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梗 | 我 的 奶 奶

文摘   2024-12-22 05:00   陕西  
     

我  的  奶  奶
李庆梗

柳世芳1921 -2010年),女,字玉子,出生于石家庄市郊区西三教村,幼时上过私塾,识文断字,聪慧明理。及成年,嫁入西岗头村,育有一儿一女。儿女幼时,婚姻变故,离婚未离家,后一生没有再婚,独守一处,举全力扶养儿女。儿女皆学有所成,儿子就职于裕华区教育局,女儿就职于新华区政府。

柳世芳,何许人也?就是我的奶奶。她聪慧过人,心灵手巧;勤劳朴实,勤俭持家;医者仁心,治病救人;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尊师重教,捐资建校……就像她的名字一样,生前积德行善,走后一世芳名。奶奶于2010年去世,跨越两个世纪,享年90岁,得以善终。虽然奶奶离开我们已经14年了,但她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有几件事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子里,记忆犹新,不曾忘却。

时年,奶奶的舅父在田间耕作,因马受惊,他被甩下马车,腿骨骨折,疼痛难忍。因当时医疗条件有限,后经多方打听,才寻访到获鹿县下聂庄村一位张姓老太太会接骨治疗,遂托人套车拉上一袋麦子作为诊资,将张老太太接到她舅父家救治。由于她舅父病情严重,行动不便,每次都是提前安排大车去将张老太太接到振头四街她舅父家中进行治疗。舅父卧床期间,奶奶经常去帮忙伺候,看到张老太太的治疗手法后,颇感兴趣,便在一旁认真观看治疗过程,询问并暗自记在心中。张老太太人挺好,也是耐心解释一二。奶奶没事的时候,也经常照着记住的要领实践一下。

当年交通极其不便,每次接张老太太都颇费周折,为了帮舅父减轻痛楚,尽早康复,奶奶便萌生了“拜师学艺”的念头,遂向张老太太提出了自己学艺的想法。不料,张老太太以“你一个女人带着两个孩子生活不易,这个手艺就是个伺候人的活,又脏又累”、“手艺传内不传外”等等为由,数次婉拒。可奶奶不甘心,对张老太太说:“脏累,我都不怕,就是想把这手艺学会,艺多不压身。您年岁越来越大,离我们家又那么远,来一趟很不方便。万一我家有个跌打损伤的情况,如果我学会了,自己就解决了,就不用麻烦您了。”看到她坚定的决心和虔诚的态度,张老太太也从心里喜欢上了这个执着、聪明的女孩子。说:“那我考虑考虑再说吧。”看到张老太太给了活口,她趁热打铁,当即提出拜张老太太为干娘,如果这样的话,张老太太就没有破“艺不外传”规矩的嫌疑了。张老太太哈哈大笑,“你这闺女真聪明,我喜欢!”随即认下了这个干闺女。

自此,她经常在农活不忙的情况下,下工后西行二十里路到干娘家诚心请教,专心学习。张老太太也悉心将其接骨、正骨、针灸的绝技倾囊相授。不论白日劳作多辛苦,她都会认真学习,并举一反三。张老太太每次到振头四街给她舅父做治疗的时候,她都必到,观察、学习。舅父后期的康复按摩、理顺血脉、针灸活血都是在张老太太监督下由她独立完成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数月后舅父的腿伤痊愈,看着身形消瘦的外甥女,舅父也是心疼不已。可她却说能学到本事,治好了舅父的病,自己非常高兴,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最初学艺的想法只是为了方便家人,不曾想一次偶然的事情让奶奶名声大噪!那是在一个麦收的季节,烈日当空,大家都在麦场打收麦子,忽然有人哎呦一声,表情痛苦地蹲在地上,动弹不得,大家闻声而去,原来是一个社员把脚崴了,见面红肿,有的地方都瘀血发紫了。人们都很着急,七嘴八舌出着主意,这个说去卫生所,那个说骨头的事得去医院。就在这时,奶奶走了过去,说:“我来看看!”她让那个人坐下来,奶奶托起他那只受伤的脚,在脚踝处摸着摸着,然后开始用她的手法揉捏推正,马上就好了。“你稍微缓一会儿后,站起来试着活动一下,看看咋样。”说完,她就接着干活去了。不一会儿的功夫,就听那人高喊:“我的脚不疼了,能走路了,你真神啊!”大家都感到莫名其妙,“原来你还有这本事啊!”她轻轻一笑,说:“这是跟我干娘学的。”

奶奶年轻时照片

后来,经常会有一些乡邻因为腰酸腿疼、脱臼断骨等情况,到家中求诊。记得村里有一张姓的少年,不慎右胳膊脱臼,家人带到奶奶家的时候,右臂下垂,无法抬伸,因疼痛而大哭不止!当时,全家正在吃晚饭,她赶紧放下碗筷,一边安抚孩子情绪,一边在患处轻轻按摩,然后用左手抬起儿童的右手,右手搭在少年的肩关节,随着轻声一响,关节复位了,少年也随即没有了哭声。整个治疗过程仅用几分钟,就治好了孩子的脱臼,少年家人在一旁看得是目瞪口呆!在那个年代,物资比较匮乏,人们的营养跟不上,缺钙等情况较为普遍。所以脱臼、骨折的事情时有发生。现如今,当年的少年也已进入花甲之年,谈论到当年的情景仍是百感交集,赞不绝口。

村里有一吴姓乡亲,因腰痛之症困扰数年,后上门求诊,因其行动不便,每次都是由家人用架子车推过来。治疗几次后,考虑到患者身高体胖,家人每次带他过来都颇费周折,她就对病人家属说:“以后不要用架子车推他过来了,这样病人太痛苦,也不方便。每天吃完饭,我就先到你家,给吴大哥捏腰去!”毕竟家里做饭、刷碗、洗衣、喂鸡、喂猪这些活,都等着她去干;也经常会有一些偶发跌打损伤的病人突然造访,需要接诊治疗。奶奶经常外出治病,久而久之,家人就有点不高兴,发起了牢骚:“别人家的事比咱自己家的事还重要啊?病人给你多少钱啊?”她总是说:“都是乡里乡亲的,不是遇到难事求到咱了,咱不能'二两韭菜拿一把'呀,活,你们干不完给我留着,我回来干,看病、干活两不误!”数月后,患者完全康复,高兴得不行,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每年过年都会来到家里,给奶奶拜年,陪她说会儿话,以表谢意。

当时,乡邻生活大多艰难,因此所有人来家里诊疗,她都是免费。那时候不像现在,治愈的患者也没有送锦旗、牌匾的,偶尔有经济条件稍好点儿的乡邻,治愈后会买些糕点酬谢。这些糕点,她都舍不得吃,就好好放起来,赶上有来就诊的孩子哭闹时,便拿出来给孩子吃,以配合治疗。
像上面的事例,举不胜举。


记得赵本山表演小品时,说过一句经典台词“不看广告,看疗效!”随着治愈的人越来越多,人传人,奶奶就出了名。十里八乡的老乡碰到类似病症都会找她求诊,田间地头、家里都成了她诊疗的场所。不管她有多忙,只要有人求诊,在地里,她就会立马把下地的家伙事儿放下,停下农活;在家里,她就会把饭碗一撂,洗个手就为病人治疗,从无例外。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河北省三院有一刘姓大夫,听到关于她治病的讲述后,带着一位朋友上门求医。原来,他的朋友由于岔气引起胸口痛,在省三院治疗后效果不佳。了解了病人的基本情况后,她让病人到院子里的铁梯子下面,高举双手握紧铁梯子的櫈,双脚离地十几公分,让病人屏住呼吸,迅速向左右旋转两三下后,让病人深呼一口气并使劲咳嗽一声。再让病人松开双手,站立在地上,积压在胸前的憋闷、疼痛感奇迹般地消失了!病人连声道谢,一旁的刘大夫瞠目结舌,说自己从医多年,从来没见过让病人拔梯子櫈把病治好的。后来,刘大夫还数次过来观摩学习,对她的医技十分佩服。

除了医者仁心,奶奶还特别心灵手巧,乐于助人。而立之年,自学成为裁缝,并购买了一台德国产缝纫机,在那个年代缝纫机绝对是稀缺之物。那时候,买到成衣是一件很难的事,村里人都是在集市上买回布料,拿到奶奶家,她都是免费帮其量体裁衣,量身制作。往往是一个家庭,三代人的衣服都是由奶奶免费裁制的。直到今天,那台缝纫机就像一件传家文物一样,历经八十多年,仍完好地保存在家中,以作纪念。

除了乐于助人,她还热心教育。当年,西岗头小学破烂不堪,不得不迁址重建。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重建小学谈何容易?这可是需要花上一大笔钱啊!怎么办?钱从哪里来?于是,就想到了募捐,大队干部带头,每人捐出100元。作为一名普通社员,奶奶也捐出100元,这几乎是倾囊相助,送到了大队(现在叫村委会)。要知道,当时的100元可不是个小数目,抵得上一个家庭半年的收入。由于奶奶的善举,她的名字被刻在了重建小学的功德碑上。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斯人已逝,唯留一世芳名,恩泽后辈,以记之。

2024年12月22日    

  (编辑:韩仲华)


     李庆梗,1977年6月4日出生。石家庄市桥西区西岗头村人。自幼秉持家训“百善孝为先”,尊老爱幼,孝敬长辈,热爱学习,乐于助人。曾就职于北京博奥晶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后创办石家庄沃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石家庄康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从事生命科学相关工作。

【妙手良医】刘美亚大夫小记   

注射、微创,不开刀,随治随走 

微信预约:13231162819


文萃石門
作品发布丶选刊及研讨等。本刊重在呈现,所刊文章均不代表编者观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