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着去安阳山山麓去见识一场乡味年集,不久前的周末专门去了阳山和陆区,路过山脚下的阳山书院,流连陆区老街,寻访宋代石拱老桥陆墟桥。
逛山南头年味市集
晴日早上9点钟,从632路公交下来,眼前是阳山半马行经的柏油路和环境整洁的桃园,不远处阳山火山石黄色的山体出露。山南头文化艺术村如期举办一年一度“桃花源里过大年”阳山市集,有阳山本土美食麦饼、青团、年糕、桃胶肘子、吊鸡露、桃胶银耳羹等;众象美术馆非遗雅集涵盖应景的非遗体验、剪纸、中国结对联、灯笼等传统手工艺品;广场上先是乐队演出,十点以后开场的阳山马灯、大头娃娃、桃花旦腰鼓队、舞龙队热热闹闹。
不过,这是主要针对游客策划的年味市集,最高兴的是穿着喜庆红服的孩子们。一村一品的惠山区特色农副产品每个摊位也是包装精致,购买者不多,倒是现包的馄饨、现炸的萝卜丝饼、热乎乎的豆腐花等吃食比较抢手,老翁老妪用瓮头、筐篮卖的梅干菜、咸菜干一副原生态模样,自产自销,也有许多人选购。
邂逅安阳书院
太阳升高后,我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喧天中离开山南头村,从桃源路到沿山路环山步行,不期而遇看到了久闻其名的安阳书院。前几年专门走到阳山中学门前,却不能进到校内的书院参观,这次邂逅后依旧是门上一把锁。阳山和安阳书院因安阳侯封地而得名,书院堪称百年学府,从这里走出了一大批科学家、教育家、艺术家、院士、大使、将军和教授、学者,最为人熟知的是无疑是雕塑家、书法家钱绍武,安阳书院正是由其先祖通过募捐兴建。
艺术家心系故土、清溪桑梓,生前将闲置的祖屋捐献给安阳书院,江南大学建有“钱绍武艺术馆”,无锡市内能见钱绍武作品的地方很多,如二泉映月广场的阿炳雕塑、东林书院里的“东林八贤”像、钱锺书故居进门处的钱锺书半身像、秦古柳故居的秦古柳像等等,他还先后为无锡桃文化博览园、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无锡日报社题字,阳山的景点和学校的题字就更多了。
打卡陆墟桥和陆区桥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距离桃李罗堂前的桃花源不远,有地名陆墟,现在演化为谐音陆区,与阳山并镇后成为镇政府驻地。从陆区公交站下车,问了巷子口的炒瓜子小贩和其他路人,都知道陆墟桥的位置,寻访的结果也证实了桥的知名度不同一般。
这是一座活态的陆墟桥,从小河旁的民宅小巷拐进去不多远,一眼望见小巧的石拱桥,意外的是汉白玉文保碑上搁着一把拖把,不远处有临河的埠头,有人随手过来杀一条肥硕的大鲫鱼,鱼肠杂碎就扔在水中。河水还算清澈,能看到水下的鱼鳞等杂物,一只野鸭悠闲在河道另一侧游过。
旧时的热闹不再,码头和桥梁周围的环境整治一新,北向立起一座新牌楼来,上书“陆区老街”,双柱照抄陆墟桥北侧现成联句:雁齿云排红迷桃岸、鸭头春涨绿漫柳堤,可以想见春来水涨桃红柳绿的江南河居图画。
如今,陆墟桥下通往安阳山的小河浜已湮没填埋,老桥通行的功能式微。追根朔源,位于普照村的陆墟老街,自汉晋时兴起,傍陆墟桥为市,逐渐形成一条近500米长的街市,陆墟桥成为无锡阳山脚下与武进、宜兴相邻的著名集镇。
东西向穿镇而过的陆区河上还有一座钢筋水泥的陆区桥,始建于1971年,两侧栏板石是毛体字“农业学大寨”和“人民公社好”,保存完好,已列入市级文物遗迹保护名录。周围的大小道路分别是东方路、胜利路、前进路,时代感呼之欲出。只是不明白,桥头保护碑为啥称清德桥?
阳山文体活动院内,陆区桥小学原址建成了红色教育基地锡流纪念馆。“锡流”是抗日战争初期由无锡爱国青年组成的地方抗日救亡团体,从中涌现出一大批各行各业的领袖人物和专业人才,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安阳山所在的桃花源以桃经济闻名,悠久的历史归纳为“百年书院、千年古寺、万亩桃林、亿年火山”,其间点点滴滴的人文故事还有许多,值得一次次走近,静心慢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