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甯氏村——陆川大塘胜人坑

文化   2024-11-24 20:30   广东  


在陆川县六大河流之一的榕江河畔西岸,沿着沙坡出陆川的大塘径,穿过蜿蜒的山路后,有一个甯氏聚居的小村庄,它的名字叫胜人坑村。甯氏子弟在此繁衍生息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村名查考,源于代代相传



胜人坑的名字从何而来?民间已无从查考,只知道是从父辈的口中对村名的称呼一代代传承下来,就形成了今日的村名。胜人坑村行政上属于陆川县沙坡镇大连村,位于广西陆川县沙坡镇南部,东与大连东瓜村相接,南与大连六塘肚村毗邻,西与温泉镇白坭利飞村接壤,北与高庆平田坡村相连。这里虽然交通闭塞,出入不便,经济落后,但是这里群山环绕,青松竹林,小桥流水,鸟语花香,到了晚上,有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境。



同根同源,共同耕稼营生



胜人坑村甯氏是甯凤山公后裔,是大连樟木根七世祖镇广公之后,镇广公生八世维彬公,维彬公共生六子,六房九世祖玉堂公于清嘉庆年间从樟木根迁往六泮坎底村,玉堂公生六子,晚子十世祖尚光公于清道光年间,从六泮坎底村迁入大连大塘胜人坑村。另外一房是大房九世裕英公之后,其十四世祖奎书公于民国时期从樟木根村迁入胜人坑村,两房相处近百年,共同耕稼营生,相互提携其乐融融。



自强不息,开拓资源



从地图上看,胜人坑与现实位置相差三四公里。据父辈们说起,当年的胜人坑村与温泉镇白泥村利飞队一岭之隔,曾经有异姓村民在此居住,并垦有良田三块用于耕种。后不知道何种原因,原住居民迁走,留下的田地无人耕种,加上山上树木本是甯凤山系二世祖财产,在农耕为主的年代,拥有土地可耕种,便是人最好的生存之根本,于是甯凤山系十世祖尚光公便迁居于此,从此开基立业,耕稼营生。成为胜人坑村的开基之祖。及至后来九世裕英公之后,十四世祖奎书公融入其中。从此不屈不挠的胜人坑村甯氏子弟,经过五六代人的努力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已经开垦可耕种良田240多亩,可用于种植经济作物的山林面积达400多亩,为胜人坑村甯氏的繁衍生息提供了坚实的土地资源。



为求子孙生计,举村搬迁



土地是有了,但是村民们都十分明白,有限的土地,根本无法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只有寄托下一代能够学习现代的科学知识,走出大山去谋生才是正道。胜人坑村因碍于大山的重重阻隔,为了出行便利,为了谋求生计,为了子孙后代更方便接受学校教育。当时,村民根据自身的条件,集体谋划,在四十年前,1980年从原来与利飞一岭之隔的旧村,举村迁到有一河之隔的六朴水对面,沿用旧时村名,形成今日新的胜人坑村。这也是从地图上志胜人坑村与现实位置相差三四公里的主要原因。



与世无争,耕耘务农



一百多年来,胜人坑甯氏一直坚持耕稼营生。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当然,本着靠山吃山的本领和熟练一些木工的手艺,村民靠这些手艺也能在农闲之时,出山揽点木山工私活挣点稻种农具钱来帮补生活,一辈子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除了从族谱上记载有,十一世祖旭宗公于咸丰七年当兵立功,覃公赐五品公牌外,未见有其他家族荣光的事情。直到解放后,到1972年12月,甯育涛应征参军入伍,成为胜人坑村走出的首位共和国军人,随后他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在保卫边疆的战斗立功后,回到陆川县城武装部工作,才有了胜人坑首位拿国家工资的人,当然这是后话了。



后生进取,知识改变命运



从前的日子里,胜人坑由于深处群山之中交通不便,大家的日子过得都很艰难,直接影响到上学的问题,所以这里的甯氏子弟们文化程度普遍都偏低。但是民国后期出生的甯氏子弟,大多数人都能读写简单书信、记帐计数。改革开放以来,到后来九十年代,除搬出县城的几户人家子女能接受到较好的教育外,留在胜人坑的甯氏子弟最高也只有初中毕业水平,直到2000年以后,开放的社会,让胜人坑村人吃尽了文化少的苦,从此都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只要子女能读书,想读书,哪怕砸锅卖铁也要送子女往更高的学府去深造。尤其是经历15岁丧父的甯官祥,在家庭经济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步行17公里到县城求学,历尽艰辛完成大专学历后,到企业工作,随后携全家迁往陆川县城。之后,读书谋出路成为胜人坑村甯家儿女的潮流和追求,认识到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到目前,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两个学子是大专以上学历。毕业后有的成为教师,有的成了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人员,有的成为军官,有的当了个体老板或者工程老板,有的做了企业的高管,成为各行各业上的英才。



团结互助,不忘祖恩



在那个农耕的时代,大家都生活在一起,生活上的磕磕碰碰,兄弟之间争吵之事难免有发生,但他们吕端大事不糊涂,关键时刻总能团结在一起,但凡村里有红白喜事需要兄弟回去帮忙,一封家书寄到,即使在千里之外,无论以前是否有过不愉快的事情,此时也会即刻回来帮忙,这点精神令周围的许多村落的人们自叹不如。


2019年重修《凤山甯公祠》


人之发肤,受之父母,根之于祖宗,丢本忘祖枉为人。无祖宗骨血生养,哪有我辈化人入世?无先人开基创业之功,哪有后代承业立身之地,深知此道理的胜人坑的甯家儿女,他们对祖宗的敬仰也十分虔诚,即使在最艰难的年代,对于甯氏祖宗之事都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远的如上世纪九十年代,甯桂华,甯桂南等兄弟,在南丹开矿致富后,不忘祖宗事业,出资在六泮上洞庙修建凉亭两座,为虔诚祭拜先祖甯三公的信徒带来方便。2019年重修凤山甯公祠,全村无论男女老幼,全员参与捐款,外嫁女子,也深明跪乳反哺美德,她们不忘娘家的养育之恩,大部分人都参与了重修甯公祠的捐款。尽管我们的村落人少,胜人坑村人也不富裕,即使众志成城,所捐款数在众多凤山公后裔中如同沧海一粟,但我们能为我们这种对祖宗的虔诚,而感到自豪。



举行聚会,凝聚亲情



如今的胜人坑村人为了自己心中向往的美好生活,大部分人都选择出外谋生。条件好的都到了县城,或者更好的地方去买房置业。没有搬出去的,家里青壮年都进城工作,留下老弱妇孺在家,这是这个时代的无奈。但是胜人坑村但凡有事,兄弟姐妹都能及时赶回,共商族事,百年的定居和共同劳作,使大家忘不了手足之情,更忘不了这里是大家的根。为防兄不识弟,侄不识叔伯之叹,生活逐渐宽裕的年轻人在父母的支持下,近年来都在着手举办聚会,邀请外嫁姑姐回乡共聚,对于已故的姑姐,其后代只要还认这条亲戚之路,我们都会发出邀请,因此我们冲破了三代了的禁忌,四代的亲戚还有保持往来,这也许是胜人坑甯氏不忘亲情的最好体现了吧。




笔者后注:由于几经搬迁,由从民国时期大连樟木根搬入大塘禾镰勾居住的甯氏兄弟居住地,已和胜人坑村连成一线,大家同为甯凤山公后裔,同走一条路,同饮一河水。2019年,禾镰勾甯剑锋兄弟更是大额出资携全家兄弟姐妹来促成大塘甯氏兄弟聚会,现在胜人坑村和禾镰勾兄弟不分彼此,两地统称大塘甯屋。这就是我们村的那些事儿,平平淡淡,不忘记祖祖辈辈留给我们的精神文化遗产,发扬甯氏好家风,为明天的幸福,撸起袖子加油干!


来源:转自“甯氏头条”公众号

甯氏源流
传承甯氏文化 弘扬甯氏正能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