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联社 | 伫立苍茫数星斗

文摘   2024-12-12 05:00   陕西  

伫立苍茫数星斗

——读何振虎兄《何所忆》


      (一)

   近日,何振虎兄从加拿大探亲归来,同学们为他接风,他送给大家的见面礼,就是新著《何所忆》。这是一本沉甸甸的书。浅黄色封面上,远山隐约,飞鸟颉颃,渺渺入云。说是新作,其实属于“旧文”。因为书中的文字,均来自他的微信公号“何人犹记”。拿到书时,我发了一条祝贺微博,其中有如下几句:“何所忆兮纪流年,沧海阔兮忆波澜。山之高兮昆仑巅,渊之深兮欲何言。滹沱河水静流深,故乡黄士厚如山……”

   我与何兄,还算有缘。19783月,我们同时从故乡藁城出发,来到古城保定,进入河北大学中文系读书,成为一名77级学子。大二第一学期开始实习,我们一行六人在何兄率领下,来到石家庄建设日报社实习,记忆深刻的是一次搭乘长途客车,颠颠簸簸前往探访太行山深处的一个小村庄南滚龙沟。这里曾是全国闻名的农业学大寨典型,老支书李全寿近乎与大寨领头人陈永贵齐名,不过此时已经跌落神坛,何兄执笔撰写了一篇调查报告,题曰《南滚龙沟反思历史解放思想走向新途》。临近结束时,我们顺着传说中的王莽赶刘秀缥缈遗踪,踩嶙峋,披荆棘,越顽石,踏访滚龙沟、燕岭沟、歇马寨、跑马岭等,登上一座无名山头时,眼见山势纵横,溪壑奔涌,不禁激情澎湃,开始慷慨赋诗,我写了些啥,如今早已忘记;何兄在日记本上写了一篇《登山漫记》,还写了一首诗,比喻滚龙沟如一条翻滚的巨龙,头伸进山峦喝水,尾甩在沟壑撒尿,尽管不够雅致,毕竟生动有趣……



   那是一个沸腾的年代;也是一个奋发的年代。波谷浪峰之间,我们苦读四载,毕业后同时来到省会石家庄,进入新闻界。犹记得,刚到省城不久,他招呼我过来。那是青园街上一家招待所,他的临时住处。一个温婉女子站在门口,笑模悠悠瞅着我。这是你嫂子。哦哦嫂子好!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石家庄,还弥漫着一片尘烟,楼宇昏蒙蒙,住房极其紧张。何兄新婚之初,因为没有房子,临时寄居在办公室,后来迁徙到一栋筒子楼二楼一间小屋里。我经常光顾那间小屋。似乎是一个晚上,我似乎喝了酒,醉意沉沉,站在屋子中央,给他们朗诵一首长诗《市长,我爱上了你的女儿》。那时候,我还没结婚;甚至还没对象。站在暗红色灯光下,抡着胳膊呐喊,那样的激情四射,那样的神经兮兮,哦哦!年轻的岁月真美,年轻的样子真酷。

   后来,就像四季轮转一样,我也按着大自然的节奏,恋爱,结婚。也是因为没房子,寄居在东郊谈固村一间农舍里。在此期间,我与何兄的交往,有两件事一直令人难忘。那年春末夏初,一个周末的下午,何兄骑着一辆自行车,后边驮着嫂子,前来到谈固村蜗居看我,他的车技一般般,骑行在蜿蜒街巷里有些起伏不稳。那年夏天,酷热蒸人,空调还是稀缺物,为让家人安然度过酷暑,我俩相约一起逛商场,每人买了一台三嘉牌电扇扛回家来。尽管不过是芝麻小事,那份沉沉的关爱之情,却溢于言表……

   当我在接风宴上提及这两件小事时,坐在对面的何兄,眼角居然湿润了。哦!岁月流逝,波澜总是有的;而那些珠玉晶莹的瞬间,却一直定格在记忆深处,令人为之喟叹不已!


   
   (二)
   一向认为,对一本书的尊敬,就是认真阅读,沿着文字的幽径,体味作者的意绪与神思,汲取一些关于人生与世界的感悟。
   顾名思义,《何所忆》是一部回忆往事、总结人生的书。经过了“何人犹记”最初的过滤与升华,由喷珠溅玉到凝思成珠,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经过了生活磨砺,岁月沉淀,才能凸显出思想的厚度与人生的重量。

   打开《何所忆》,犹如开启了记忆之泉,一篇篇斑斓文字,一页页恍惚旧景,仿佛一坛坛陈年老酒,其一往情深之意味,深远,萦回,真切。这就是我的第一点感受:缱绻。
   正如东汉王逸《九思·疾世》所云:望江汉兮濩渃,心缱绻兮伤怀。我眺望着浩荡东去的长江水,心底忧伤就像云雾一般漫天翻卷无头绪。王逸抒写的是楚国诗人屈原的九曲回肠;而何兄字里行间抒发的,却是对故乡、对亲人的萦回哀切的思念……
   《何所忆》的写法与架构,是沿着时间轴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追踪先祖,出自山西孝义县,童年饥馑难耐,听知了鸣叫,上学寒窗苦读,闻雁阵声声,下地干活儿,苦中作乐。最动人的篇章,是对父母的深切追忆。他写母亲的纺车,嗡嗡嘤嘤,挥之不去,响彻了家园,响彻了儿女心间。在那些苦涩的岁月里,我们身上穿的衣服,炕上铺的被褥,都是母亲一根根纺线,织布,剪裁缝补而成。那其实是一个蚂蚁啃骨头一般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到大田里摘棉花,上纺车纺棉线,上织布机织粗布,一道道工序,缓慢,凝重,悠长。那时候,在辽阔的冀中平原上,白花花的棉田里,回荡着妇女们劳动时的嘻嘻哈哈;纺车彻夜嗡嗡嗡,星月闻之涕下;织布梭子咔咔咔往来穿梭,织出了一匹匹粗布,犹如一道道空中彩虹,照亮了一个个农家子的人生。

   大唐诗人孟郊写了很多苦吟诗篇,最著名的是《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平常的文字,天然的吟诵,却令古今无数人泪飞如雨。因为,在每个人的心中,都存储着老母亲穿针引线为自己缝制新衣的情形!


     那时没有缝纫机,全靠母亲手工缝制。晚上,一灯如豆,母亲在灯下穿针引线。看见我进来,往往说:“来,我眼花,给我把针纫上。”记得一次我看母亲纳鞋底时,每过一会儿就拿缝衣针在头上蹭一蹭,就不解地问:“你头上总痒痒吗?”母亲笑了:“傻孩子,在头上蹭蹭才好穿针。”过了许久,我去问姐姐,才知其中缘由。姐姐说:“缝衣针上沾点油才好穿透鞋底,没油可蘸就蹭点‘头油’呗。”


   朴素无华的文字,简单随意的细节,却蕴含着作者对老母亲似海深恩的无尽感念。人说,真的情感,无需华丽辞藻,无须章法技巧,甚至无须推敲锤炼,随心而出,随口而吟,便是天籁之音。

   而何兄对老父亲的怀念,则别有一番滋味。

   他感叹说,父爱无言,父爱无形,父爱无涯,父爱无华,父爱如山。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农民,给儿子讲了一个故事:“乞丐变为财神”,说一对豆腐夫妻因为救助一个濒临饿死的乞丐,意外发家,成了传说中的财神爷,老人指着屋里墙上的财神画像叮嘱说:“人啊,要行好,善有善报。”一个朴拙厚道的老人,讲了一个传说,却是令人铭记一生的真理:人生在世,要发善念,行善举,做善事。善念犹如传家宝,永留后辈心间;父爱之普通,朴素,伟大,尽在此矣!



      199912月,83岁的老父亲驾鹤西行,“弥留之际,我们几个儿女守在身边,父亲眼睛盯着我,嘴唇翕动着,但已发不出声音,不知老人家想说些什么。是有什么未了之事,还是要对自己的一生做个总结?抑或要对儿女谆谆嘱咐……没有遗嘱,我们终究没有听到他最后的话语和声音。也许,这就是宿命。父亲已经用一生的努力和奋斗,把遗嘱写在土地上,写在我们的心底。”


   哀思如潮河倒悬,生死茫茫相见难。

   双亲不在家何在,望断乡关碎牙关。

   从此浮世独飘零,始知深爱重如山。

   梦回四野地凝噎,潇潇雨幕遮苍天。


   (三)
   我们虽然万般不舍,毕竟也要走出故乡小天地,进入世界大舞台。天地无际,江湖辽阔。当我们一步三回首地,从父母的怀抱里走出来时,迎接我们的绝对不是掌声与鲜花,而是风雨与锤炼。当我们品尝罢一杯杯岁月的苦酒,渐渐成长起来,或成为混迹世间寂寂无名的小草,或成为摩挲苍天搏击风雨的高树,所有这一切,都要仰仗老天爷的恩赐与厚爱了。在其间的心绪,正是我读《何所忆》的第二点感受:蹉跎。

   知青作家叶辛写过一本小说《蹉跎岁月》,梁晓声写过一本小说《今夜有暴风雪》,这两本知青小说,以及此后出现的一大批同类作品,都有一个共同主题:倾诉知青岁月的苦难与心酸,慨叹下乡知青的不幸与可怜,悲悯他们的意外跌落与命运坎坷。

   记得当时读这些作品时,我心里总感觉一丝不爽:这些城市青年响应号召来到农村干革命,如此可怜,如此悲惨,我们这些生于斯长于斯的农村青年,该如何面对啊,他们在这里苦熬几年,还可以重回城市的怀抱,我们又能去哪里呢?



   其实说到底,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绝望。农村青年看不见希望,找不到出路,只能在广阔天地里与庄稼一起茁壮成长,“脸晒黑了,心变红了”;劳作之余,各自踏上不同的奋进之路。这就是我们这些77级学子,在艰难困苦中不息奋进,最后鱼跃龙门的最原始动力。

   何兄的蹉跎岁月,从“修理地球”开始。书中有一节“‘修理地球’一点儿也不诗意”,他说:“修理地球,从表面词义看,那该是一项多么宏伟、多么高尚又富含诗意的工程啊!后来我学写诗的年月里,一直想写首《修理地球颂》,但几番思考苦吟,终于还是写不出来,不知道是缺少才华还是对广阔天地的风风雨雨感悟太少的缘故。”

   其实说白了,那样的日子不但没有丝毫诗意,还回荡着遮天蔽日的凄苦与迷茫,讥讽与白眼,似乎在不经意间,灼伤了一颗年轻人朝气蓬勃的心。他暗暗发誓:“再苦,再累,再难,我也发奋坚持,咬紧牙关,决不示弱。”哼哼,骑驴看唱本,咱们走着瞧!

   就这样,走呵,走呵,逐渐显出了知识的优势,他先当了生产队技术员,尔后一跃成为本村民办教师,出任初二(3)班的班主任;而他获得这个机会的缘由,就是一点:上学时成绩优异,考试屡屡夺得第一名。他由此感叹:“一个人是渺小的,宛若浩瀚大海的一滴水、茫茫大漠的一粒沙,时代潮水每一次涨落,天地之间的每一次起风,都有可能改变一滴水、一粒沙的命运。”
   到了1974年,时代大潮再一次涨落,又把这个乡村教书匠变成了公社通讯员,成了一名“公社干部”。他只争朝夕,倾情投入,刷刷刷挥笔写作,写总结材料,写领导讲稿,给报社投稿,那是必须完成的使命。天地流火,岁月剥啄,他挥汗如雨,日夜轮转,全情投入工作。且看1975年夏天他写的一首诗《办〈三夏战报〉》:“芒种挥镰鏖兵忙,龙口夺粮摆战场。早午采编夜刻版,田间麦香伴墨香。”所谓“三夏”,就是夏收、夏管、夏种,乡亲们一年中最繁忙的季节。他白天采访写稿,晚上刻版印报,浑身冒汗,浑身墨香,忙并快乐着。


   当老师、做通讯员,都是村里的“高端职位”,其实我当年也是摸了一下边儿。村里选拔老师,我莫名落选了;公社招募通讯员,我与一位老兄入围,当了一阵子“公社干部”,最后二选一,我淘汰了;应征参军,各种条件都合格,我与一个邻居老兄PK,最后他光荣入伍。嘿嘿!人生的大门,一扇扇在我眼前忽哒哒关闭了,留下的,就是老老实实当一个新时代的新农民。欧耶!

   这样的人生经历,就像锻造淬火,令你百般磨砺志不屈,千般辛苦不畏难,正如亚圣孟轲所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只有如此,你才能彻底放下心底的小资与矫饰,像身边的乡亲们一样,扑下身子干活儿,扎扎实实努力,只管耕耘,莫问收获,直至——时代再次潮涨潮落,为你提供一个翻身上岸的机会。

   
   (四)

   时代的大潮,很快就席卷而来了。

   197784日至8日,邓小平主持召开了全国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1012日,国务院正式宣布:立即恢复大学招生考试。这年冬天,第一届高考隆重举行,全国570万考生走进考场,其中27.3万人迈进了大学门槛,史称“七七级”。

   这次历史性变革,改变了许多农家子的命运。我们作为亲历者与受益者,当然心怀感恩,全力以赴踏实做事,那是绝对必然的。何兄毕业后进入省广播电视系统,从记者干起,逐渐成为中坚力量,首席记者、新闻部主任、频道总监、副台长、副局长,其间每一步,都滴沥着心血与汗水,融汇着创造与智慧。



   新闻记者,亦称媒体人,有个很牛叉的称谓,叫做“无冕之王”;那是就新闻真实的力量而言的。其实,还有一个流行更广泛的标准定义:“喉舌”。作为一介媒体人,像博览群书一样浏览人间百态,像熟悉自家手掌一般谙熟人情冷暖,像变脸艺术一般摇晃着手中的镜头捕捉斑斓世相……而这其间的跌宕与起伏、纠结与冲突、俯首与昂扬,需要具备两个要素:良心,良知。由良心与良知构筑的一种品格,正是我读这本书的第三点感受:担当。

   一般地说,媒体从业者,有底线,有红线,那是必须遵循的;有责任,有担当,那是必须坚守的。一字之差,一点之误,一人之怒,往往会带来不可预测的后果。其间的酸甜苦辣,无可言说;那份儿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是旁人难以体会的。正因为如此,人们才把媒体业称为“高危行业”。

   纵览《何所忆》,职业生涯是“重头戏”,期间的奋进与挫折,创造与升华,事例很多,不必细述。其中创办《新闻广角》,应该是大手笔展示,值得咀嚼一番;何兄自己对此也很看重,说这档节目“肯定会以历史绝响之姿态载入河北电视节目史册”。

   这档节目当时影响巨大,采编与制作却很仓促,譬如19933月底播出的“开刃之作”《审判为何延迟》,报道的是张家口市一家印刷厂印刷盗版书事件,何兄当天的日记如下:“330日,《新闻广角》在19:35准时开播。开刃之作是邯郸借调来的记者采编的《审判为何延迟》,这个节目修改了3次,感觉还可以。”一档批评性节目,考虑到各种因素,反复修改是必然的,修改3次并不算太多。然而二十多年后,该节目主创兼出镜记者闫寒纠正说:“哪里是修改3次?我前后共修改7次,就在播出那天下午,你最后一次审完片子,还说结尾的评论太软,不应对那个印盗版书的印刷厂流露同情。你还和我商量:‘再录一遍那27秒结尾话行不行?’然后拿过稿子在上边划拉了几行字递给我问:‘能看清吗?’还念了一遍那段话。我赶紧找摄像,在外边草坪上补录了结尾话……”

   这段记载,生动形象,人物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何兄嫌结尾评论“太软”,不够犀利,反复斟酌,推敲,修改,加强“硬度”,灵机一动,随手划拉几行字,临时录制,随后播出。当观众在电视屏幕上看到主持人正襟危坐念稿子时,哪里晓得在屏幕背后发生的这一连串意外与惊悚喜剧呢?

   此后,何兄曾到平山县挂职县委副书记,赶到县城,他辞谢了县委办为他安排的办公室、秘书、司机、宿舍等,直奔广电厅扶贫联系点——北冶乡柏树庄村,与村民唠嗑话家常,谛听来自最基层的声音。此后,他主导了王牌节目《大家来欢乐》改版,以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为参照,很快在全国娱乐类节目中声誉鹊起,创造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那时节,他主管的新闻和文艺是电视台的两大“重镇”,新闻中心需要天天盯着,把关审核;文艺部晚会多、活动多、直播节目多,需要主管领导调度指挥,他跑前忙后,炼成了一枚不停忙碌的“救火队长”;后来领衔主创河北卫视,在“一穷二白”基础上艰难“爬坡”,一步一步走向辉煌,其间的曲折与奋斗,充分证明了一条真理:只要踏实干事,总会有收获;只要勤奋努力,总会创造精彩……

   岁月无尽,人生有情;故事总会演绎成传说,真情总会转化为暖阳。追忆前尘,许多事、许多人,值得感恩,值得铭记。凡事需要未雨绸缪,需要勇于担当;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才是无穷的。从一个人的担当,演化为集体的担当,进而成为一代人的担当,这就是历史的巨大进步啊!我们这一代人,庆幸赶上了时代的惠顾,也在用自己的有限力量,努力推进着时代的进步。而这,应该是比较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表述吧?

   拉杂写来,书不尽意。最后用《何所忆·自序》最后一句话,来结束这篇文字——“时代之光投射在我身上,照亮了我的成长、成熟和奋斗、追求之路。恰恰,这是一代人走过的路。”


   20241128日    
点击查看原文

(题图外均为网图 侵删)

文萃石門
作品发布丶选刊及研讨等。本刊重在呈现,所刊文章均不代表编者观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