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解读:脉络膜改变是儿童近视防控的关键密码

文摘   2024-12-30 06:30   山东  

点击蓝字 关注眼科医生

First Frost

近日,研读了一篇文献,周翔天教授团队运用 Intalight 赛炜如意全眼 OCT 精准测定脉络膜参数,深入探索其对近视与非近视儿童两年内近视发展的预测价值。该成果荣登国际权威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引发学界广泛关注,为近视研究领域注入新的活力,有望为儿童近视的早期干预提供关键依据。

研究目标

评估短期脉络膜变化对儿童未来近视进展的预测价值

研究方法

对289名小学生577只眼进行2年的前瞻性随访。采用基线、1年和2年的睫状体麻痹屈光,以及基线和3个月时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的脉络膜测量数据进行分析。近视进展定义为与基线相比,2年的屈光度变化至少为- 0.50屈光度/年。

统计分析
ChT,脉络膜厚度;CVI,脉络膜血管指数;LA:管腔面积;SA,基质面积;SER:球面等效折射;TCA,脉络膜总面积

如上图为 3个月脉络膜改变和2年等效球镜(SER)改变的代表性病例。图(A, B)最初非近视眼的3个月脉络膜变化:(A1, A2)伴有近视进展,(B1, B2)不伴有近视进展。(C)初始非近视眼2年SER变化。(D, E)最初近视眼的3个月脉络膜变化:(D1, D2)伴有近视进展,(E1, E2)无近视进展。(F)早期近视眼2年SER变化。经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在近视防控方面,无论孩子初始是否近视,只要在两年后近视度数得到了良好的控制,其脉络膜指标均在最初三个月内呈现出显著的好转态势。

研究结果

228名参与者(455只眼睛)完成了2年的随访。311只最初不近视的眼睛中约37.6%和144只最初近视的眼睛中约73.6%发生了近视进展。值得注意的是,在3个月时,与没有近视进展的眼睛相比,有近视进展的初始近视眼睛的脉络膜厚度(ChT)、管腔面积(LA)、基质面积(SA)和总脉络膜面积(TCA)减少幅度更明显,但在非近视眼睛之间没有观察到任何脉络膜参数的显著差异。或没有近视进展,多变量分析显示,在近视眼中,ChT、LA、SA和TCA每增加一个百分比与近视进展的几率降低相关(均p<0.001)。在非近视眼中也观察到类似的关联,但影响小于近视眼。

研究结论

短期脉络膜的改变可作为儿童未来近视进展的早期指标。

经验总结
结合临床实践,上文文献梳理的内容或许稍显抽象晦涩。简言之,脉络膜的短期增厚对抑制近视进展具有显著作用,尤其是近视平均年进展达到或超过 50 度的情况下,脉络膜增厚能够有效遏制这一趋势。换言之,当实现脉络膜短期增厚时,等效球镜度数得以有效控制,未近视者可维持无近视状态,已近视者其等效球镜变化度数可停止进展。由此可见,近视进展的关键因素在于脉络膜,此前我们亦提出近视防控的主战场是脉络膜,故而凭借脉络膜理论,诸多临床上疑难甚至令人费解的问题便能得到阐释。

例如,部分儿童使用功能镜或者拉远镜、读写台、远像光屏等远像设备后,近视控制效果仍欠佳,短期内近视进展迅速;还有些儿童热衷于阅读,远像屏使用时长可观,看似望远时间充足,但近视防控效果不尽人意。此时,我们往往将问题归咎于视功能异常,甚至认为是望远时间过长致使视功能下降,进而加速眼轴增长。然而,这些情况往往忽略了一个关键细节,即此类现象多发生于秋冬季节,光照强度不足,或者儿童因时间限制未能保证有效的户外活动时间。

与之相反,也有令人欣喜的时候,部分儿童经短期大量户外活动后,眼轴出现回退、度数降低;一些儿童使用红光治疗后效果显著;个别儿童仅凭借离焦镜或点扩散眼镜,眼轴便能得到良好控制,最长可达两年。此外,还存在部分儿童眼轴控制非常稳定,但视功能情况非常糟糕。这一系列现象致使近视防控看似充满不确定性,犹如一门“玄学”,好坏情况并存,恰似阴阳两极,宇宙万物之奇妙尽显于此。但从另一角度思考,是否存在某种学说或理论能够解释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呢?结合近两年的实践经验与对相关文献的深入钻研,我们发现,这两种看似对立的现象实则均可通过脉络膜的变化得到合理的解释,其核心关键仍在于脉络膜。

事实上,依循这篇文献的论点,能够对诸多现象做出清晰的阐释。在临床实践中,我们观察到大部分儿童对红光呈现出较高的敏感度,另一部分则对户外活动较为敏感,还有一些儿童对离焦镜的作用更为敏感。由于这种个体差异的存在,那些敏感的儿童在接受相应的干预措施后,在前期阶段能够相对快速地实现脉络膜增厚。当脉络膜增厚这一关键生理变化达成后,便会对近视的发展产生显著影响。


如图中所示的蓝线,其所代表的情况是儿童采取了多样化的近视防控措施,无论是红光治疗、增加户外活动时间,还是佩戴离焦镜等,尽管方式不同,但最终都促使了脉络膜的增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该儿童在两年的观察期内,其等效球径的数值几乎没有发生变化,这有力地证明了脉络膜增厚在近视防控中的关键作用。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棕色线所代表的情况,这类儿童要么未采取任何近视防控措施,要么虽然采取了积极的防控措施,例如佩戴离焦镜、采用远像光屏、读写台等远像设备,但遗憾的是,所有的防控措施在短期内未能有效实现脉络膜的增厚。因此,在这两年的过程中,该儿童的等效球径变化幅度较大,达到了 150 度,近视进展较为明显。


由此可见,对于一些在临床上目前难以解释的近视相关问题,从脉络膜的角度去深入探究和分析,不失为一个极具潜力的研究方向。然而,当前我们尚未构建起脉络膜的全面且精细的大数据模型,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对脉络膜与近视关系的深入理解和精准干预。但值得期待的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一款先进的设备应运而生。这款设备将具备强大的功能,能够精确地分析出脉络膜的厚度、血供情况以及面积等各项关键指标,从而为我们的临床实践提供科学、精准且详细的指导依据。


就现阶段而言,基因检测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例如通过基因检测可以获取高度近视PRS评分,这一评分结果能够为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判断儿童前期是否适合采用红光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此外,基因检测还能够揭示儿童对离焦、对比度等不同防控手段的敏感度差异,这对于我们制定个性化的近视防控方案具有极高的价值。


综上所述,这些新技术的蓬勃发展,对于我们眼科医生而言,无疑是充满吸引力和机遇的。我们怀着极大的热情和积极性,愿意积极接纳并深入探索这些科学技术的新成果,以便能够为每一位家长提供更加精准、个性化的近视防控指导和服务,为儿童的视力健康保驾护航。

好了,今天就分享到这里,如果您觉得有帮助,请转发给身边的朋友,让更多的孩子受益!

END

如果关于近视防控有相关问题,可以扫码添加微信号:m75087959, 进群一起探讨。


眼科医生李路明
专注儿童青少年4L近视防控管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