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甯氏村——化州宝山甘垌
文化
2024-11-11 18:00
广东
甘垌是我家。甘垌地处广东西南部,属化州市管辖,位于化州市北部,与广西北流市石窝镇的华东隔河相望,同岭相背,同饮一江水,同烧一山柴,同逛一个华东圩。以前两地(两广)来往,是淌水过河,极为不便;1987年,两广共建了一座水泥石拱桥,才连接两岸(两广),成为一个整体,两地除了户籍不同,其余没有什么差别。甘垌村名源于何时?已无从查考,只知道从小孩儿记事起便是这个名字,甘垌村处于化州市最北部的偏远山区,距离化州城区百余公里,距离广西玉林、北流也有近百公里,交通闭塞,出入不便,经济较为落后。但这里却是青山环抱,江水相伴;这里春暖山花香,夏热河中游,秋风起稻浪,冬冷野果甜;这里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如诗如画;在蓝天白云下,鸟翔鱼跃六畜旺;在鸟语花香中,人勤地灵五谷丰。
宝山是老家。相距甘垌才几公里,翻过一座山便到了。从小就知道,我们是从宝山搬迁过来的,宝山之前是从广西陆川沙坡迁来,是甯凤山公后裔。始祖甯三公,讳兴,字龙泉,号凤山,于明朝迁居至陆川县沙坡镇榕江堡周村创业,耕读传家。清朝康熙至乾隆年间,七世祖镇升公搬迁到沙坡镇塘表岭繁衍生息,开枝散叶;十世祖超光公在这里出生长大。据传超光公以屠宰为业,闻鸡而作,诚信经营,童叟无欺,勤勉持家,成年娶化州白梅樟平陆氏为妻,婚后夫妻恩爱,相敬如宾。但天有不测之风云,超光公不幸于32岁英年早逝,留下陆氏祖婆一子二女,年轻守寡,生活可谓艰辛。幸得素有让梨友爱的娘家兄弟,拼弃嫁出无复的旧俗,把祖婆母儿女接回娘家,一起二十余载,若同一家;男婚女嫁,无彼此差异。期间,祖婆把超光祖生前积攒的资金,委托诸兄代权置授宝山田产二十余石,并建祖屋一座,到兄弟年长,人口众多分家时,祖婆才携子熙宗回宝山安居乐业。 祖婆去世后,方从族谱(外侄和姻戚两篇祭文)记载中得知:陆氏祖婆从小娴针线,勤纺织,兄弟姐妹亲密不拘,一起玩耍,一起读书,懂礼貌,明情理,贤惠聪明,深得众人喜爱。重回娘家后,勤恳俭朴,性情温惋和善,喜怒哀乐不形于色,把娘家内的大小事务管理得整整有条,一生坚持执着,守孀抚子,创家兴业。后携子回到宝山,开创家业,蒸蒸日上,后代蔚起。十一世祖熙宗公,三岁随母在舅父家长大,深受陆家良好家风的熏陶,牢记母亲的教诲,勤学苦练,饱读诗书,获捐国学生。妣覃氏祖婆回到宝山,生耀璋、耀瑚二子,两人从小受父影响,勤耕读文,耀璋祖获清赠儒林郎。文人出身,以德处世,以善做人,热心乡事,深得乡邻对甯家的拥护和敬重,为我们甯族人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和谐的环境。
十三世祖祖仁公,号善初,自幼聪慧志大,过目不忘,在校品学兼优,满腹经伦,二十二岁,郁林(玉林)县试第一,首补贡生,被委任到广东合浦任典史永平司。1911年,辛亥革命,改朝换代,辞官归里。民国初期,受郁林夏州长之聘,担任郁林直辖州司法兼典狱。后夏州长缷任,便弃官从商,在北流开设典当行,并任北流保商团董事。时世逐渐安定,又在郁林集股成办烟酒专卖公司。此时把做官营商积攒的资金,购置甘垌田产贰佰余石,旱地及山岭,并做好祖屋两座。让宝山部份兄弟叔侄分迁至甘垌,开创甘垌甯氏新纪元。为了确保自家兄弟在甘垌安居乐业,善初公抽出田产的小部份,分给四兄弟作为自耕田地,解决生计;其余自家人可优先按需租田,但要按田交租。这样可避免涨租和收回租田风险,保证有田耕种,有效解决家族耕地问题;新建两座祖屋,合理分配给四兄弟,让兄弟叔侄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保证了甯氏家族在甘垌开族先决条件。这样,不但培养甯家勤奋俭朴,自食其力,克苦耐劳,团结合作的良好家风;也有效地预防不学无术,练精学懒的不良习气,杜绝好逸恶劳的败家风险。解放土改划分阶级成份时,甘垌甯家绝大部分都是贫下中农,青一色的朴实农民,这也充分体现善初公祖的用心良苦和卓越远见。自家人耕不了的田,便租给他人耕种,租田收取所得租金,作为治安防卫、兴修水利、创办学校、修桥铺路、修建宗祠等公益事业,号召族人修建陆川沙坡榕江《宾兴小学》和《化州学舍》。开设私塾学堂,是甘垌甯氏家族第一要事。聘请优秀先生执教,不分男女,从三四岁便开始读书启蒙,培养良好道德修养,从小知书识理,养成刻苦耐劳,勤奋好学的习惯。在这里成长的甯家子弟,在家勤耕力作,外出奋发图强。不同的年代,涌现出许多优秀儿女,成功的甯家后代。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生的孩子,大都能读写简单书信、记帐计数。家庭条件稍好的,读到初中、高中、大学。抗战期间,复庸叔公高中毕业便被公费保送到美国学习飞机修理,学成归国后任飞机修理厂科长、厂长,为抗日空军立下汗马功劳;另有三位叔(家成第九期、培贞十七期、家志十八期)毕业黄埔军校分校,同时也有初中、高中毕业入伍参加抗日战争,保家卫国的。之后,真庸、日庸两位叔公和几位姑婆在高中、大学期间,投身革命,以不同方式、不同身份参加革命工作,同日本、国民党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掩护共产党干部和革命师生脱险,发展先进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扩大革命队伍;解放后,他们在不同的领导岗位上继续建功立业,参加新中国的建设。解放后,宝山、甘垌甯家族人,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在不同时期,不同岗位,完成不同的工作,许多人和事都得到了各级政府的肯定,成为佳话和新闻,特别在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七十年代,发动群众上山垦荒一百多亩,种茶制茶,成为当时湛江地区村办茶场的典型,登上《南方日报》头版,多次受邀出席县、地区的先进大会介绍创业经验。改革开放前,由于各种原因,人才断层。1977年恢复高考,甯活义考上中山大学,毕业后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工作,一石激起千层浪,甯活义在学业与事业上取得的成就,大大激励了村里后生的求学热情,从村中掀起一阵耕读传家的风气。之后,读书谋出路成为宝山、甘垌甯家儿女的潮流和追求,中专生、大学生像雨后春笋,蓬勃发展,不断涌现。
改革开放,带来了大好机遇,我们同全国各地一样,不忘先祖的初心,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走出山村,面向世界,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经过多年努力拼搏,甯家儿女在外安家立业,落地生根,繁衍后代。有的用智慧的商业头脑,创造家业千百万;有的在领导岗位上,爱岗敬业,服务社会;有的以崇高的医德、妙手回春的医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有的以渊博的学识,教书育人,桃李满园,芬芳天下;有的艰苦奋斗,辛劳在平凡的岗位上,少了奔波,多了安稳。为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复兴和自己的幸福努力奋斗,共圆中国梦!宝山、甘垌甯氏没有大官豪富,大多是平平凡凡,可大家牢记根在宝山、甘垌,源在祖屋。自2010年开始,族人捐资出力,把甘垌传统的四合院祖屋修缮装点一新,重现祖屋的百年风彩,被传为佳话。甯家大屋得到新闻媒体关注,广东珠江台“每日关注”栏目现场采访拍摄直播,详细介绍甯氏家族在甘垌的发展;《茂名日报》专版报道,成为网红打咖之地,引起各级政府关注和各地民众到访参观。家族的团结,决定家族的命运,岁月磨砺人生,智慧改变环境。甯家儿女顺应潮流,与时俱进,在建设新农村号召中,2016年,在祖屋旁边,拆旧建新,既节省用地,又依傍祖屋,大家集资一千多万元,建起两幢八层32套的电梯房,花园配套,专人管理,整洁华美,重新组成一个大家庭。这是家族集体智慧,众人拾柴力量,团结合作的成果。让传统祖屋与新式楼房重新组合,是世纪两端的连接,是甯氏家族智慧的延续。旧屋新楼一展清风,是甯家独特的美好家园,成为茂名化州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新创举。纵观家族发展历程,从1838年十世陆氏祖婆携子熙宗公进住宝山开基以来的180多年历程,家族随国家经历了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进京、辛亥革命、军阀割据、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百年战乱。甯氏家族能在众多势大的族姓中立足,又经历建国以来的七十多年的变革走到今天,真的感叹不容易,真可谓是在狭缝中求生存,在大风大浪中谋发展。2019年重修陆川沙坡《凤山甯公祠》时,宝山、甘垌人口已达825人参与捐款。另外,截止2020年5月,大专学历以上人数为130人(大专63人,本科74人,研究生2人,留学美国1人),其中男67人,女63人。女生中,有52个外嫁女,11个娶回媳妇,这也体现甯家读书育人一视同仁,不分男女的优良传统。历代甯家女孩都接受良好的教育,她们知书识礼,勤恳俭朴,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有跪乳反哺美德,她们不忘娘家的养育之恩,带着甯家的优良传统和良好家风,生儿育女,深得夫家的尊重和社会的赞誉,成为甯家一道靓丽的风景。忆往昔,看今朝!时代不断变化,环境不断变异;改革开放,大部分族人外出创业,迁居各地,小孩儿变大人,大人的变成老人,相逢不相识,相见不知名。为了维系家族的亲情团结,近年来,每年正月初三,大家便暂停探亲访友,集中相聚于甯家大屋,欢聚一堂,共话家常,好不热闹。大家相互交流,凝聚亲情,怀着感恩心情,缅怀前人创业的艰辛。每次相聚,都会邀请十世陆氏祖婆娘家后人前来作客,相聚共庆,不忘陆家的恩情,真正体现甯、陆一家亲。期盼甯家的优良传统、良好的家风和对陆家的感恩之情,能代代延续下去,绵延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