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石雅斌
深泽、无极等地的战斗生活孕育了《平原烈火》。
1949年11月,24岁的徐光耀在天津写出了中国首部抗战题材长篇小说《平原烈火》,该书是人民文学出版社成立后出版的第一本书。《平原烈火》是根据1942年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军民“五一”反“扫荡”的艰难历程创作的。这一时期,徐光耀所在部队活跃在石家庄所辖深泽、辛集、赵县、无极、藁城等地,文中那一场场战斗、伏击、突围,是燕赵儿女英勇不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生动展现,同时也是作家徐光耀为自己那一代人曾投入其中万死不辞的火热青春的一份文学证明。
徐光耀13岁参军,大家都喊他“小鬼”。在回忆文集《昨夜西风凋碧树》中有一篇《热土》,徐光耀写了他参军后第一次行军,从家乡保定雄县一直走到石家庄深泽,有时一天要走90多华里,“实在走不动了,战士们便叫我抓住马尾巴,让它拖着走。拖着走,仍然需要迈腿,可腿已经又酸又肿,迈不动了,真想哭。最后,还是挤掉旁人,骑了上去;骑上去当然舒服,可到了目的地,下不来了,两腿木胀胀的,硬是动弹不得,只好由人抱了下来。”
后来,这支队伍就留在冀中平原打起游击来,宣传抗日、发动群众、打击敌伪、铲除汉奸……参与开创根据地的活动。
在这里,徐光耀不仅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还感受到人民群众对子弟兵无私的爱护。
“有一次,我们住在无极县,那是个大冬天,我忽地得了感冒。别人都出早操去了,我独自披着大衣,坐在炕上‘留守’。房东(七汲村 - 再编者注)大娘见我独自枯坐,问我为什么不出操,我回答说‘有点不舒服’。她摸我的手,冰凉;摸我的头,发烫。她急了,说这屋子一冬不曾生火,病人睡凉炕怎么得了!马上要拉我到她的屋子去,说那边有热炕头,窗户也糊得严实,‘三顿饭跟我吃,晚上也别过来,就跟大娘钻一个被窝儿!……’多么奇怪,这‘跟大娘钻一个被窝儿’,反倒把我吓住了,死也不肯去。其实,十三岁的孩子有什么要紧?我越是不去,她越着急,终于滚下热泪来。她一哭,我心里一酸,泪水也就夺眶而出。她见我哭,更加抑制不住,断定我是病中思家,小小人儿,没个亲人照顾,这境况如何能忍?最后,竟招致她老少一家齐聚炕前,泪雨霏霏,陪我哭了一大早。到出操的同志归来,才勉强劝开。因我执意不肯到她屋子去,大娘就抱来两床棉被,替我围在身上,又抱柴火来烧炕,端来热腾腾的山药粥给我喝……感动得我几乎一天都在流泪,我的妈妈岂非遍地都是吗?”
多年以后,回忆起这段往事,徐光耀仍不禁感慨:我的家庭就是这么大,的确是“四海为家”啊!
人物简介:
徐光耀(笔名越风),1925年出生于河北省保定市雄县,中国内地作家、编剧,毕业于华北联合大学、中央文学讲习所。原河北省文联党组书记、主席。中国作协第三、四届理事,全国文联第五届委员,河北省第六、七届人大常委,省作协第三届名誉主席。
1947年,徐光耀在解放区《冀中导报》副刊发表了短篇小说处女作《周玉章》。1949年,创作了中国首部抗战小说《平原烈火》。195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61年,创作了中篇小说和电影剧本《小兵张嘎》,该小说获得全国第二届儿童文艺评奖小说一等奖,1963年,同名电影上映。1977年,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望日莲》。1980年,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新兵马强》,1981年,同名电影上映。1986年,担任编剧的剧情片《望日莲》上映。1990年,创作了中篇小说《冷暖灾星》。1993年,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乡亲们哪!》。1999年,创作了回忆录《昨夜西风凋碧树》,并获得第二届鲁迅文学奖。2024年11月,获得第37届金鸡奖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电影)。
(来源/石家庄日报 分享/寇军波)
注射、微创,不开刀,随治随走
微信预约:132 3116 2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