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关注 「毓华读书」,终身陪伴读书
坚持输出超过365天,认知觉醒、读书写作!
转载请联系授权(ID:huaread01)
是不是你发现身边的朋友或者同学朋友圈晒的不是买房了就是买什么豪车了?
是不是去小红书,发现给你推荐的话题有“27岁终于喜提保时捷”之类的?
然后我们就会反观自己,无房无车无对象,还工资低,当然总要占一样好的吧
其实你是陷入了一种认知偏差——幸存者偏差
可能不少读者朋友对这个概念不太熟悉,先给你解释一下这个概念。
01
什么是幸存者偏差?
幸存者偏差是一种认知偏差,它发生在我们只观察到生存下来的人或事物,而忽略了那些由于某种原因未能存活或成功的个体。
这种偏差会导致我们对事物的真实情况产生误解,因为我们只看到了“幸存者”,而忽略了整体的“失败者”。
在职业发展中,我们往往听到那些成功人士的励志故事,却很少听到那些在奋斗中未能成功的人的心路历程。
这样的观念可能使人误以为成功只需要努力就足够,而忽略了运气和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这个不起眼的心理现象,如同一面扭曲的镜子,让我们看到的只是成功者的辉煌,而忽略了那些未能闯过命运关卡的人们。
幸存者偏差是一个影响我们观念和决策的潜在偏差。
所以非常很有必要了解并警惕它的存在,有助于我们更客观地看待事物,更理智地制定个人和职业目标。
02
在现在的很多短视频还是长视频平台上,人们往往更容易被引人注目的成功故事吸引。
成功者的生活和经历更容易引发共鸣,因此想要获取流量的平台更愿意报道这些成功者。
这种关注的偏移导致了人们对于那些在努力过程中可能面临过失败或者尚未取得巨大成功的人的忽视。
这种焦点偏移在一定程度上制造了一种错觉,让人误以为成功是唯一值得关注的标志。
现在的社会文化逐渐变得扭曲,容易误导年轻人或者青少年群体将成功者视为典范,他们的成就被放大并成为社会价值的象征。
在这种文化影响下,人们更容易被社会标准所左右,过度追求成功,而忽略了每个人独特的成长过程。
这种社会标准的塑造使得失败或普通的经历被贴上负面标签,使得那些正在奋斗、付出努力但尚未大获成功的人感到被边缘化。
个体心理上存在对积极正面事物的偏好,这使得人们更愿意接受那些成功者的故事。
成功故事通常带有激励性,能够给人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
相比之下,失败者的故事可能会引发一些负面情绪,使人们望而却步。
这种心理上的压力导致人们更倾向于回避那些充满挫折和曲折的故事,从而加深了对于成功者的过度关注。
当社会对成功者进行高度推崇时,人们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可能感受到更大的竞争压力。
社会的竞争性文化使得人们更注重结果而非过程,更注重成就而非努力。
在这种压力下,个体可能会选择避免失败的可能性,而更加倾向于追求看似更容易获得成功的路径。
这样的心理倾向使人们更容易追逐那些已经成功的典范,而对于那些仍在奋斗中的人视而不见。
03
很重要的一个点,就是明确个人目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愿望,而将这些愿望具体化、量化,定义为明确的目标,可以为我们提供清晰的前进方向。
这些目标可以是短期的,也可以是更为长远的,但关键在于让它们具体而明确。
目标虽好,但缺乏实际的行动计划就是在纸上谈兵。
将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并为每一个小目标设计切实可行的计划,有助于我们有序地推进,避免陷入目标模糊的困境。
当然你要给自己成功留够时间,保持足够的耐心,很多人的心理都是急于求成的,想在一个月看到效果,那最终就是自我放弃。
最后还会抱怨某个课程或者某种方法不好。
因为成功需要时间,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
培养自律的能力,保持对目标的执着,并具备足够的耐心,这样在面对种种挫折和困难时,我们能够更加坚韧地前行。
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改进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最近一直在看俞敏洪的创业故事,在他被董事会踢出的时候,依旧在学习企业管理等书籍来解决问题。
这不仅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有对自己不断进行反思和调整。
每一次经历都是一堂宝贵的学习课程,而对失败的理解常常是通向成功的桥梁。
建立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同样是成功之道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对待成功与失败都以平和的心态,抱着对生活的热爱,能够更好地面对前行中的各种挑战。
—END—
作者简介:毓华,一名终身读书人,坚持365天写作,未来七年将持续日更1000天,阅读1000本书,钟灵毓秀,腹有诗书气自华,毓华陪伴你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