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现在的职场上,那些处于执行者岗位上的人,最大的压力来自于动不动被追责。
所谓执行者,是相对于决策者而言的,如果相对于布置任务者而言,就是任务链末端那个最终接受具体任务的那个人。通俗地说:就是干活的那个人。
干活的人能否把任务完成好,不仅取决于干活者的能力和态度,还取决于事情本身是否具备可达成度。
如果决策者决定在自己办公室里添两盆花,秘书把任务分配给工勤员,工勤员可以自己栽种两盆,也可以到市场上去买两盆。这个任务本身没有问题,工勤员理应可以完成,如果完不成,应该追责。
如果决策者附加了一个条件,花盆里的土要用月球上的,秘书照样把任务布置给了工勤员,工勤员显然无法执行,即使当着秘书和决策者的面假装很努力,起早贪黑爬楼梯争取靠近月亮,最终也完不成任务。
这样的事过去和现在一直在发生,不同的是过去这个工勤员可能会因为工作态度好而被表扬,现在大概率会因为工作能力差而被追责。
执行者的命运也不仅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和态度,还取决于决策者和秘书们的人品、水平和担当。一个幸运的执行者一定是遇上了一个好领导。我就是其中一个。
当年,也许是单位领导和群众看中了我肯吃苦肯吃亏的优点,推荐我当了中层干部,负责条线工作。
我骨子里不喜欢被人使唤,也不喜欢使唤别人,喜欢自己决策自己执行。因此,有些工作我并不向领导请示就作出决定并布置了,有些同志出于种种原因对我提出的任务有想法有异议,就私下里反映到大领导那里,大领导接到反映,总是说:这事我知道,是我要求这样做的。
在我们单位里,那届大领导威信极高,由于得到群众信任,群众不会对大领导有异议,他这么说,那一头就平了,这一头,大领导把情况反馈给我,没有批评,只有鼓励,同时指点一、二,完善我的想法,上下同心了,事情也好办了。
也有事情办得不完美的时候,人家有意见了,但大领导把责任揽了过去,于是,我又没事了。
我欠了大领导的人情,得了他的指点和鼓励,学了他的智慧和艺术、责任和担当,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和信任。在这样的领导手下工作,自己就变得有想法、想干事、肯干事、负责任、愿担当。由此带来的结果是:领导满意多,群众评价好,自己进步大。
试想,如果我的领导是一听到什么反应就不问青红皂白对我问责的人,那我的工作肯定不是这么干的,何必呢,我又不傻,是吧!
不知从什么起,工作分工越来越细,名堂越来越多,领导的风格也都变了,一级压一级,一目吃一目,所有任务都作为指令不断下压,没有交流沟通,没有讨价还价,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身在执行者岗位上的人,谁喜欢干这样的事?事情还没完,不管什么原因,只要事情没干好,就层层追责,最后总是追到干活的人身上。难怪现在职场上没人主动揽事,没人主动干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导致追责泛滥的原因,除了没有责任性缺少担当以外,还有决策者的认知偏差:事在人为,办法总比困难多,什么事都能干成,……。比如有些事故和灾害,可能是不可避免的,他偏偏认为是可以预防的,于是,你就有了责任。
就像教育界有一句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于是,只要学生有了问题,老师就有了责任,就可以被追责。
有人发表了一个很好的观点:中国式思维的结症在于爱讲辩证法不爱讲逻辑。这也符合中国式追责,只追执行者,不追决策者。
中国人为什么挣破头都想做领导?因为做了领导,尽可以为所欲为。
2025年1月14日