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近视的成因、危害与防控全解析

文摘   2025-01-31 06:00   山东  

点击蓝字 关注眼科医生


First Frost







近视,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高发疾病。当下,全球近视患病率超 28.3%,高度近视患病率达 4.0%,且这一数字还在持续攀升,高三学生的高度近视率更是高达 20%。在高度近视人群中,白内障、青光眼、近视性黄斑变性、视网膜脱离、近视性视神经病变等致盲性眼病的发病率,显著高于正视人群。病理性近视引发的视网膜病变,已成为我国不可逆性致盲性眼病的首要病因。2018 年,教育部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八部门,印发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将降低儿童青少年近视发生率、防范高度近视的近视防控工作,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

 

就在今年 1 月,镇江市公布了全市 14 所幼儿园和 37 所中小学共 4032 名学生的近视监测数据,高中二年级学生高度近视率达 82.84%,八年级学生高度近视率为 67.22%,六年级学生高度近视率为 54.86%。这组数据令人震惊,却也真实反映了当下近视的严峻现状。

 

高度近视主要分为两类单纯性高度近视病理性高度近视单纯性高度近视:SE≤ -6.00 D ,成年后近视度数趋于稳定,不伴有导致视觉损害的眼底病变,最佳矫正视力(BCVA)一般正常或接近正常。眼轴常明显延长,部分人伴有视疲劳或飞蚊症。眼底通常有豹纹状改变、视盘周边萎缩弧、视盘倾斜等表现。病理性高度近视:SE≤ -6.00 D ,成年后近视度数仍不断增加,伴有导致视觉损害的眼底病变及其他致盲性眼病,BCVA 常低于正常。眼轴过度伸长,可伴有视物变形、视物遮挡感等症状。眼底会出现明显病理性改变,常伴有后巩膜葡萄肿、黄斑区漆裂纹、黄斑区视网膜脉络膜萎缩或近视性牵拉性黄斑病变,如黄斑裂孔、黄斑劈裂、黄斑区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

 

高度近视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在高度近视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随着医学与基因组技术的发展,多项研究等均表明,高度近视具有显著的遗传倾向性,部分与高度近视发生密切相关的致病基因或易感位点已被鉴定出来。研究显示,与父母均无高度近视的子代相比,父母中有 1 人患高度近视,其子代高度近视的发病风险增加 2.99 倍;父母双方均患高度近视,其子代高度近视的发病风险增加 10.74 倍。环境因素主要包括:近视发病年龄、近距离用眼负荷、户外活动时长、书写姿势、受教育程度、饮食营养、家庭学校光环境、电子产品使用时长和睡眠时长等。总结起来就两个字:“近”和“暗”。

 

对于早期出现眼轴长度和 SE 快速增长,或父母一方为高度近视的近视儿童,应增加高度近视遗传易感筛查,开展高度近视遗传多基因风险评估(PRS) ,监测遗传风险,辅助儿童青少年高度近视的早筛早诊和临床防控干预。此外,马凡综合征、Marchesani 综合征、Bardet - Biedl 综合征、眼皮肤白化病等超 100 种单基因综合征型遗传病常伴发高度近视表型,建议在临床诊断中开展基因筛查和鉴别诊断。针对有高度近视家族史和遗传风险的人群,应早期开展基因遗传筛查,实现高度近视预防关口前移,做到临床早筛早诊,降低高度近视发病率。

 

高度近视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针对近视前期、低度近视期、中度近视期和高度近视期(单纯性高度近视和病理性高度近视)各阶段特征,采取及时、适宜的防控干预手段至关重要。通过推迟近视发病年龄,控制近视进展速度,加强高度近视管理,及时处理病理性高度近视并发症,最大程度降低病理性高度近视发生率,减少病理性高度近视并发症引起的不可逆性视功能损害,是高度近视防控与管理的重点。

 

近视前期对于尚未近视的儿童青少年,要定期监测远视储备量,密切关注近视度数与眼轴变化;重视近视危险因素,尤其是有高度近视家族史的儿童,尽早进行基因筛查;加强对低龄儿童、家长及学校的科普教育,培养良好用眼习惯;提倡每天进行 2 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加强读写姿态管理,限制高负荷近距离学习,保持合理饮食、保证充足睡眠;可启用远像光屏、拉远镜等高科技产品,改善用眼环境;按教育部规定建立屈光档案,每年进行 次眼健康检查,低龄或近视风险高的儿童可缩短至每 个月检查一次。

 

对于低中度近视期尚未发展为高度近视的儿童青少年人群,要重视基线屈光和年龄、等效球镜和眼轴增速。近视初发时 SE 越高、初发年龄越小、进展及眼轴增长速度越快,高度近视的发病风险就越大。重点在于控制近视进展速度养成良好用眼卫生习惯,保持充足户外活动时间,严格控制近距离工作总量及单次持续时间;每三个月定期复查,重点监测用眼环境、视力、眼屈光度、角膜曲率、眼轴、双眼视功能及必要的眼底检查;根据个人情况开具合适的眼镜度数;在医生指导下,积极采用红光治疗、远像雾视、角膜塑形镜、多焦点软性角膜接触镜、近视防控相关框架眼镜和低浓度阿托品等科学有效的方法。

 

高度近视期,重点关注儿童青少年与成人群体。年龄越小、矫正视力若低于正常水平、近视进展周期越长,未来发生眼底病的风险就越大。最可怕的是成年后等效球镜(SE)及眼轴仍持续进展,会发展为病理性高度近视,出现黄斑出血、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萎缩、黄斑劈裂、视网膜脱离等不可逆视觉损害。养成良好用眼卫生习惯,告知患者病理性高度近视常见的眼底病变,嘱咐其防止或减少眼部碰撞,避免重体力劳动及剧烈运动。一旦出现眼前黑影、闪光感或视力下降,必须尽快就医检查视网膜有无裂孔、脱离等问题;建议每 3 个月定期检查视力状态,严密监测眼轴或屈光度,及时评估临床干预措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必要时开展基因遗传检测,以鉴别高度近视与遗传眼病,评估遗传眼病发病风险,防止延误其他眼病的最佳治疗时机;可采用多焦点软性角膜接触镜、近视防控相关框架眼镜和低浓度阿托品控制近视进展。为减少高度近视者戴框架眼镜导致的物像缩小,可考虑硬性角膜接触镜(RGP)矫正。对于眼底病变明显呈现进展性,尤其存在明显后巩膜葡萄肿、黄斑病变等情况,可考虑后巩膜加固治疗。

 

我通读了 2023 年的高度近视专家共识,发现其中对于高度近视的防控方案并未提及红光。然而,2022 年的红光专家共识就已明确指出,RLRL照射的适用范围为3~16岁近视相关儿童青少年,宜用于近视度数快速进展(≥0.75 D/年)且对其他防控方案不敏感者红光治疗应该是高度近视儿童及成年人的首选防控方式,因为它起效快、安全性高、易于坚持且无创。目前,大量临床实践以及高等级临床杂志已证实了红光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红光可有效延缓高度近视-6.00D及以上儿童的近视进展,甚至眼轴缩短,等效球镜回退,均可持续保持12个月以上。我们期待红光能够为家长和儿童带来良好效果,也希望在下一次高度近视专家共识中,能将红光纳入近视防控方案。

 

目前,远像光屏也在不断迭代升级,例如睿视公司的 D1、核谷的 G3,它们拥有超大屏、超薄设计,为办公室办公或者居家办公的成年人带来了极佳的体验。成年人完全可以在红光的辅助下,增加望远、DOT 等新技术的训练,进一步控制眼轴增长速度,从而延缓度数增长,降低病理性近视的发生风险,减少因度数加深引发眼底病,避免出现黄斑前膜、视网膜劈裂等风险。



好了,今天就分享到这里,如果您觉得有帮助,请转发给身边的朋友,让更多的孩子受益!

END

如果关于近视防控有相关问题,可以扫码添加微信号:m75087959, 进群一起探讨。


经典推文回顾:

如何推算儿童远视储备?必须散瞳验光吗?

小朋友疑似真性近视,为何不需要散瞳验光?

文献解读:真性近视真的无法治疗吗?

文献解读:巩膜重塑对真性近视逆转的影响

文献解读:脉络膜改变是儿童近视防控的关键密码

儿童近视新突破:如何抓住红光红利退轴、降度?

眼科医生的孩子是如何近视防控的?


参考文献:

1.重复低强度红光照射辅助治疗儿童青少年近视专家共识(2022)[J].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2, 40(7):599-603.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20616-00279.

2.Axial Shortening Effects of Repeated Low-level Red-light Therapy in Children With High Myopia: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Americ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270, 203–215.

3.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视光专业委员会,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视光学组,等.高度近视防控专家共识(2023).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23,25(6):401-407.

眼科医生李路明
专注儿童青少年4L近视防控管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