,而且采用人操无线电指令制导,导弹打出去后射手要操作一个小摇杆,遥控导弹压在瞄准镜十字线上一直朝着目标飞直至命中——敢情你这是反坦克导弹打飞机啊!阿富汗游击队对“吹管”的评价也是三个里最差的。
阿富汗游击队也使用过英国的“吹管”肩扛式防空导弹,这货是早期肩扛式防空导弹中的奇葩,要人工遥控导弹飞行。
由于这些早期型号的肩扛式防空导弹性能落后,对苏军飞机的威胁有限,在阿富汗游击队的强烈要求下,美国从1986年开始向阿富汗游击队输出FIM-92“毒刺”肩扛式防空导弹。
“毒刺”首战
1986年9月26日,一队35人的阿富汗反苏游击队潜伏到阿富汗贾拉拉巴德一个苏军军用机场附近,几小时后他们发现一组8架苏军直升机正在返场准备降落。这队游击队有三具“毒刺”导弹,潜伏在机场降落航线附近,待打头的直升机下降到200m高度后,游击队指挥官下令导弹开火,三枚“毒刺”拖着尾烟飞向空中。
按照阿方的记录,三枚导弹中有一发出现故障,固体火箭发动机没有工作,只被抛射药柱抛出去几米就掉在地上,另两枚则击中了目标,当场击落两架直升机。游击队高呼圣战口号,又装填好两具“毒刺”,并又发射了两发,击落了第三架直升机。
被击落的米-24武装直升机,图片与战例无关。
根据苏军方面的记录,当天有两架直升机被击落,一架为米-8MT运输直升机,被两枚导弹击中凌空爆炸,机长和机械师当场被炸死,领航员被爆炸冲击波弹出坠地,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被另一枚导弹击中的米-24直升机遭到重创,成功迫降落地,但机长因伤势过重在医院死亡。
被击落的米-8MT运输直升机,图片与战例无关。
由于“毒刺”导弹是较先进,较敏感的武器,所以美国方面对这些“毒刺”导弹的管理比较严格,要求阿富汗游击队在使用“毒刺”时需有摄影师拍摄作战使用的录像,发射后的空筒禁止随意丢弃,必须回收上交才能换来新的“毒刺”,一来为了保密,防止落到苏联人手里,二来也是为了防止阿富汗人虚报战果骗取援助。
但随着提供给阿富汗人的“毒刺”越来越多,要做到严格保密是不可能的,尤其是苏军在战斗中也已经意识到,对方正在使用性能更先进的肩扛式防空导弹。为了获取这种导弹的实物,苏军还根军内线情报,出动特种侦察队袭击阿富汗游击队营地,缴获到了未发射的“毒刺”导弹,对实物展开了技术研究,了解其技战术性能,并研发出一系列反制措施。
苏军的反制措施其实也谈不上是专门针对“毒刺”导弹的反制措施,而是针对包括“毒刺”在内各种肩扛式防空导弹,以及针对机场起降航线、直升机机降场周围各种防空武器伏击的反制措施,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派出武装直升机小队,配合地面警卫部队在机场附近持续展开巡逻,阻断阿富汗游击队携带导弹近距离设伏的通道,让游击队待不住。
2、在执行空中突击任务时,在运输直升机机降前派出武装直升机对机降场加强火力扫荡,在周围制高点提前机降特种侦察分队警戒,拔掉游击队可能的设伏钉子。
在执行围剿打击行动前,先在附近制高点机降特种侦察分队警戒,一是监视游击队并扎口袋防止逃跑,二是提前抢占可能的防空武器发射点,让游击队的导弹射手待不住。这种战术在应对公路两侧反伏击战斗时也经常使用。
3、安-12这样的大型运输机在机场起降时要派出武装直升机护航,运输机尽可能减少起降暴露时间,采用狂野粗暴的“阿富汗着陆法”——保持较高速度进场,以更陡的下滑角降低高度,然后迅速减速,最后“撞”到跑道上。
4、采取技术反制手段,比如在武装直升机和运输直升机上普及安装排气口红外信号抑制装置,增装L-166V-11E“椴树”红外干扰机和诱饵弹发射器等。
排气口红外信号抑制装置的原理是将发动机高温尾气与冷空气混合、降温后排出,减少红外信号;L-166V-11E“椴树”红外干扰机外观类似一个警灯,周围都是透镜,能向四周间断发射频率与导弹导引头接收频率相同的红外干扰波,让导弹在纷乱的干扰波中找不到真目标;红外干扰机和诱饵弹发射器还是联动的,一旦机载紫外告警装置接收到导弹迫近时尾焰中明亮的紫外光,红外干扰机和诱饵弹发射器就会自动工作。
米-8运输直升机上安装的反制设备:L-166V-11E“椴树”红外干扰机(1)和红外/箔条诱饵弹发射器(2)
在采取一系列反制措施后,苏军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的损失明显下降,阿富汗游击队导弹伏击的难度直线上升。在技术对抗方面,提供给阿富汗游击队的“毒刺”多为早期的FIM-92A基本型,只有锑化铟单通道寻标器+调制盘圆锥扫描导引头,无法对抗机载红外干扰设备,采用红外-紫外双通道寻标器+玫瑰线扫描的FIM-92B“毒刺”-POST有较好的反干扰能力,但美国提供的数量较少,而且在苏军加强护航巡逻、提前拔钉子等手段压制下,要设伏袭击也越来越难。
平淡的事实
由于西方国家在冷战和冷战结束后刻意塑造“制度优越——战术优越——武器优越——战无不胜”的军事神话,一些西方国家武器装备取胜的战例被层层夸大,其中就包括“毒刺”导弹:
比如宣称阿富汗战争期间反苏游击队共发射340枚“毒刺”,击落苏军战机269架,但这样一核算“毒刺”的命中率接近80%,比该型导弹对无干扰目标的理论毁歼概率还高,是物理上不可能。
又比如把战争期间一切单兵肩扛式防空导弹造成的损失都归结到“毒刺”头上,以苏军退伍军人的回忆作为依据,说“毒刺”造成损失最大的时间段是1984-1985年,但当时“毒刺”根本没有提供给阿富汗游击队,即便这些损失是单兵肩扛式防空导弹打出来的,那也是“红眼”、“箭-2M”/红缨-5和“吹管”打的,和“毒刺”没有关系。
又比如把“毒刺”当做撬动阿富汗战争,甚至冷战对抗天平的杠杆,塑造“毒刺”出现拖垮了苏联空军,迫使苏军最终撤离阿富汗的寓言故事。其实苏军最终撤离阿富汗还是因为更宏观的国际国内政治困境,有的因素在发动武装干涉一开始就注定了,而不是对方有了“毒刺”导弹才撬动的。
“毒刺”导弹在阿富汗战场起了不少作用,但没有什么“撬动历史”的作用。
毫无疑问得承认,“毒刺”这样较先进的肩扛式防空导弹提供给阿富汗游击队后的确限制了苏军空中力量使用,苏军不得不出动更多架次直升机在机场周边反复巡逻,每次制定空突作战计划时也要考虑到肩扛式防空导弹的威胁,要投入更多兵力提前扫荡、提前警戒……这些都提高了苏军军事行动的成本。
但是军事对抗不是斗兽棋,不存在某物专克某物的规则,“毒刺”导弹对低空飞行的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构成的威胁是通过具体的技术、战术优势实现的,同样它也可以被对方的技术、战术手段反制消解。
在阿富汗战争期间,苏军共损失固定翼飞机113架,直升机333架,其中大部分是被身管武器,也就是小口径高炮、高射机枪和步兵轻武器击落的,各型单兵肩扛式防空导弹击落的苏机数量只占总数的一小部分,其中“毒刺”又只是这一小部分里的一部分。
“毒刺”导弹给苏军制造了不小麻烦,但也就是麻烦而已,什么撬动历史,扭转乾坤,不存在的……
—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