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自强 | 千年古村的文化名片

文摘   2024-12-15 05:01   陕西  

高陵村两委班子和有关部门共商发展大计   


     


郭自强


据《无极县志》记载和民间传说,汉光武帝刘秀在开创东汉王朝过程中,曾经在河北(黄河以北)逐鹿群雄。俺们高陵村五道庙、汉王庙(光武庙)、灵泉圣井的遗迹、传奇和故事,是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至今流传于街头巷尾,成为高陵村的传统历史文化品牌和靓丽名片。


第一张名片:五道庙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称帝,天下动乱。汉室后裔刘秀起兵南阳,依靠绿林军的力量消灭了王莽的主力。更始元年,刘玄称帝,封刘秀为破虏大将军,奉命到河北安抚郡县。刘秀游击征讨于晋州、无极、藁城、正定等郡县,曾经屯兵驻扎在高陵村一带。

相传,王郎大军突袭刘秀驻地,刘秀奋力突围,王郎拼命追杀。正在危急之际,从村里奔来一位黑脸大汉,手持铁棍径直杀入王郎军中,王郎猝不及防被扫落马下,护军急将王朗救起,慌不择路仓皇逃命。黑脸大汉并不追杀,收起铁棍扭头就走。待刘秀赶来答谢救命之恩时,黑脸大汉已朝高陵方向隐去,行至五道庙转瞬消失。刘秀带领士兵走进五道庙,发现庙中供奉的五道神君,浑身上下大汗淋漓,始知是五道神君相救。遂即誓言:原来是神君救我大难不死,来日若成王业,此恩必定厚报!



公元25年,东汉王朝建立,结束了战乱割据的局面。刘秀称帝以后,不忘五道神君搭救之恩,敕封高陵村五道神君为总领全国的五道神,高陵村五道庙为全国总五道庙。

据老辈人回忆讲述,五道神君掌管天地吉凶祸福,把守东西南北中五道入口,调风雨于四时,理阴阳于九土,是东岳大帝的属神。当时的高陵五道庙位于村东十字路口路北,庙内供奉着五道神君,庙门两边楹柱有一幅对联,上联为“阳世人间多行善”,下联为“阴曹地府得安然”,门额为蓝底金字“五道庙”横匾。五道庙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庙会,因与汉光武帝刘秀的渊源与传奇,香火旺盛,格外热闹,成为当时影响较大的五道庙。一直到建国初期,五道庙损毁拆除,但那份至高无上的尊崇荣光与传奇故事,成为高陵村传统历史文化品牌流传至今。


二张名片:汉王庙


《无极县志》记载,“城东高陵村不知谁氏之陵,今存古庙,中有圣井,邑祈雨在此。”高陵村南二华里的地方,曾经是汉王庙(光武庙)的遗址。

相传,刘秀安抚河北郡县时,屯兵驻扎地高陵村一带,带领冯异、李忠、耿纯、马武等大将,与驻扎在王宿的王郎对峙(王宿由此得名),首战在王先村展开,王郎首战告捷(王先村由此得名)。据老辈人回忆讲述,高陵村南沙荒地里,独有一种暗红色小石子,传说是刘秀打仗负伤后鲜血化育而成。石家庄村通往高陵村的通村路,至今人们习惯称为“刘秀道”。安抚河北郡县时期,刘秀以驻地为基础,在“刘秀道”沿线高陵和石家庄村一带,与王朗多次展开激战,开创了平复周边郡县、安抚河北的基业,为东汉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刘秀称帝后,将曾经驻军的石家庄村封为汉王城。高陵先民感其恩德,在村南沙丘征战之地修建汉王庙。据老辈人回忆讲述,高陵汉王庙是全县唯一为皇帝建造的庙宇,庙内供奉着刘秀的神像,庙前矗立着几通高大石碑,每年二月十六、八月十六举办庙会。《无极县志》记载,明朝万历十三年,知县胡天秩、教谕韩守仁、训导王来渝、典史徐建捐献俸银,共建庙宇四楹,乡士义民也出资捐物。清朝同治九年(1879年),县令寿颐写下了《高陵村光武庙怀古》,诗句“偶过高陵里,欣瞻汉帝祠”,见证了汉王庙的真实状况,洋溢着对汉光武帝的敬仰之情。

汉王庙,寄托着人们追求平安富足的美好愿望,见证了千余年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损毁于清末民初。2019年,高陵村民自发资捐物,历时百余天重修汉王庙,共禳盛世国运,传承文化遗产,泽被子孙后代。


高陵村新民居   

第三张名片:灵泉圣井


说到圣井,与汉王庙是相辅相成、密切关联的姊妹篇,是又一张“灵验”的名片。这要追溯到刘秀安抚河北郡县时,屯兵驻扎在高陵村一带,与王郎对峙并多次展开激战的时候。刘秀驻地沙多无井缺水,一次激战之后,将士饥渴难耐,刘秀焦急万分,仰天长叹:若上天佑我,必得甘泉!随即把枪往地上一插,一股清泉顺着枪眼汩汩流出。将士得水,欢欣鼓舞,奋力杀敌,大败王郎军队。

刘秀称帝以后,高陵村先民在村南自流泉之地修建汉王庙,庙内以青瓦砌成自流泉水井,并建井楼予以保护,称为“圣井”、“圣泉”。天旱雨少年份,官民多来此祈雨,时有应验。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高陵村灵泉圣井在民间、官方影响之深远,认可度之高,有诗为证:“高陵突兀倚荒村,古迹由来圣井存。”“几看旱祷施霖泽,始信人称圣井名。”清朝年间,县令黄可润描写得更加逼真:“荒沙古木隐高丘,龙种衣冠在陇头。濛濛古屋篆香浮,中有奇泉百尺流。”汉王庙、灵泉圣井成为纪念刘秀、求雨祈福的历史遗迹。

 无极县第一所书院的创建,也与灵泉圣井密切相关。据1936年《无极县志》记载,清朝同治七年(1868年),县令李葆贞感于无极化落后、文风不振,决定“创立书院,以育人才。”“邑中旧无书院,同治七年知县李葆贞锐意建置,商诸绅士,并倡捐以示激劝。八年四月于城东门内路北,购宅一区,讲堂号舍三十余间。时方苦旱祷于高陵村圣井得雨,遂名之曰圣泉书院。”圣泉书院从同治七年成立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结束,开办35年期间,培育举人9人、拨贡十名、秀才数十名。可以说,书院因圣井得名,圣井因书院扬名。因圣井得名的圣泉书院,在无极兴教重教发展史上,具有深远的纪念意义。

高陵村新民居   


第四张名片:高陵“贡葱”


高陵村是历史上久负盛名的大葱生产专业村,高陵大葱同安国铁棍山药、灵寿黄瓤红薯一道,列为“直隶土宝”,素有“贡葱”称号,又称为“高陵贡”,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被评为无极十大土特产之一。

高陵大葱有700多年的种植历史。《明季北略》记载,元明时期,高陵大葱已是皇家贡品:岁贡千担,黄绫束捆,官车运至京城。到了清代,朝廷宴请新科进士,每年举办的“琼林宴会”,360道菜中大葱是不可或缺的调味佳品。《大内御膳谱》称,高陵大葱有“九做之用”:细丝玉白,佐之烤鸭;鲜叶碧绿,拌以青笋;横断而烹鱼,竖切以渍鸡;混搭海参,点化河海湖鲜。晚清时期,正定知府郑大进《高陵贡咏》有诗句“鲜嫩皆从燕远飞,大葱青翠待春回。”悠久的种植历史,宫廷贡品的荣光,成就了高陵“贡葱”独有的历史地位。



高陵村地处龙泉沟故道,东北套边缘,俗称“套邦”。特殊的地理位置,灵泉圣井的甘泉滋养,沙壤之下丰厚的腐殖土质,独家“贡葱”育种配方,农家圈肥的精心培育,手工耕种的传统模式,造就了高陵“贡葱”的绿色园蔬品质,不愧为“千年菜品,皇家贡品,沙壤精品,绿色极品。”高陵村自古对大葱种植情有独钟,无论市场价格高低,始终坚守并养育着这个历史品牌。高陵大葱色鲜白长、香辣浓郁、风味独特,具有个头大、口味重、耐储藏等特点;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A、B、C以及钙、镁、铁等多种矿物质;富含硒元素,含量高出同类蔬菜百分之五十;辣素(也称植物杀菌素)能杀菌消炎、解表发汗、和胃健脾。现代医学验证,大葱具有抑制癌细胞生长、降低“三高”的功效。

近年来,为促进“贡葱”产业绿色化、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无极县实施“贡葱”标准示范区建设,制定了生产栽培技术规程,引领科学生产、规范管理、标准化种植。成立了“贡葱”专业协会,组织专业户开发净葱包装生产加工,推进零散市场销售向超市订单销售转型。组建了专业合作社,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育种,统一选购肥料,统一联系销路。建成了全县最大的“贡葱”专业交易市场,形成了“市场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加销一条龙”专业化生产格局,专业交易市场成为“贡葱”价格形成中心、集散交易中心、信息交流中心,提高了市场竞争力、知名度。目前,“贡葱”主产区种植面积达到万余亩,辐射大陈、七汲、里城道等数个镇20多个示范村,产品远销京津冀、东北三省、山西、内蒙古等地,年产量10万吨、产值1.2亿元。



五道庙、汉王庙、灵泉圣井泽被千年的荣光与故事,高陵“贡葱”悠久的历史品牌与种植技艺,铸就了城北古村“行走的名片”、“靓丽的名片”,在跨入乡村振兴的时代征程中,共同构成了千年古村质朴勤劳、含蓄低调、内涵厚重的气质与魅力,共同承载着“贡葱”之乡的历史与传承,共同演绎着高陵人发展奋进的传奇、灿烂与辉煌!

 2024年11月6日    

(编辑:韩仲华)

    

     


      郭自强,1969年出生,河北省无极县高陵村人。毕业于河北教育学院,1989年参加工作,历任中学教师、无极县教育局办公室秘书、无极县委办公室科长、副主任、无极县教育局副局长。  


文萃石門
作品发布丶选刊及研讨等。本刊重在呈现,所刊文章均不代表编者观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