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鞍华、西川美和、杨荔钠和她们“走过的路”|论坛

文化   2024-07-15 16:30   中国香港  

“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被称为一个男人……”六十多年前,鲍勃·迪伦在《答案在风中飘》中唱道。如今,我们也应该问,一个女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被人承认?尤其,当她还是一位导演。

电影的百年历史中,女性创作者虽然不是主流,却并不罕见,遗憾的是她们的名字往往被淹没。

借助这次西川美和导演来华放映交流,我们特别邀请到中国香港的许鞍华导演和内地的杨荔钠导演进行对谈,她们将以“走过的路”为主题,畅谈自己创作道路的坚持、迷茫和信念。


许鞍华导演在香港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在英国进修电影,回港后进入彼时方兴未艾的电视业,并很快成长为香港电影新浪潮的旗手,几十年的创作足迹覆盖两岸三地,见证了华语电影的半部历史。

西川美和是当代日本影坛重要的创作者,与文学的渊源很深,她原本在早稻田大学文学系学习美术史,阴差阳错进入电影行业工作。但她在成为职业导演后也从未放弃写作,不但亲自撰写电影剧本,其不少小说都入围了日本重要的文学奖项。

杨荔钠则是鲜少同时坚持纪录片和剧情片创作的导演。她早年学习舞蹈,曾是话剧团的演员,后来成为纪录片导演,拍出了内地第一部DV纪录片《老头》。在此后的二十多年中,她从来没有停止过纪录片的拍摄。她的“女性三部曲”——《春梦》《春潮》《妈妈!》为中国当下女性电影创作的探索提供了宝贵经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家庭走向社会

西川美和师承是枝裕和,也曾经是森田芳光、诹访敦彦的助理导演。延续和继承了前人的电影观照,她将家庭作为自己核心的创作母题。


但西川没有止步于构建所谓温馨的家庭神话,而是有着自己独特和富有层次的观察。在其第一部电影长片《蛇草莓》中,西川就尖锐地展现了看似和谐的中产家庭背后的危机与不堪。


西川美和
《蛇草莓》剧照

无独有偶,许鞍华拍摄的第一部电影,讲述的也是一起家庭伦理血案。

而不论是她早年带有自传体性质的作品《客途秋恨》,将个人与时代命运紧密结合的《去日苦多》,还是中年之后拍摄的《女人,四十》《男人四十》等影片,家庭也都是她很关心的场域。

许鞍华《女人,四十》剧照


纪录片首作《老头》完成后,杨荔钠将镜头对准了自己的家人,她在《家庭录像带》中完成了一次对自己和家人的追问,试图揭开隐藏在家人心中的秘密,但也达成一种难得的理解。这部作品算得上是中国“私影像”的先驱之作,也让杨荔钠成长为一位真正自觉的纪录片创作者。


而她后来的剧情片《春潮》《妈妈!》等作品也依然延续着她对家庭的敏锐观察,将中国式母女的复杂性真诚地表现出来。

杨荔钠《春潮》剧照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三位导演的生活环境并不相同,她们却都敏锐地捕捉到照护这一被家庭私域遮蔽的社会问题。

《女人,四十》《蛇草莓》《妈妈!》三部作品都涉及阿尔茨海默症,她们不但探讨女性在家庭照护中付出的隐形劳动,更将这一病症看作某种历史问题的症候,引发更深远的思考。

在一般的偏见中,女性创作者总是囿于对恋爱婚姻家庭的探索,鲜少触碰宏大的社会议题。尽管宏大从来不意味着高级,琐屑也不意味着简单,许鞍华、西川美和与杨荔钠的创作还是有力地反驳了这一点。

在三人的诸多创作中,直接介入社会现场的作品有之,通过小人物的遭遇呈现社会结构性问题的作品有之,以家庭问题折射历史悲剧的作品有之……这些电影既有工业系统内的商业类型片,也有独立制作的艺术片,几乎涵盖了东亚社会的方方面面,让人看到了女性作者的多样性和潜能。

💃骨子里的女性主义

在许鞍华入行的年代,女性主义远不像今天这般深入大众流行话语,她甚至不曾以此自居。但综观其创作,许鞍华虽没有轰轰烈烈的性别宣言,但骨子里的女性视角却不容抹杀。她真诚地用镜头书写一部视角独特的影像历史,既关乎大时代,也关乎平凡日常。

在她最负盛名的作品《女人,四十》中,许鞍华以再平凡不过的女性阿娥为主角,但书写的是平民女性的个人史诗:阿娥的经历是千万中年女性生活的缩影,许鞍华让日常生活里因为司空见惯而被遮蔽和遗忘的东西被人看见。

在香港这样一个现代化的城市里,传统的中国人伦正在衰退,阿娥家庭的遭遇和代际之间的冲突也是由此而来。但许鞍华没有拔高女性命运的悲苦,也没有渲染女性生活的传奇,只是冷静克制地记录。

此后,许鞍华陆续拍摄了《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桃姐》《明月几时有》等涉及和表现中老年女性的作品。

这些作品将这个年龄段的女性从“刻板印象”中解放出来,在这些电影里,她们不仅仅是母亲,也是具有欲望和生命力的复杂个体。尽管可能有各种各样的性格缺陷,但不乏可爱和令人动容的闪光点。

《女人,四十》

杨荔钠也是一位将目光投向中老年女性的作者,其第一部剧情长片《春梦》大胆直接地表达了中年女性的欲望,将一个在中国社会相对禁忌的话题放在台面上展现。

而此后,她又在《春潮》里解构了母爱,将中国式母女关系的残酷呈现出来,让人有一种窒息般的观影感受,却又不得不佩服其对生活的洞察力。

但杨荔钠并非仅有“叛逆”的一面,她的温柔和细腻,同样在其作品中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在近作《妈妈!》中,杨荔钠就呈现了母爱的另外一面,当即将走向生命终点的80多岁的母亲必须肩负起照料60多岁患病的女儿时,她身上所迸发的潜能超出常人的想象……

杨荔钠镜头中的女性从来不是理想化的,但你却很容易认同甚至代入她们,因为某种程度上,我们每一个人的家庭中都有类似的女性。

《妈妈!》

西川美和的作品乍看上去很少直接表现性别问题,她的主角往往也是男性,但她的作品却又鲜明地呈现出一种男性作者不具备的视角和问题意识。她发现了潜藏在日本社会的父权制幽灵,并指出所谓的家庭内部问题,很多时候就是社会问题的延伸。

在《蛇草莓》《摇摆》《永远的托词》中,我们看到人们用谎言守护的传统父权结构的家庭和亲密关系,是多么的脆弱和不堪一击。

而在《亲爱的医生》《卖梦的两人》和《美好的世界》中,我们又看到日本当代社会的种种不公,是如何对个体生命进行着碾压式的毁灭。

最让人感到惊心动魄的地方在于,西川美和电影中的人物往往是在日常生活中一点点被卷入无法摆脱的困境中的,她并不追求刻意的戏剧性,反而让她的作品拥有一种独特的美学,带给观众隽永的感受。

《永远的托词》剧照

许鞍华、西川美和、杨荔钠,是三位成长背景截然不同的东亚导演,但她们却用作品进行着隔空对话,以坚定的创作和行动,在以男性为主导的电影工业内开辟出属于自己的荆棘小路。

我们相信,这场跨越文化和代际的对话,能够消弭语言的藩篱,抵达创作者和观众的内心,探索我们未来的电影之路。


 走过的路 许鞍华 X 西川美和 X 杨荔钠主题论坛

🕒 论坛时间:7月21日上午10点-12点

🏷到取票时间:7月21日上午9点

🚶检票入场时间:
7月21日上午9:40

📍论坛地点: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小西天店)1号厅

🎫购票方式:见文末链接

对谈嘉宾


许鞍华

华语影视导演、编剧、监制,首位获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的女性导演。


电影代表作有:《疯劫》《投奔怒海》《客途秋恨》《女人,四十》《千言万语》《男人四十》《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天水围的日与夜》《桃姐》《黄金时代》《第一炉香》等。


西川美和

导演、作家。1974年出生于日本广岛县广岛市安佐南区,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系,专修美术史学,毕业论文题目为《地狱画的东西方比较》。

1998年,作为是枝裕和导演作品《下一站,天国》的演出助手开始了她的电影生涯。2002年,首次执导长片电影《蛇草莓》,获得新藤兼人奖和每日电影奖最佳剧本奖。


之后陆续执导长片电影《摇摆》《亲爱的医生》《卖梦的两人》《永远的托词》《美好的世界》,五部影片均被日本最权威的电影杂志《电影旬报》列为当年年度十佳电影,并多次获得日本电影学院奖、蓝丝带奖、报知电影奖、每日电影奖、日刊体育电影奖的提名与奖项。


有数据统计,西川美和为平成年代(1989年-2018年)至今日本六大电影奖最佳导演得奖次数最多的女性导演。


此外,创作小说作品《摇摆》,获得第20届三岛由纪夫奖提名、《昨日之神》,获得第141届直木奖提名、《那天东京站五点三十五出发》、《永久的托词》,获得第154届直木奖提名、第28届山本周五郎奖提名、第13届日本书店大奖第4位;随笔集《围绕电影的X》《在远方》《银幕在等你》等。


杨荔钠

中国编剧、导演、独立纪录片代表人物。纪录片代表作《老头》获法国真实电影节评委会奖、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新浪潮奖、德国莱比锡纪录片电影节金奖。

剧情片“女性三部曲”《春梦》(2013)《春潮》(2019)《妈妈!》(2022)获国内外多个电影奖项。


现场主持


余雅琴

资深媒体人,影评人、策展人。长期关注纪录片、独立电影与女性电影。文化报道及评论见于《南方周末》《新京报》《经济观察报》《GQ》等。

曾参与FIRST青年影展等影展的评审工作,与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第13届上海双年展与实验影像中心等机构联合策划学术展映。


现场翻译


吴英爱

专业中日韩三语翻译员。口译经历包括:北京国际电影节《福田村事件》映后交流、第六届中日韩工商大会、社科院东亚历史认识与和平论坛、说笑弹唱协会国际交流、中日韩气候大会等。

🎫点击最下“阅读原文”

即可购票⬇️



🎬 💽

西川美和电影展北京站开票信息详见👇


本次活动特别鸣谢葭苇、平行诗歌节

撰文:余雅琴

策划:看理想新媒体部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票⬇️



JapanFoundationBeijing
北京日本文化中心(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官方订阅号。欢迎关注本中心订阅号,获取我们举办活动的最新消息和其他资讯。www.jpfbj.cn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