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同德(北京)
今天是冬至。中国人有句俗话,“冬大似年”。按传统礼法,从今天开始,中国最大的节日也是最隆重的系列祭祀活动——年的程序就算正式开启了。
小时候,每当冬至,早晨起床时母亲都会嘱咐我们:今天过冬啊,冬大似年。不要乱说(不吉利的)话,都仔细点儿别打(碎)东西。虽然对妈妈的嘱咐丝毫不敢“权当耳旁风”,但被窝里想的更多的还是:年啥时候才能到啊?当然,最大的眼前的幸福就是中午又能吃上一顿肉包子啦。甚至就像年三十盼天黑一样盼着中午早点到来。那时,无论家里多穷,冬至这天中午是一定能吃上肉包子的。而且,今天甚至还可以吃上两顿好饭,中午肉包子,晚上吃饺子!我曾经问过母亲,冬至为什么要连吃两顿“好饭”啊?要知道在那个一年也吃不上几次包馅荤腥的岁月,一天吃两顿“好饭”实在是奢侈甚至有些浪费。后来母亲告诉我,冬至是年的系列祭祀活动的开始,冬至当晚是需要用饺子祭祀天地的。因为包子不能上供,所以,虽然中午吃了肉包子,晚上还是需要包饺子的——原来我们是跟老天爷沾了光!
母亲已步入耄耋,虽然和父亲一样小学五年就不得不辍学帮衬家务,但几乎已经是村里同龄人中“学历”“最高最高的”了。所以,小时候一直都认为妈妈虽然没有爸爸那么有“学问”,但懂的东西还是“非常非常多”的。因此,对老娘每年那些程序似的每一句叮嘱,都是“相当的重视”。母亲对各时令年节的各种规矩礼仪既熟悉又重视。有时即使因为“经济”或“时局”的原因不能严格地按照“老礼儿”来,但也要告诉我们:XX节是怎么来的,这个节按过去都是如何如何过的,今天都要注意些什么事情等。虽然,那时对各种(节日的)规矩和传说背后的美食的渴望远胜于对节日本身的重视,但年复一年,虽谈不上节日文化但应该也是节日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各种节日形式因母亲的启蒙和强化已稔熟于心了。
节日无疑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甚至传承载体。就我们这个最基本的家庭单元来说,各种祭祀和礼仪起码启蒙了我们潜意识里对天地人道的敬畏。引导我们知行止,懂感恩。告诫我们多行善,勿做恶。朦胧中让我相信,总有一双看不见的眼睛在无时无刻地评判和奖惩着我们的言行。虽然小时候不懂得什么叫天道酬勤,神目如炬,但父母的言传身教让我们从小就懂得了一个最朴素的老话儿——老天有眼,善恶有报!
冬至之日已近西方的圣诞。对圣诞之类的西方节日简单而粗暴的排斥固显肤浅,但盲目崇拜一味推崇恐亦不可取。文化需要交融,但首先要保持独立,并在发挥自己特长的基础上兼容并蓄日趋完善。
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在薪火相传中日渐强盛!
王同德,1968年1月出生,山东龙口人。1991年毕业于齐齐哈尔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学历。齐齐哈尔医学院特聘教授,齐齐哈尔医学院“同德未来之星奖学基金”设立者。现任北京安龙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北京宏德昌茂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早年师从王进利老师,受其启蒙和影响对写作有着浓厚兴趣。虽无像样作品付梓,但自娱自乐,至今兴趣依然,初心不改。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之一,具有重要的天文和人文意义。在古代,冬至被视为一个新的循环的开始,象征着阳气回升和新的一年的开始。因此,古人非常重视冬至,甚至将其视为一个重要的节日,称之为“亚岁”。
在古代,冬至不仅是一个节气,还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节日。许多地方有吃饺子的习俗,特别是在北方地区。此外,冬至后白天逐渐变长,夜晚逐渐变短,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这些习俗和文化背景使得冬至在民间被赋予了与过年相媲美的重视程度。
注射、微创,不开刀,随治随走
微信预约:13231162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