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促进中国的日本研究与世界各国的日本研究之间的交流与互鉴,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与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浙江工商大学东方语言与哲学学院·东亚研究院合作,邀请并资助了分别就读于上述三所院校的博士生倪枭泽先生、章晓强先生和许芸蕾女士前往印度尼西亚的日惹,参加美国亚洲研究协会亚洲区2024年年会(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in-Asia Conference 2024)。三位青年学者回国后均发表了参会感想,我们将在本公众号中陆续发布,欢迎阅读和收藏。
本期发表许芸蕾女士的文章:《千面亚洲:历史、文化与邂逅》。
千面亚洲:历史、文化与邂逅
许芸蕾
浙江工商大学
东方语言与哲学学院博士生
01
AAS-in-Aisa Conference 2024 概况
2024年7月9日至11日,受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北京日本文化中心的资助,笔者参加了在印度尼西亚日惹加查马达大学举办的“AAS亚洲研究协会年会(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in-Asia Conference 2024)”。本次年会的主题是“全球亚洲:潜藏的历史、显著的影响(Global Asias : Latent Histories, Manifest Impacts)”。“全球亚洲”为探索古今亚洲地区及其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复杂性和流动性提供了新的方法论视角。
今年学会的学科主题多样、覆盖面广,涵盖历史、文学、宗教、法律、政治、经济、性别、考古学、语言学、社会学、媒体和环境等领域。本次学会的平行会议按照区域可以分为东亚与内亚、东南亚、南亚、东北亚、东亚、跨地区与跨境六大类。近400个平行会议,汇聚了逾千名全球学者,共同探讨亚洲研究。借此机会,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亚洲学术前沿,亦能与专家学者、青年研究者们共同交流探讨相关领域的研究。此次同行的还有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贺平教授、复旦大学博士生倪枭泽和南开大学博士生章晓强。
图1 参会合影(贺平教授 摄)
02
重点关注议题
(一)东亚佛教文化研究
会议召开期间,笔者一共参加了八个平行会议。7月9日上午参加的第一场平行会议主题是“近代东亚的生活、情感和信仰(960—1912)”(The Lives, Emotions, and Beliefs of Early Modern East Asia),四位发言者都来自中国人民大学,议题包括阿育王信仰、女性与新儒学、明蒙关系、淮海词人。由孟瑜老师带来的“论山东灵岩寺北宋阿育王浮雕——兼论阿育王叙事在中国的形成与演变”,其在廖苾雅等人的研究基础上,从多语言文本角度对灵岩寺37幅浮雕进行了深入研究,侧重阿育王信仰在中国语境中的独特叙事,特别关注汉族地区阿育王信仰的形成过程。
笔者关注这一议题是因为阿育王信仰从浙东地区传入日本,10世纪日本天台宗僧日延将吴越王赐予的阿育王塔带回日本,对日本镰仓以后的金铜宝箧印塔产生了影响。不仅如此,五代以后,以浙江宁波阿育王寺为中心,阿育王塔图像通过宋商、入宋僧传入日本,亦对日本石造塔影响深远。会后,在和孟瑜老师交流的过程中,得知其“阿育王塔”相关新作即将见刊,期待早日拜读。
本次学会中虽未设有东亚佛教文化研究会议,但散落在各大平行会议中的相关研究亦相当丰富,就东亚佛教的寺庙、僧侣、宗派、经文、信仰、仪式等均有涉略,如明代四川省剑阁县觉苑寺的壁画及其构建的仪式空间研究、玄应《一切经音义》的文本传播研究、清代佛教发展图景研究等。
(二)数字人文相关研究
7月12日上午,笔者参加了“数据库建设与历史研究”(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Knowledge Bases and Historical Research)这一平行会议,共三个议题。首先由释惠敏教授就“清代佛教发展图景:深入探究‘中国佛寺志人物传记数据库’”这一话题进行了阐述,介绍了“中国佛教寺庙志数位典藏”和“佛寺志人物传记文本脉络分析系统”两个佛教文献数据库,以僧侣与官员互动为中心对清代佛教人物交往频率与活动空间分布进行了深入分析,论证了清代佛教的发展趋势。会后和释惠敏教授交流的过程中,得知其为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的主任委员,惊喜之余又激动万分,只因迈入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史研究领域以来一直高频使用CBETA数据库。
随后,Luca Gabbiani教授分享了“数字人文与中国晚清法律史”(Digital Humanities and Chinese Late Imperial Legal History),运用清朝立法文本资源数字化方法重建清朝刑事立法过程。陈熙远教授团队带来了“清代档案与数位人文研究——以官方查办民间教门为核心”,从清代民间宗教教派档案研究,数据语义建模、TEl标记和本体构建,OCR技术与人工智能快速应用三方面展开论述了其清代官方文件档案数据库的建构和研究。
虽然“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这一说法早在20世纪末就被提出,但近年仍是国内的热门研究领域。数字人文通过数据可视化技术,不仅为研究者快速地收集处理资料提供了工具,也提供了跨学科研究视角,更推动了研究方法的创新。当然,数据库只是手段和工具,透过数字人文,如何转化历史研究视角、利用数据库更好地服务于人文研究是青年研究者需要继续思考的问题。
(三)其他平行会议
一篇感想自不能言尽AAS会议涉略范围之广,若有兴趣,大家可登陆官网进行相关议题的查阅。此部分简单概述笔者参加的其他会议:一是中国的诗词研究,如郭文怡的“微尘之痛:淮海词人群的战乱书写”、Annie L Ren的“纳兰性德的边疆诗”等研究;二是中国的绘画研究,如Zhan Qian的“重读《墨兰图》:北京故宫赵孟坚藏画个案研究”、Cai Tiantian的“心境揭秘:沈铨《文人望月图》的隐喻深度与绘画特色”等研究;三是数字馆藏和社区档案:亚洲现代濒危档案项目(Digital Collections and Community Archives: The Modern Endangered Archives Program across Asia)圆桌会议,该项目(MEAP)隶属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图书馆,已资助了54个国家的114个项目,记录和数字化濒危文化遗产藏品,会议汇集了其中五个项目的领导者和贡献者,介绍他们在亚洲各地数字化的成果。除平行会议外,主办方还在礼堂开设了书展,值得一览。
图2 图书展览
03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特别会议
期间,笔者参加了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特别会议“合作还是灭亡:人际网络如何助您成为区域研究者——以日本研究为例”。会议上,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友常勉教授、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Andrej Bekes教授、泰国国立法政大学Kitti Prasirtsuk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Thang Leng Leng副教授,分别就自己在日本研究领域的经验,为青年学者提供了丰富的建议。四位教授都是该领域的专家,他们分享了自身的日本研究职业生涯,强调了建立和维护人际网络对于参加学术会议、发表论文、申请课题、跨学科合作等学术发展阶段的重要性,鼓励青年研究者积极参与JSA-ASEAN、JSAT、EAJS等国际学术会议以及各类国际工作坊。
图3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特别会议
除了会议中遇到的各位专家学者,本次在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特别小组中邂逅了来自泰国、越南、韩国等国的青年研究者们,大家相识于破冰大会、偶遇于平行会议,三日会议时间,我们分享研究内容、讨论前沿话题、倾听收获碰撞、见证彼此成长、相约来年AAS。每一次的国际学会,有人是初见,有人是再会,亦有人是老友重逢,互相交流学习,不断构筑自身人际网络,助力跨区域、跨文化、跨学科研究。
图4 与青年研究者们
04
结语
相遇在印尼,邂逅于AAS。感谢日本国际交流基金所有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感恩此次相会的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和青年研究者们。2024年亚洲学会,不仅是一场充满热带风情的盛会,更是一次思想火花的激情碰撞、一场智慧席卷的盛宴、一场亚洲多元文化的展示。尽管在众多平行会议中,未见自身研究领域的相关研究,面对这样的“缺席”,或许更应视为一种机遇、一个具有开拓潜力的领域。最后,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在诸如AAS、EAJS这样的国际学术平台上,分享自身研究成果。
往期链接
中国青年学者参加 “美国亚洲研究协会(AAS)亚洲区2024年年会” 参会感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