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关注 「毓华读书」,终身陪伴读书
坚持输出超过365天,认知觉醒、读书写作!
转载请联系授权(ID:huaread01)
知识付费别停留在知识层次,一定是为了提高我们的认知和圈子!
当我们分清楚"认知"和"知识"的区别,就开始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的开始。
当初学者开始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的时候,总觉得自己手里自由碎片化的信息。
在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复杂情况的时候,显得很无力。
既想迫切地想提高,又对自己学习方法和目前的能力很无力。
所以他们开始陷入一种使用掌握学术知识的方法去学习别人的认知体系:全面掌握或者照搬全部认知体系。
这样的方式去学习,结果很可能是看不到自己的提升,然后放弃这种学习,转而去学习其他人的认知体系。
这儿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非常在意学习知识和形式上的完整性。
就像读一本书一样,我不要求自己要以怎么样的形式去读完这本书,做笔记、整理重点、画思维导图等等。
这些流程做完,是简单的让自己学习上有成就感,而忽略了读书真正地寻找让自己有触动的部分。
即使这个触动点很小,对你有帮助,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非常大。
而作者在书中将的那些知识确实有用,但是这种知识体系和框架对你的帮助又有多大呢?
可能有人觉得这种方法简直就是低效率的,我明明有完整的认知体系可以去思考,为什么只寻找几个碎片化的触动点呢?
那背后的道理很简单,因为人的能力是螺旋上升的,无法实现跨越式成长。
我们在我们能力的基础上一点点地精进,这一点点精进的区域就是舒适区边缘。
处于舒适的舒适区和困难的拉伸区的中间。
认知也是同样的道理,在认知圈的周围,我们更容易获得关联和触动。
如果对我们的认知有帮助,但是需求太远,不适合当下你的认知水平,那你就进入了学习的困难区。
总结下来就是:
01、寻找和自己的相匹配适应差不多的认知体系,也不需要好高骛远地追求多厉害的认知。
02、无法接受别人全盘的认知体系,就从这些体系中寻找最能够触动自己的、和自己需求最近的知识点。
这样慢慢积累下来的触动知识碎片,它会慢慢地成为你的一部分。
慢慢碎片与碎片之间构织出一个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
这样我们再去理解体系的本质,就会明白:
体系的本质就是用自己的视角和思考将一些零散的、独立的知识、概念或者观点整合为应对这个世界的方法和技巧。
从已知的内容变成可用的东西这是一个的过程。
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大小的认知圈,高手大牛们的认知体系更加庞大。
他们用独特的关注点不断收集触动自己的观点,而且他们学习效率很高。
打造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就是不断地去寻找各种庞大体系中触动自己的点,然后拼接成自己的认知网络。
我来详细说说"触动学习法"。
我们使用通过自身情绪或者潜意识获得触动的点,让自己处于舒适区边缘,高效学习的方法。
我第一次接触是从认知觉醒书中了解到,快速建立个人认知体系,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我以前读书也是这样,是看完整的书,做笔记写一本书的读后感。
但是获得的书的知识点,在过一段时间之后,变得模糊,甚至忘记读了这本书。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种感受?
今年我刚开始去做进行日复盘、周复盘、月复盘。
但是我们需要意识到复盘不是流水账,每天记录发生的事情,这种复盘还停留在对自己行为认识的表面。
复盘就是留意每天发生的事情对自己的触动,记录这些感受对自身和心理的改变。
或许这种触动是一个启发,也是一种坏的体验,都需要分析背后的奇妙改变。
但是仅仅触动是不够的......
因为不是所有的触动对你就是有效的。
就像你看短视频中很多有触动的视频,你会选择收藏起来。
等你放下手机的时候,或许已经忘记了这个触动对你真正的改变。
书中着重画了横线让自己触动的点,仅仅停在了纸面上,这种触动就是一种"伪触动"。
对你出现了触动,这个时候就是需要行动将触动变成自己的东西。
比如可以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述触动的新知识。
这会让你在原有的知识体系上做出反应,积极思考。
类似一些博主分享的点:用语言、文字表达方式输出,输出的载体就是视频和公众号文章。
经常输出的人成长速度是非常快的,他们总是在不断地建立关联来扩大自己的认知体系。
或者是判断是不是转化成自己的东西的时候,需要的时候是否能够提取出来。
如果你自己调动不了这种知识,那么就是一种"伪触动"。
我们总说学以致用,自己所触动的点是否生活中经常练习,因为实践就是让你强化关联的最好的办法。
学习不仅仅是停留在学到了什么知识,而是为了让自己发生改变。
现在我们所能了解到的学习成长,其实殊途同归:舒适区边缘成长,一点点地进步。
—END—
作者简介:毓华,一名终身读书人,坚持365天写作,未来七年将持续日更1000天,阅读1000本书,钟灵毓秀,腹有诗书气自华,毓华陪伴你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