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说教”公众号的主人,老秦我理应以教为本,但2024年以来,我与教育渐行渐远了,原因很多,主观上是自己的生活已远离教育,这直接导致了对教育的兴趣渐渐淡去,客观上则是因为教育已经没啥说头了。
双减、延时服务、校外培训、课程改革、管理机制、校园安全、师生心理、……,哪一样可以说?该怎样说?很难的。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有件属于教育范畴的事情备受人们关注:深圳南山小学四年级数学试卷成为舆论热点。这份试卷目前已在网上被热议了好多天,舆论方向基本上一边倒:试卷太难、题量太大,再有就是吐槽命题者。对这份试卷说好的只有极少数,如《力挺深圳南山区教科院,命题趋势很明朗了》等的作者算是赞成派。
对于考试和试卷,出于职业习惯,我摒不住了,必须来说几句。
大家有没有发现,对南山试卷事件的评论,舆论只有一个视角,即针对试卷及其命题人。这样做不是不可以,但从这个视角来看问题,容易把事情带偏,舆论是有导向作用的,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试卷及命题人,斗争(抱歉,我用了“斗争”一词,没事吧?)的方向错了。我以为舆论应该换个视角,针对一下考试。
我们先来理清一个属于地理范畴的词“南山”,这里的南山不是深圳南边一座山的名字,也不是一所小学的名字,而是一个行政区的名字——南山区,作为一个计划单列的特大城市的行政区,南山区至少是副厅级,也就是说,它比一个县(市、区)的级别要高,人口规模要大。
根据网上发布的试卷照片显示,争议试卷的卷头为“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从性质上讲,这份试卷为“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小学四年级数学试题。
“教学质量监测”不同于“学业水平测试”,前者针对教师的教,后者针对学生的学。表现在考试方式上,前者适用于部分学校、部分班级、部分学生,后者则适用于面向全体学生。这是区别统考与非统考的基本界线,很重要。在考试结果运用上,前者用于教学研究、指导教学,后者用于学生评价。
作为一份质量监测、用于提供研究数据并且无关学生评价的试卷,命题者出题再难、题量再大、题型再偏都不为过,命制这类试卷,命题者和研究者完全可以脑洞大开,天马行空,为所欲为,其他人根本没有权利说三道四。
我们再来看这份试卷的卷头,没有“南山区”和“期末考试”的字样,但网络舆论却认定是深圳市“南山区”,认定是“期末考试”,从形式上讲,这就叫网暴。问题是,这么多天了,南山区方面没有出来做任何澄清,那可能就是对“期中考试”默认。如果是这样,问题的性质就变了。所谓监测,实则是统考。
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考试执行的是2021年8月教育部办公厅颁发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通知》明确: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义务教育其他年级由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期末考试,初中年级从不同学科的实际出发,可适当安排一次期中考试。各地不得面向小学各年级和初中非毕业年级组织区域性或跨校际的考试;学校和班级组织周考、月考、单元考试等其他各类考试,也不得以测试、测验、限时练习、学情调研等各种名义变相组织考试。
显然,以监测名义组织全区四年级学生进行统一期末考试,违规了。隐藏地域名称和“期末考试”,说明知道违规,但坚持要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此处不做分解)。
因此,南山这事儿的要害,不再试题,而在考试。舆论缠的试卷,斗争的方向是不是错了?
还有个细节问题值得一说,试卷规定考试时间是90分钟,为什么要延长20分钟?谁有权做出这样的决定?
试题难度大,题量多,考生来不及做,这是问题吗?哪个规定了考试必须让学生来得及做?在考试中,试题不会做,做不完,很正常啊,都会做,都能做完,那也不是一张高质量、有价值的试卷。
如果真的是难度大,考生真不会错,那延长时间是没有用的。如果是题量多,考生答题速度有快有慢,那延长时间对答题速度快的考生不公平。如果这次考试真的一次教学质量监测,那延长时间则是对科研的干扰。
没有人质疑延长时间的不严肃行为,相反,因为延长了时间,证明了试题难、题量多,因而加剧了对试卷和命题者的声讨。
命题者在考试各环节中只是一个不会有特殊任务的执行者,不是考试的决策者,不能把矛头引向命题者,也不应该让命题者来背舆情的锅。
单一视角的舆论具有片面性,老秦的观点也具有片面性,大家扯平。
在考试这个问题上,我始终旗帜鲜明地站在命题者这一边。
换个视角看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
2025年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