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规则是部分推送,您只有设了星标⭐️,才能及时接收最新推送
为什么险资偏爱国央企高股息?
短短几天,中国股市大变天,一口气涨了36%,又回调了10%+,未来能不能在这个位置稳住、再上一城呢?从资金面的角度看,我觉得关键看保险公司的入市意愿。
从资金面的角度,本轮股市第一波大涨影响比较大的是流动性支持政策,一个是证券、基金、保险公司的互换便利,一个是股票回购增持的再贷款,但这些新政策开展起来需要时间,远水解不了近渴。
真正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险资,因为这是今年唯一的新增资金,而且属于高层希望看到的“耐心资本”,在引发本轮暴涨的“三巨头”发布会上,金融监管总局李局长特别对保险资金入市指出明确要求:
一是扩大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支持其他符合条件的保险机构设立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进一步加大对资本市场的投资力度。
二是督促指导保险公司优化考核机制,鼓励引导保险资金开展长期权益投资。
三是鼓励理财公司、信托公司加强权益投资能力建设,发行更多长期限权益产品,积极参与资本市场,多渠道培育壮大耐心资本。
这三条看似没有新的东西,实际上对险资入市的影响巨大,特别中是第二条。
保险今年买了大量的长期国债,导致长债利率一路下跌,甚至引发了央行的干预,但就算是30年的长期国债,利率也就是2.3%左右,还是覆盖不了以前发的高利率的保单,保险公司的投资要获得更高的收益,权益投资比例是一定要增加。
但保险公司买股票,有一个实际的障碍,就是保险业新会计准则对亏损股票的会计处理的规定,让保险不敢多买。
新会计准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大家可以先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为什么保险公司一直偏好买高分红的公司?
在原会计准则下,保险买入股票后,以买入价为成本入账,如果股价发生下跌,并不会影响利润,只有卖出后,才会体现利润。所以如果股票被套,不卖出,只要有分红,利润上都是正的,而且分红还可以提供保险运营的现金流,这正是保险公司一直偏爱红利股的原因。
但新会计准则下,持有股票正常要按市值计量,涨跌都体现在当期利润上,这么一来,保险公司买股票就要小心了。但是,会计规则也留了一个口子:如果你买的股票不是以交易为目的的话,放在OCI(Other Comprehensive Income)账户里,就可以把股价的涨跌计入其他收益,不影响当期利润。
“不以交易为目的”,当然就是长期持有,保险公司不能随便卖OCI中的股票,那对股票的选择就至少要符合两个条件:
1、现金流稳定,有持续分红能力,提升保险公司的利润水平
2、可以长期持有的高确定的品种,主要是央国企中具有一定垄断属性的公司
但问题在于,如何界定“不以交易为目的呢”,所以这个会计新规在执行上并不统一,在某保险上市公司与股东的交流中,高层解释当前的问题:
大型的央国企分红非常好,底层现金流非常的稳定,业务也非常的好,市场估值PE、PB都非常低,股息率非常高,股价潜在的抗跌性就很好。银行、能源、电信行业的央国企股票基本会占到我们权益类资产的一半左右。
但如果这类资产出现市价的大幅波动,我们是否就要因此而做组合的大幅调整,以平滑我们净资产端的收益波动?如何使得我们的负债和资产都产生稳定性,并在会计上体现出稳定性,……还是可以在会计处理上更“稳”些,更能反映我们组合强稳定性的特征和需求,这也是我们期待的突破。
鼓励保险公司入市长期投资的实质性政策,即之前在国寿和新华试点的成立私募基金用成本法买股票、利息入账的政策,这一次的“三巨头”会议,也提及这一点,相信之后会推广到所有保险公司,让保险公司成为真正长期持有股票的“耐心资本”。
所以,今年以来被市场重新认识的高股息板块,并非是市场风格的昙花一现,而是未来与“成长股投资”并驾齐驱的赛道,机会还很多。
特别是股息率更高,国央企集中的港股,经过一年的持续买入,目前定价权已经掌握在内资——主要是险资——手中。
比如港股央企红利ETF(代码:513910),跟踪“中证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选出的企业近一期前十大为:
随着国央企的市值管理和投资者回报管理才刚刚开始,分红力度还将会持续提高,并且随着美联储的降息预期,海外无风险利率也将下降,提供更多的股息率下降空间。
这个板块的一致性强,用ETF的形式投资,既简单,收益也能不落后于指数。
如果您还没有关注我,可以点击下面的名片。
近一年必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