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溪客:深圳一张卷,折射出教育“一锅粥”

文摘   2025-01-18 06:02   江苏  

深圳南山区小学四年级期末数学统考试卷(可能是组织小学四年级区级统考涉嫌违规之故,试卷标注为“教学质量检测”),在网上“展示”超过了一周,其社会知晓度已超过任何一张高考卷。

全网热议一张试卷,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深究。


虽然教育有其专业性,但评价这份试卷并不需要什么专业判断,有基本的常识判断就足够了:90分钟的考试,临时延长20分钟,说明命题者脱离教学实际或无视教学实际、不了解学情或无视学情有多严重!

90分钟考试,延长20分钟,是个什么概念?折算一下,就是45分钟(一节课)延长10分钟,这就相当于,一个教师由于完不成教学任务,拖堂拖了10分钟。

这在教师叫什么?叫教学事故。那么,以此类推,深圳南山区的这次命题就该像一位“资深命题人”说的那样,应定性为“命题事故”。


当然,也有官媒(比如新华社)和专家是基本肯定或原则上肯定这份试卷的。肯定的理由大致有俩:一是方向正确,二是有创新亮点。


关于“方向正确”,我想到了若干年前的“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乌托邦实验——你再怎么“方向正确”,也不能让人跑到吐血吧?


至于这份试卷上的“创新亮点”,我想到的则是自己50年前接受的小学教育

那是一个荒诞不经的年代。以当年的小学数学题为例,几乎每道应用题的开头都要加上一条领袖“语录”,而且都要用大一号的黑体字突出。除此之外,所有题题干中设计的情景都紧贴当年的时事政治。

比如,“农业学大寨”,某地粮食产量公社化之前是多少,现在是多少,问增加了多少。

又如,“抓革命,促生产”,某国营钢铁厂“大革文化命”前年炼钢多少吨,现在的年钢产量是原来的多少倍,问现在的年炼钢多少吨。

再如,“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越南人民在越共领导下一季度打下美帝飞机多少架,二季度比一季度多打下多少架,问上半年一共打下多少架。

……

再看深圳小学四年数学卷上的“创新亮点”:

第一题嵌入《长城谣》歌词,为的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第二题嵌入《说文解字·序》,为的是体现中华民族的智慧;

第四题直接考成语理解,为的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18题以2024年深圳无人机展为背景,为的是展现当下中国的科技实力和成就……


与50年前的小学数学题相比照,你说深圳的这份数学试卷是在“创新”呢,还是在“返祖”呢?


其实,“返祖”也不都是坏事(比如古文运动),关键是“返”的是什么“祖”。具体到数学应用题,从常识的角度看,数学应用题的“应用”二字就意味着“情境化”,如果有人将“情境”庸俗地、表态般地政治化、“正能量”化,这样的“返祖”便是一件糟糕的事。


关于数学题干的情境设计,十几年前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20074月,在江西宜春市高三统考的文科类数学试卷上,出现了一道有关“同花顺”的试题:

一副扑克牌52张)中,有黑桃、红心、梅花、方块,这4种花色的牌各13张(每一花色的牌面数字依次为23、……10JQKA),从中任取4张,求:

1)所取4张牌是同花顺(即花色相同且牌面数字相连,如2310JJQKA等都是相连的情况,A2视为不相连)的概率;

2)所取4张牌花色互不相同且牌面数字互不相邻的概率。


情境的真实性而论,有关扑克牌玩法的情境对当下中国人来说,应该是再真实不过且“喜闻乐见”的情境。

可是,这道题在当年遭到一些人的严厉批评,说是命题人“居然把赌博知识同花顺搬到试卷上”,吓得宜春市教育主管部门第一时间通过当地媒体检讨、表态:“以后在考试命题中一定会更加注意命题的意义,让试卷命题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就此来看,这些年来的教育改革还是有成就的,至少,我们用情境设计和跨学科的方式,确保了“试卷命题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关于情境设计,上文已有表述,下面说一说有关跨学科学习和学科融合教学的事。


在这次全民围观深圳小学数学卷的过程中,最俏皮的一句评论是“数学出轨语文”。这句话实在是太抬举语文,语文教师切切当真不得——表面上看,这份数学试卷“跨”的是语文,实质上“跨”的是思品。换言之,这份数学卷与其说是“出轨语文”,还不如说是被思品或大思品收编。

如果各位去看看现在的语文试卷,你就会发现,语文其实也被“收编”了。


可能是我比较保守的缘故,始终理解不了时下蓬勃开展的跨学科学习或学科融合教学。比如,本地某校推出的一堂由政治、语文、历史三门学科的老师合作完成的大思品课,许多地方我就看不懂。

据说,这节“大课”,是江苏搞的“教育前瞻性项目”的一个成果。可愚钝如我,看到的不是“前瞻性”,看到的还是“返祖”——

历史上的传统教育是“文史哲”不分家的,教育进入现代的一大标志便是“文、史、哲”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任何学科,没有学科的独立性,就没有学科的尊严),现在这样做,是不是又倒回去了呢?再者,现在遍地开花的大思政,跟特殊年代的“政治挂帅”有什么不同吗?

从“技术”的角度看,三个老师同台上一堂课,这样的课时长应是多少,是45分钟、90分钟,还是135分?是一人讲一段,还是像群口相声那样“混讲”?一个教师开讲时,其他两位教师要不要留在课堂“陪听”?这样一锅烩的杂糅课如何实现“教--评”一致性?


平心而论,试卷出现所谓的“跨学科”试题,并非今年才有,也并非只有深圳南山区的统考是这样,只是他们一不小心,玩大了,玩超时了,才被推上热搜。


借用官媒社论常用的一句话讲,深圳这张“应运而生”的试卷,“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它无意中揭开了盖子,让人们看到了教育的“一锅粥”。

老秦说教
换个视角看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