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吕本中诗考北宋洛阳甯子仪

文化   2024-11-22 20:30   广东  

┃ 吕本中出自北宋官宦世家

北宋吕本中,吕本中(1084-1145),初名大中,字居仁,世称东莱先生,祖籍寿州(今安徽寿县),徙居开封(今属河南),遂为开封人。元祐宰相吕公著之曾孙、吕好问之子。幼而敏悟,公著奇爱之。公著薨,宣仁太后及哲宗临奠,诸童稚立庭下,宣仁独进本中,摩其头曰:“孝于亲,忠于君,儿勉焉。” 宋高宗绍兴六年(1136)赐进士出身,官至中书舍人兼权直学士院,以忤秦桧劾罢,提举太平观。尝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有《东莱集》等。

崇宁元年(1102)九月吕本中曾祖吕公著及司马光、范纯仁、韩维、苏辙、范纯礼、苏轼、范祖禹、晁补之、黄庭坚、程颐、秦观等被列为“元佑党人”,同时被列入的甯氏官员包括:邪中甯祖武、邪下甯宗杰、甯凤,及河北路相州甯景,凡被列为元佑党人官员,重者关押,轻者流贬,不许党人子孙留在京师,不许参加科考,而且碑上列名的人一律“永不录用”,子孙永不得为官,皇家子女不得与名单上的元佑诸臣之后通婚。

吕本上父亲吕好问为南宋初东莱郡侯,故此人们又称他为东莱先生,世代官宦之家。祖上吕夷简为仁宗朝宰相,曾祖吕公著为元佑年间宰相,到祖父吕希哲时,恰逢新旧党争激烈,因其入元佑党籍,被贬至宿州。吕氏家族由鼎盛迅速衰败。


┃ 吕本中与甯子仪秦湛李彭皆好友

由吕本中所留诗集之《甲午送甯子仪归洛》《观甯子仪朝奉山堂诸石三绝·其二》探知,其与世居洛阳的甯子仪少年即相知为好友,二人与秦湛(秦观之子)、李彭(苏庠齐名,时称“苏李”)为交往甚密的好友。二人青年时期,同样受到“元佑党籍”影响,仰慕追崇苏门四学士和嵇康品格与才情,迫于时局,只得留念于山水古刹、寄情于香茗字画、古玩奇石。   


┃ 洛阳甯氏与吕本中一族渊缘

由吕本中《甲午送甯子仪归洛》一诗,可以确定当时诗人吕本中在扬州送好友甯子仪回洛阳。

说起吕甯两家渊缘,让将我们将时间回溯到北宋仁宗庆历二(1043)年七月,当时甯瞻(任适)养父任布为枢密副使,史称其为政“无所建明”,但好言事,多次与宰相吕夷简发生争议,“夷简恶之”。为了将任布逐出朝,吕夷简利用任布长子任逊“素狂愚”、喜议朝政的特点,以谏官为诱饵,教唆其上书言事。任逊不知其中有诈“即上书历诋执政大臣,且斥(任)布不才。”任布事先发现了此书,便将奏书藏匿。吕夷简再唆使任逊上书,并揭露其父藏匿奏书之事。于是,任布遭到了仁宗的责问,侍御史鱼周询“也劾奏(任)布不才之甚,其子具知。”任布遂被贬出朝。其不肖之子“尚留京师,望谏官”,却被吕夷简借他事一同驱逐出去。次年吕夷简病重辞世。

北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记载:任公布薨,任适解官持丧如父服,自闻于朝,乞还姓甯氏,自罪纳却任布所奏太常寺太祝之官。有旨许归甯姓,不许纳官,甯瞻与任氏兄弟相持而哭,乃別去。故任、甯世为婚姻,适更名后通籍,贈其父甯直为太常博士(正七品)。终尚书职方员外郎(六品寄禄官)、福建路运判。若子若孙若曾孙数十人,多知名士,遂为洛阳大家。

扩展阅读:《巧合?考北宋洛阳同科进士及第之甯麟甯瞻

欧阳修《与谢舍人绛书》及梅尧臣诗作《任适尉乌程》可知甯瞻(任适)少时与梅圣俞、欧阳修、谢绛、吕澄交往游历甚密皆为好友。甯瞻游历青城山留有诗句“道高轩昊名犹晦,礼绝嵩衡位始尊。”来年,其对佛道之学有一定的研究。


┃ 甯子仪祖上是哪位洛阳甯氏先贤?

由吕本中《观甯子仪朝奉山堂诸石三绝受》可知甯子仪为郞奉郞文散官第二十二阶,又同受“元佑党人”影响,可以确定甯子仪出身洛阳甯氏官宦世家。这便不由地让我联想到北宋洛阳甯氏,北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进士科同科进士的甯瞻(任适)和甯麟。那么,甯子仪祖上是否就这两位先贤中之一呢?   

由吕中本《观甯子仪所蓄维摩寒山拾得唐画歌》可知,甯子仪蓄藏有唐代画作《维摩老》和《寒山拾得》两幅,参考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由甯祖武所撰文由釋宗議八分书《重修三藏鳩摩羅什墖亭記、宋草堂寺舍利亭记》(今鄠县草堂寺),又不禁让人揣测甯子仪是否为被列入“元佑党人”邪中名录甯祖武的后裔?

可惜,年代久远世事淹没,反复在史籍中搜索本文所述诸位北宋甯氏先贤,可惜信息了了,或许有遗漏藏于史海方志,期待有日得之以全其世系彰其懿德以垂今后人吧。

这里将上述北宋甯氏诸先贤于史籍记载信息罗列于下,希望对同志者有所增益吧。


┃ 北宋甯祖武、甯宗杰、甯凤、甯景、甯子仪史籍信息

1.崇宁元年(1102年)九月己未,诏中书省开具元符臣僚章疏姓名如后:邪中甯祖武、邪下甯宗杰、甯凤。

注:南宋高宗皇帝赵构登基,对元祐党人进行平反,改称“元佑忠贤”。而被迫害几十年而耿耿于怀的《元佑党人》后裔,在扬眉吐气之日纷纷为祖先申辩功过,这份由蔡京一手炮制的“奸党”名录成了一种荣耀认证。

2.崇宁三年(1104年)四月甲辰朔,尚书省勘会党人子弟,不问有官无官,并令在外居住,不得擅到阙下。令具逐路责降安置、编管等臣僚姓名下项。除名勒停、编管人:河北路相州的甯景

注:“除名勒停、编管”。宋贬谪官员,轻者送某州居住,稍重为安置,再重为编管或羁管,编管以上即追毁出身以来文字(如,崇宁三年正月,诏三苏集及苏门学士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等集并毁板)。“除名勒停”:停,即无官之意;“编管”:宋代官吏得罪,谪放远方州郡,编入该地户籍,并由地方官吏加以管束,谓之编管,此等刑罚亦有用于一般罪犯者。“羁管”:拘禁管束。   

3.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由甯祖武所撰文由釋宗議八分书《重修三藏鳩摩羅什墖亭記、宋草堂寺舍利亭记》(今陕西鄠县草堂寺)

4.吕本中与甯子仪诗作九首《甲午送甯子仪归洛》《送甯子儀》《就甯子仪求酒》《观子仪朝奉山堂诸石三绝 其一》《观子仪朝奉山堂诸石三绝 其二》《观子仪朝奉山堂诸石三绝 其三》《简子仪二绝 其一》《简子仪二绝 其二》《观甯子仪所蓄维摩寒山拾得唐画歌》


┃ 上述吕本中所作诸诗原文


甲午送甯子仪归洛

宋代  吕本中

异时从公游,颇恨相得晚。同参长芦禅1,共听资福板2。

公今三年病,我亦百事懒。春风广陵城3,笑语有未款4。

嵩阳有归路5,河水渐清暖。岂无一言赠,慰此千里远。

青松老合抱,意不在俗眼。岂如山上苗,共尽白日短。

一身随药囊,万事付茗碗。炉烟袅晴窗,自足了迟缓。

奈何孔文举6,苦思坐客满。更知苏门公7,远效嵇中散8。

舟行傥见念9,此语试三反10。         

 

注:1114甲午北宋徽宗政和四年,时吕本中30岁,甯子仪与其年龄相仿。1127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吕本中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甯子仪即将归乡的不舍与祝福之情。

首句“异时从公游,颇恨相得晚。”点明了诗人与甯子仪相识相交的时间不长,但彼此之间已经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接下来,“同参长芦禅,共听资福板。”描述了两人共同参与禅修、聆听佛法的情景,体现了他们精神上的契合。

“公今三年病,我亦百事懒。”转而表达对甯子仪近期患病的关切,同时也流露出诗人自己在面对生活琐事时的慵懒情绪。接着,“春风广陵城,笑语有未款。”描绘了春风吹拂下的广陵城,以及两人相聚时欢声笑语的画面,充满了温馨与怀念。

“嵩阳有归路,河水渐清暖。”预示着甯子仪即将踏上归途,河水的清澈温暖象征着旅途的顺利与希望。诗人以“岂无一言赠,慰此千里远。”表达了对甯子仪远行的祝福与不舍,希望他能平安抵达目的地。

“青松老合抱,意不在俗眼。”通过描写青松的形象,寓意甯子仪虽身处尘世,但心志高洁,不为世俗所动。接下来,“岂如山上苗,共尽白日短。”将甯子仪比作山上的幼苗,与时间赛跑,强调了珍惜时光的重要性。

“一身随药囊,万事付茗碗。”描绘了甯子仪在旅途中可能面临的疾病与烦恼,诗人希望他能以茶解忧,保持内心的平静。最后,“炉烟袅晴窗,自足了迟缓。”以炉烟袅袅、晴窗明亮的景象,象征甯子仪在宁静中找到了内心的安宁与满足。

“奈何孔文举,苦思坐客满。”借用典故,表达了对甯子仪才华横溢、深思熟虑的赞赏。紧接着,“更知苏门公,远效嵇中散。”进一步赞扬甯子仪的品格与才情,将其比作苏门四学士和嵇康,展现了对甯子仪的极高评价。

“舟行傥见念,此语试三反。”最后,诗人以对甯子仪的思念和祝福结束全诗,希望甯子仪在舟行途中能够想起这段友情,并反复回味这番话语,表达了深厚的情感与期待。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通过对友情、自然景色、人生哲理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甯子仪归乡之旅的深切关怀与美好祝愿。

注释:

1.长芦寺:即长芦崇福禅寺,唐宋文人多慕名到访。始建于南朝位于今南京市六合区长芦街道,历代多有重修。

2.资福板:资福,取福、求福;板,即佛教法器佛版,敲击的声音。佛寺用斋时,敲击佛版以通知寺内僧众居士进膳。

3.广陵城:即扬州城。

4.未款:不能久留。

5.嵩阳:代指洛阳,时洛阳嵩阳书院宋代程朱理学的发源地之一。

6.孔文举:孔融,字文举。“坐上客常满,‌尊中酒不空”典出《‌后汉书·孔融传》述孔融在家中经常宾客盈门来往宾朋甚多,‌酒杯不空,‌欢宴饮酒不断‌以此来表达他的社交能力和对朋友的热情款待。

7.苏门公:苏门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情操昭千秋,皆立身操守也都光明磊落、清廉正直、循理无私,关心国家命运,同情民间疾苦。苏轼门四学士即黄庭坚、张来、晁补之、秦观,苏轼门六君子即黄庭坚、张来、晁补之、秦观、陈师道和李志等六人。时苏门诸人“元佑党人”影响皆被朝廷打压,弟子不得功名入朝不得为官。元佑党人中有记载三位甯氏:甯祖武、甯宗杰、甯凤,还有河北路相州甯显

8.嵇中散:魏晋间的名士嵇康。嵇康因曾作过中散大夫,故世称嵇中散,他是曹魏宗室的女婿,故于当时司马氏的政治集团抱不合作的态度。他虽崇尚老庄,喜言养生服食之事,但富于正义感和反抗性,曾勇敢地抨击虚伪的礼法与附炎趋势之士,最后被司马昭所杀。   

9.傥:即傥若,假如的意思。

10.三反:意多个来回地。


送甯子儀  

宋代 :吕本中

洪波奔放不停尘,万劫茫茫寄此身。

毕竟无人会休去,满堂栝木不能春。

试译:

世事波折与挑战如同洪波奔腾不息,生命在这无尽的苦难中显得渺小而脆弱,仿佛只是暂时寄存于这世间。生命终是不可逆转也终将逝去,如同这满堂的栝木再也无法重现春天的生机。

就甯子仪求酒 

宋代 :吕本中

鼻息咈然君莫惊,饥肠渠自作雷鸣。

须公一勺羔儿酒,伴我夜窗听雨声。

羔儿酒:一种用糯米酿制的酒。泛指美酒。宋.苏轼〈二月三日点灯会客〉诗:“试开云梦羔儿酒,快泻钱塘药玉船。”

深夜独坐窗前,聆听窗外雨声的情景。通过“鼻息咈然”和“饥肠渠自作雷鸣”的描述,生动地展现了诗人的饥饿与疲惫之感。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下,诗人却渴望得到“一勺羔儿酒”,以期在酒香与雨声的陪伴下,获得心灵的慰藉与片刻的宁静。


观甯子仪朝奉山堂诸石三绝 其一   

宋代 :吕本中

个中真味久难忘,但觉人间万事忙。

今日为公留不得,剩分诗思入山堂。

注:朝奉郎,宋属于文散官系列,其品秩为正六品上,相当于唐之朝议郎,文官第十四阶。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该职位被废除,之后成为新寄禄官的一部分,地位相当于原先的后行员外郎、左右司谏等旧寄禄官的职位,后定为文官第二十二阶。

鉴赏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吕本中所作,名为《观甯子仪朝奉山堂诸石三绝(其一)》。诗中蕴含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

“个中真味久难忘”,诗人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深刻体会,这种感受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愈发难以忘怀。这里的“个中”指的是在自然景观中所体验到的独特韵味和情感,强调了个人与自然之间深层次的共鸣。

“但觉人间万事忙”,诗人接着感叹于世俗生活的忙碌与纷扰,似乎与自然界的宁静形成了鲜明对比。这句话反映了诗人对于忙碌尘世的反思,以及对内心平静的向往。

“今日为公留不得”,这里的“公”可以理解为公众或社会,诗人表达了自己无法停下脚步,去享受自然之美,或是追求内心的宁静。这句诗体现了诗人对现实责任的承担,以及在忙碌生活中难以抽身的无奈。

“剩分诗思入山堂”,最后,诗人希望将剩余的情感和思考融入到山堂之中,即通过诗歌来表达对自然的感悟和对生活的思考。这不仅是一种艺术创作的过程,也是诗人寻求心灵寄托的方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世俗生活的反思,以及在忙碌生活中寻找内心平静的努力。诗中的情感丰富,既有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探索,体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邃的思想境界。

       

 

观甯子仪朝奉山堂诸石三绝 其二  

宋代·吕本中

向人怀抱终何有,过眼峥嵘得暂醒。

更唤秦髯与湔祓,为公题作小南屏。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吕本中所作的《观甯子仪朝奉山堂诸石三绝》中的第二首。诗中描绘了诗人面对自然景观时的内心感受和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之情。

“向人怀抱终何有”,诗人以自问的方式表达了对世间情感的思考,似乎在探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是否真的能够达到某种深层次的理解或共鸣。“过眼峥嵘得暂醒”,则描述了短暂的觉醒或顿悟,仿佛是在面对壮丽的自然景象时,心灵得到了片刻的净化和释放。

“更唤秦髯与湔祓”,这里“秦髯”秦湛,字处度,秦观之子,李彭好友。李彭《怀秦处度复用山谷韵》诗:“秦髯昨首长沙路,舍舟东来甘霜兔。”湔祓:jiān fú,意思是洗涤,血洗罪名。诗人希望借助艺术的力量,如同洗涤一般,清除心灵的尘埃,进一步深化对自然美的感悟。“为公题作小南屏”,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想要将这份感悟通过艺术作品记录下来,供后人品味,同时也为这处自然景观命名,赋予其文化意义。

整体而言,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以及通过艺术表达自我情感的追求,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自然与艺术的双重热爱和深刻理解。

注:秦髯:即秦湛,字处度,秦观之子。李彭好友。李彭《怀秦处度复用山谷韵》诗:“秦髯昨首长沙路,舍舟东来甘霜兔。”(《日涉园集》卷五)其《怀秦处度》诗称美秦湛:“淮海紫髯叟,长吟独倚风。”(《日涉园集》卷七) ;也有人也指秦髯即为秦观,因其多须,人号秦髯。参阅秦湛(绍圣元年(1094)秦观被诬,目为元祐党人,追论不已,一贬再贬,一直流放到广东雷州。流放途中,父子失散。宋元符三年(1100),秦观卒于广西藤州,秦湛方从湖南奔丧至藤州,与范元实讳温扶榇北还,因时局不稳,不便还乡,遂停殡于潭州(即今长沙)并守制。在长沙遇到秦观的好友黄庭坚,黄庭坚念及过去的骨肉相交已成枯骨,不禁紧握两个晚辈的手失声痛哭,并坚持赠送二十两银子。崇宁四年(1105),秦湛奉父榇离潭州抵高邮,葬于扬州西山蜀冈祖茔。


观甯子仪朝奉山堂诸石三绝 其三  

宋代·吕本中

知公心似山堂石,误落人间几案间。

今日风光已相负,看朱成碧未能还。

‌看朱成碧:成语"看朱成碧"来源于南朝梁代诗人‌王僧孺的《‌夜愁示诸宾》一诗,具体诗句为:"谁知心眼乱,看朱忽成碧"。这句诗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因内心纷乱、思绪万千,导致视觉出现错觉,将红色(朱)误看为绿色(碧)的情景。‌成语"看朱成碧"因此被用来形容眼睛发花、视觉模糊的状态,或者比喻人因心神恍惚而错认事物。在后世文学作品中,这一成语也常被用来表达相思之苦、心情烦乱等情感。

鉴赏    

这首诗通过比喻和对比手法,展现了诗人对甯子仪朝奉山堂诸石的深刻情感与独特见解。首先,“知公心似山堂石”一句,将甯子仪的心比作山堂中的石头,暗示宁子仪内心坚韧、质朴,如同山石一般不为外界所动。接着,“误落人间几案间”则表达了子仪虽拥有高尚品质,却偶然间落入世俗的视野,未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如同珍贵的山石被放置在几案上,失去了它应有的位置和价值。

“今日风光已相负”一句,进一步强调了子仪与当前社会环境之间的疏离感。这里的“风光”既指社会的潮流与风尚,也暗含了对子仪才华与品德未能得到社会认可的遗憾。诗人感叹于子仪与时代的错位,仿佛他与当下的美好时光已经错过,无法再找回那份属于他的光彩。

最后,“看朱成碧未能还”则是对子仪境遇的深刻同情与感慨。朱与碧,在这里分别代表了红与绿两种颜色,象征着事物的转变或变质。诗人以“看朱成碧”描绘出子仪在世态炎凉中逐渐失去原本的色彩与价值,暗示了子仪在社会中可能遭受的误解、失落乃至被边缘化的命运。而“未能还”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子仪未能恢复其本来面貌的深深惋惜之情。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子仪形象的塑造和对其境遇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其高尚品质与才华未能得到社会正确认识与尊重的深切忧虑与同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理想与现实之间冲突的深刻思考。


简甯子仪二绝 其一  

吕本中〔宋代〕    

只恐老去被花恼,更欲忘忧须酒浇。

何似山堂病居士,闭门高枕过春朝。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自然美景的感慨,以及对饮酒消愁与静心养性的向往。首句“只恐老去被花恼”,表达了诗人对年华易逝的忧虑,担心自己在岁月的流转中被美好事物所困扰,暗含着对青春不再的感慨。次句“更欲忘忧须酒浇”,则展现了诗人试图通过饮酒来排解心中的忧愁,反映了古代文人借酒消愁的传统心态。后两句“何似山堂病居士,闭门高枕过春朝”,诗人转而想象自己成为一位病居士,在山堂中闭门独处,以高枕自适度过春日的美好时光,这既是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也是对远离尘嚣、心灵自由的追求。整首诗情感细腻,意境深远,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生活态度的独特理解和审美情趣。


简甯子仪二绝 其二  

朝代:宋    作者:吕本中

新晴欲上南楼月,柳可藏鵶水蘸墙。

无限客愁芳草里,不知风雨阻斜阳。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新宁静的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深刻感受和内心情感的微妙波动。   

首句“新晴欲上南楼月”,描绘了雨后初晴,诗人意欲登楼赏月的情景。新晴之后的天空格外明亮,空气清新,为赏月提供了绝佳的环境。这里的“南楼”可能象征着高处的观景之地,诗人想要借此远离尘嚣,寻求心灵的宁静与解脱。

次句“柳可藏鸦水蘸墙”,则将视线转向了楼下,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日景象。柳树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能藏住飞过的乌鸦;而清澈的水面倒映着岸边的景物,甚至可以触及墙壁。这一句通过“藏鸦”和“水蘸墙”的细节,展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气息,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深喜爱。

第三句“无限客愁芳草里”,转而表达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在繁茂的芳草之中,隐藏着无尽的离愁别绪。芳草象征着生命力与希望,但同时也可能引发对远方亲友的思念和对自身命运的忧虑。这句诗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相融合,展现了诗人面对外界美好与内心忧愁的交织状态。

最后一句“不知风雨阻斜阳”,以一种淡淡的哀愁收尾。尽管诗人渴望欣赏到夕阳的美景,但突如其来的风雨却可能打断这一美好时刻。这句话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现象的无奈,也隐含了对人生无常、计划往往被意外打乱的感慨。整个画面在宁静与动荡之间徘徊,给人以深思。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邃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内心世界的复杂情感。它不仅是一幅视觉上的画卷,更是一首情感丰富的内心独白,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那份难以言表的思绪与感悟。


观甯子仪所蓄维摩寒山拾得唐画歌  

宋代·吕本中

君不见寒山子,垢面蓬头何所似。

戏拈拄杖唤拾公,似是同游国清寺。   

又不见维摩老,结习已空无可道。

牀头谁是散花人,堕地纷纷不须扫。

呜呼妙处虽在不得言,尚有丹青传百年。

请公着眼落笔前,令我琢句逃幽禅。

异时净社看白莲,莫忘只今香火缘。

很想知道甯子仪所蓄这两幅唐代古画现在哪里,它日若能现世绝对是稀世之品。据个人所知,单论与“合和二仙”相关的存世古画最早也是南宋的,明朝较多,且多因当年日寇入侵流落日本!

鉴赏

诗中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两幅唐画中的场景,一幅为寒山子的形象,另一幅为维摩老的故事。通过“垢面蓬头”、“戏拈拄杖”等描绘,展现了寒山子的朴素与自由;而“结习已空”、“床头谁是散花人”则揭示了维摩老的超脱与智慧。诗中还提到“尚有丹青传百年”,表达了对艺术作品长久流传的感慨。最后,“异时净社看白莲,莫忘只今香火缘”则寄寓了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和对当下缘分的珍惜。整首诗不仅赞美了艺术之美,也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思考。


┃ 附:维摩诘与合和文化   

维摩诘、维摩诘,维摩罗诘、毗摩罗诘、净名、无垢称、金粟如来、净名居士、维摩居士在家的大乘佛教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这位大菩萨早已成佛,他才智超群,享尽人间富贵,又擅论佛法,深得佛祖尊重,也是诗人王维心中的楷模。

维摩诘是个富有的居士,佛学修养很高,连很多菩萨都来向他请教问法。“菩萨曾问过维摩诘:‘你既是一位大菩萨,却又拖家带眷,怎会自在呢?’维摩诘回答:‘我母为智慧,我父度众生,我妻是从修行中得到的法喜。女儿代表慈悲心,儿子代表善心。我有家,但以佛性为屋舍。我的弟子就是一切众生,我的朋友是各种不同的修行法门,就连在我周围献艺的美女,也是四种摄化众生的方便。’”    

维摩诘即便有妻有子过世俗生活,他也能无垢相称,自得解脱。

唐朝大诗人王维,字摩诘,便源于此。他本人更号“诗佛”。         

 

千百年来,“和合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合二仙”,是隋唐之时的天台山名僧寒山、拾得。清代,雍正皇帝正式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寒山与拾得为中国唐代高僧,举止多奇特,被誉为文殊、普贤两位菩萨的化身。一般常见的是寒山握卷、拾得持帚之姿。“和合文化”在日本影响深远,也对当年美国的嘻皮士有一定的影响。         

 

寒山与拾得均是唐代贞观年间的著名诗僧。寒山长住于浙江天台山寒岩幽窟中,因其姓氏不详,故以“寒山”称之,又称寒山子或贫子。拾得传说十岁时被弃于路旁,为天台山国清寺丰干禅师拾来,此后一直留在国清寺中为僧,故名“拾得”。


人问寒山道  

唐朝·寒山

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

夏天冰未释,日出雾朦胧。

似我何由届,与君心不同。

君心若似我,还得到其中。   

2024年11月22日 甯星锋

 

来源:作者原创授权

  

 

   

甯氏源流
传承甯氏文化 弘扬甯氏正能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