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粤西地区,有一甯氏支系始祖曰“元兰”,他的后裔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现在其后裔所组成的村庄,根据不完全统计超过二十个,普苟崀村就是其中一个村庄。
万历年间,在翻山越岭之后,儒宗与妻子来到了这片地方。
“山似卧犬,回首望月”这是应该儒宗看到这片地方后的第一想法,只见山势翩翩,绵长而不高耸,厚重宽广。咋一看,如同天犬下凡,匍匐于此,回首望月,留恋天宫。大概是被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吸引了,儒宗便是升起了在此处定居的念头,于是选址山脚平缓的地方,筑室为家,与妻携手共老。地理位置
他在门匾上,举笔信手涂抹几下,一个“甯”字便跃然出现门匾之上,如脱缰野马,又若蛟龙腾天。这是他的姓氏,他坚信,姓氏是祖先赋予他最美好的东西,即使在无人认识的他乡,也不能将其丢下,既然选择了在此处定居,就让祖宗留下的东西,也在此处生根发芽下去。随着日子的过去,人丁逐渐兴旺起来,他又请来风水先生,选定地点与时间,将门楼修建了起来,挂匾“普安里”,并且把村名定为“普苟崀”,谐音山形“匍狗”,以期望护佑一方,德荫子孙。普苟崀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广宁县江屯镇,依山而建的一个小村庄。甯姓族人从万历年间开始在此处定居,繁衍生息,至今已有数百人。祖系是四会园兰公,儒宗为园兰公的三房三世孙(即曾孙)。儒宗在定居普苟崀后更名朝卓,与社美朝韬、侧田坑拆石朝仰、朝瓒合称为四大房迁居祖(族谱记载)。很多人认为,此四位朝字辈先祖为第二世,其实不然,细细查看族谱便可知,他们是第四世儒字辈迁居后,改名为朝,而不是二世朝字辈的迁居至此。族谱一览
儒宗有长孙曰树德,次孙曰树能。树德因为考取功名较大,所以现在的村民一般奉树德公为祖;次孙树能后来迁居的江屯镇的梅洞村,自立一村。树德公生有三子,形成了普苟崀村的三大房,其中也有大房的部分后裔,迁居到江屯镇的莲塘村,自成村庄。所以每逢清明时节,三个村庄的人就会自发聚集在一起,共同祭拜先祖,这是一个重要的仪式,每当这个时候,就有德高望重的老人,讲述先祖的事迹、守墓人的故事……我们年轻一辈,便在老人的讲述下,一边拔草除杂、一边缅怀先辈的过去……要说一个村子最可以彰显凝聚力、最突出家族文化的地方,最不过是祖墓、宗祠以及门楼。道光二十八年,这大概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年份,族谱上大频率地出现这个词语。首先是对各祖墓进行大规模的修缮,青砖白石,立碑刻铭,显赫一时。只可惜在特殊时期,这些坟墓上面的石头砖块,全都被拆走,搬去建设学校,如今只剩下光秃秃的坟包以及上面残破不堪的墓碑。唯有在那密林深处,藏着唯一避免一劫的合葬墓,彰显当时墓葬的浩大与繁盛……在修缮墓地的同时,也密锣紧鼓的开始了宗祠的建设。村民们选取了儒宗定居时建立房子的地点,作为祠堂选址,分为上下两榻,均为传统的岭南三间两廊典型民居建筑,配以灰塑青砖墙身、素胎搭瓦当、大梁和合阁、门头雕饰等,祠堂正中便是始祖的牌位,左右则是历代先祖的牌位。建国初期,村里人口有了大规模的增长,逐渐出现部分村民无房可住的窘境,在这个情况下,祠堂开始分为不同的部分,作为普通民居供村民居住,就逐渐淡出了村民的视角。随着时代的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升,原来的那些居民慢慢搬出祠堂,并向村集体归还祠堂用地。2008年,所有的祠堂占地收归完毕,是年择良辰吉日,伐深山之木为大梁、取田园之土作封砖;用以古典仪式,缓升大梁,村民皆贺。月余,修缮完成,择吉日入伙,并宴请附近同宗兄弟进行庆贺。新祠堂虽不及原有的那般堂皇,甚至有点普通,但始终也是所有村民的一个精神依托之处。在祠堂修缮完毕之后,望着日渐残旧的门楼,村民们再次升起了修葺的心。据说这个门楼也曾有过一段典故。在门楼最初修建的时候,请来风水先生选址,风水先生每天都在同一个地方坐着观看,从日出到日落。就这样数个月过去了,村民们也对风水先生的本事起了几分怀疑,风水先生知道后,便怒而拂袖而去。后来村中老人上门赔罪,并询问选址如何,先生便言,从昔日他坐的地方,四角凳的的四个凳脚印,往四面拉开红线,便是门楼的四个角柱所在。老人闻言,回去便听从先生的话,开始建造门楼,从此护佑一方。门楼也似乎有过被夷平的经历,原因为何,老人们也没有细说,我也是幼时钻在老人堆里,隐约听过。随着一些老人的逐渐离世,这也似乎成为了不为人知的秘密。也曾听老人说过,曾经的门楼,是有一个御赐的牌匾,上面写着大概是一个官职的名称,细问是什么,那老人也说还是他年幼的时候的事情,也记得不大清楚,后来,这块御赐的牌匾,也终究在风雨飘零中腐朽殆尽,结束了一个辉煌的时代。至于是腐朽还是失窃,谁也说不清。
门楼终究在村民的团结下,再次恢复完好,也将继续它的使命,护佑着这一方村民。在以往,村中往往是各房事情各房办,一些人也外出务工常年不在家,导致见面不识本村人、见面不知如何称呼的事情时有发生,兄弟情谊也是渐渐的降温。随着时代的进步,逐渐的摒弃了房系的说法,新一代年轻人也正在慢慢地淡化这个陈旧的概念。慢慢开始转变成红白喜事全村人一起操办,结束了以往喜庆场面人员稀疏,白事场面无人参与的尴尬局面。在这个大融合的趋势下,在年轻人的倡议下,普苟崀村拟成立了公益基金会这个公益项目,受到村民的一致好评。并于2018年6月1日正式成立,确定了基金会励学、救困与村容建设三大基本用途,同时举行儿童欢乐活动,让村中留守的老少儿童,感受来自外出务工的年轻人浓浓关切之心。在村民的支持下,普安村公益基金会组建了第一届的管理团队小组,由老中少三个年纪阶段组成,年轻人前瞻性较强,负责出谋划策;中年人执行能力强,能够得到村民的认可,负责将行动落实;老年人则是德高望重,负责统筹兼顾,坐镇后方,各司其职,将这个管理小组慢慢运行起来。现在,村中公益事业也是蓬勃发展,在统筹村中杂乱资金,牵头建设村庄基建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未来,基金会定将继续做好公益事业,把本村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小乡村!立村四百余年,村民数百人,发展的算不上是迅速,甚至还有点缓慢,在历史上,也留下过不少的印记。如今,普苟崀依旧盘踞在这个“回首望月”的地方。这大概也寄托了一些先祖定居此地时,对祖地的一些眷恋。数百年对的发展,终成小具规模的村庄,并在现代化的发展中,涌现大量优越的年轻人,为村庄的发展,定位自我,贡献自我。相信,在未知的未来,古老的普苟崀定会不断向前发展,彰显“回首望月”之气势!来源:转自“甯氏头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